彭璐璐 原斌
1.广州南沙开发区规划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2.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湾区分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南沙是广州唯一滨海城区,南沙湾拥有广州最美海岸线,是广州向海发展、打造世界级滨水活力区的重要抓手,南沙湾地区国际邮轮母港也是广州四大枢纽型国际特色商圈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22〕13号),南沙湾将作为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先行启动区,是三大启动区内唯一的港口枢纽,未来将依托国际邮轮母港的枢纽优势,加快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南沙全域发展。
这些新的动力与契机给南沙湾带来了新的发展使命,即南沙湾是新时期广州打造“双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及世界级滨水活力区,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三大先行启动区之一(南沙湾自贸区)。
本次策划范围北至有荣船厂、南至凫洲水道、西至港前大道-环市大道-凫洲大桥、东至虎门水道,包含南沙自贸区南沙湾区块,总面积约12.5km2,涉及16km海岸线。
(1)现状职住比约0.57,职住不平衡,就业人口吸引力不强。南沙湾片区居住人口约7.6万(规划居住人口11.3万),现状人口密度不足1万人/km2(新加坡滨海湾地区8万人/km2),就业人口4.3万(规划就业人口12.5万),现状产业招商较为缓慢,就业人口吸引力不强。
(2)地区人口呈景区化特征,周末节假日游客多,工作日活动人较少。从国庆游客数据统计来看,高峰日游客量达到3万人,周末、节假日南部滨海地区道路堵塞、公共交通可达性不佳、游客停车较为困难。
(3)建筑密度偏低,城市氛围感不强,开发建设尚需提速、滨海新城形象仍待提升。北部货运码头依规建设较少,仍以货运岸线为主,有荣船厂、虎门渡口目前处于停工状态,存在大量低效用地;邮轮母港、游艇会、南沙大酒店等滨水重点功能已初步建成,但城市氛围尚未形成;资讯科技园未开发空地较多,建设用地低效。
滨海岸线断点较多,滨海慢行系统不成体系,缺乏有亮点的公共空间节点。16km滨海岸线,目前已建成两示范段,但仍有3类15处断点。第一类是项目类断点,包括现状已建成、实施封闭管理或待更新的开发项目,此类断点的滨水空间被围蔽或挤压,疏通难度最大。第二类是河涌断点,此类断点的步行流线被河涌隔断或绕行,主要分布在滨海公园入口、蒲州渔港。第三类是桥底断点,为桥下的消极空间,步行流线受阻,主要分布在凫洲大桥、虎门大桥处。
南沙湾地区设施密度偏低,设施建设不足,服务功能较弱。资讯科技园内餐饮、超市、酒店等配套设施相对较少。滨海公园和天后宫片区停车等交通配套设施相对欠缺,餐饮和零售等旅游配套设施也较为缺少,不能满足节假日游客需求。蒲洲科技园、蒲洲花园、邮轮母港等地区现状配套设施经营率低,设施密度不足,片区餐饮可选择性少,整体城市配套体验差。
景区权属和运营公司不同,整体沿江公共空间未贯通且缺乏夜间经济。天后宫、滨海公园、上下横档岛各自分开管理,滨江岸线未连续开放,滨海公园、天后宫夜间封闭管理,天后路限制通行。
强化滨海地区“国际消费、航运金融+科技创新+文化休憩”三大重要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南部区块以资讯科技园为中心打造科创研发组团,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中部区块以国际邮轮母港为中心打造航运金融及国际消费服务港,重点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主题消费、总部办公等业态;北部区块以牛孖涌为中心打造海上休憩新客厅,重点发展文化交流、游憩服务、文创展示等业态。
滨海岸线的利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港口码头等交通和生产功能,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城市滨水地区再开发推动了滨海岸线的利用方式向休闲娱乐、文化商业等综合性的生活功能转变。作为滨海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滨海岸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进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1]。
3.2.1 岸线断点疏通,并采用分段贯通的策略保证近期见效
基于南侧岸线较为良好的现状,近期实现从南北台涌至南沙慧谷超级堤10km贯通,远期贯通北段6km。
针对河涌断点,如蒲州涌断点,采用架设步行廊桥的方式进行贯通,桥宽8m下设水闸,满足防洪要求。针对围蔽类断点,不同的断点有不同的贯通方式,邮轮母港断点和南沙客运港断点,由于断点长度达800m,建议采用绕行并延伸亲水节点的方式,将滨水步道接入都市慢行系统保持岸线联通;南沙大酒店断点,建议政府出面与产权单位协调,开放滨水岸线作为三道建设空间。
3.2.2 保障南沙湾滨海一线空间的公共性
将滨水至港前大道-环市大道-科院路范围作为“重点管控区”,内部地块以城市公共功能为主,并鼓励功能混合,混合地块比例不低于50%。其中,滨水一线地块利用景观优势以文旅功能为主,原则上不出现住宅用地。建筑布局鼓励结合外江管理控制线预留公共开敞空间,绿地率不低于40%;二线地块以商业、产业功能为主,兼容少量公寓酒店,原则上可布局住宅用地。
3.2.3 衔接水务规划,聚焦滨水岸线安全、贯通、品质三个主要方面
目前片区南侧的慧谷东生态堤已经建设完成,范围内岸线长度为3km,按20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建设,堤内包括一个6m宽的主园路系统,包含跑步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周边市民的出行。另外,充分衔接水务局的两个堤岸提升可研工程,大角山滨海公园堤防提升工程和南沙区蕉东联围槽船涌至大角山段海岸及滨海景观带建设工程,分别建设2km的角山滨海公园段和11km的娱乐活力东海岸段,保障岸线的安全、贯通和品质建设。
(1)大角山滨海公园品质提升及岸线贯通工程。位于南沙滨海公园,北至天后宫景区入口,南至滨海公园西侧人口,长度约1.5km。现状公园入口需改造提升;现状提防标准不足20年一遇,易受到风暴潮侵害影响;滨海岸线亲水性较弱。提升策略:按照防洪(潮)200年一遇标准新建三级堤防,对滨海公园约1.43km长堤防达标加固。修复生态岸线,补种红树林4公顷,提升生态抗灾能力,推进滨海公园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推动滨海岸线亲水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合一。增设旅游观光车接驳点、公园栈道、休闲驿站、游客中心等休闲服务设施。
(2)南北台涌至滨海公园岸线贯通及堤防提升工程。北至南北台涌,南至滨海公园,沿线包括有南沙游艇会、邮轮母港、南沙大酒店、蒲洲花园、天后宫等重要建设项目。长度约4.5公里。目前多处权属围蔽导致岸线未贯通;滨水沙滩资源未统筹利用;滨水开放空间绿地亲水性弱。
提升策略:按照200年一遇的防洪(潮)标准对加固岸线,堤岸防护整体达标闭合,并结合海岸建设对海岸沿线的堤、滨水区进行滨海景观带建设。推动滨海岸线亲水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合一,并设置岸线通道标识牌。南沙大酒店段建议退让滨水区作为三道建设空间,保障岸线贯通。蒲洲花园段修建人行栈道联通蒲州渔港,提升滨水步行环境。天后宫段建议取消对岸线的围蔽,拓展天后宫前区,增加休憩、联通的广场空间。
(3)槽船涌至南北台涌贯通及堤防提升工程。北至槽船涌南至南北台涌,沿线包括有荣船厂、虎门渡口和南伟码头、东发码头2处现状货运码头,全长约5.7km。现状虎门大桥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已建成,其他段滨水岸线尚未对公众开放,仍以货运岸线为主,堤防工程也尚未达标。
提升策略:提升现状堤防,推动滨海岸线亲水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合一,并设置岸线通道标识牌。推动沿岸码头及滨水区环境提升,南伟码疏解货运职能,转型发展高端冷链物流和特色的海鲜市场;虎门渡口取消客滚运输,转型为游船码头;东发码头改造为一站式文旅综合体。
3.2.4 实现三道系统贯通,优化滨海慢行系统和马拉松赛道建设
对于邻水位置是公共空间的区段,利用38M外江管控区构建三道系统。对于邻水位置是市政道路的区段,漫步道与跑步道利用外江滩涂构建(与慧谷东生态堤保持一致)。骑行道与市政道路内的自行车道合并。对于因现状建设需要绕行市政路段,与市政路的慢行空间合并,保证三道贯通。
3.3.1 推动重要道路建设
(1)完善环岛道路体系,形成南沙岛“双环八射”道路格局,缓解交通压力。打通大角山隧道,与海滨路、环市大道北、进港大道共同形成“外环”道路。在黄山鲁森林公园东侧预留黄山鲁隧道,与蒲州大道、环市大道南、进港大道共同形成“内环”道路。通过环岛路串接南沙岛对外联系的八条主要道路、桥梁及隧道。
(2)推动港前大道快速化改造及鱼仔涌路实施。港前大道进行快速化改造,优化道路断面,拓宽沿线约6.8km路段车道,采用主辅路形式,其中2km主路采用隧道形式下穿,辅路与规划道路平交,拓宽改造建议道路断面为双向8车道、主辅路形式,从而提升滨海城市主干路的通行效率。同时,推进渔仔涌路改造,缩短虎门大桥至港前大道的绕行距离。
3.3.2 打造多元换乘、快捷高效的轨道交通
轨道站点周边采取配置“P+R”(停车换乘)交通组织模式,强化换乘枢纽的高效直联。加强南沙客运港轨道换乘枢纽的多元换乘方式,结合南沙客运港后侧商业地块,配建地下社会停车场,港前大道南侧地块配建公交首末站。南沙客运港南侧现状停车场改造为立体社会停车场。南沙大酒店南侧待开发地块近期改造为临时公共停车场,为周边游客提供停车服务。
为保障南沙湾地区山-海-城-涌的空间形象,根据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及空间廊道控制要求划定特别意图控制区,对控制区内的开发建设进行严格控制。包含核心发展地区控制、滨海岸线开敞空间控制、景观廊道控制、山海眺望廊道控制。
核心发展地区控制:包括“海上客厅”、游憩商务区(邮轮母港段)、活力捷径、国际科技创新区(核心地带)。
滨海岸线开敞空间及高度控制:距离滨海蓝线(严禁线)15m为基准线(滨海绿带30-50m),30m范围内为绿地开敞空间。距离基准线30-100m范围内建筑限高60-180m;距离基准线100-200m范围内,建筑限高120m;距离基准线200-300m范围内,建筑限高180m。
景观廊道控制:依托主要河涌绿地、山体及防护绿地形成5条生态型廊道,依托河涌绿地形成5条都市型廊道。在景观廊道宽度范围外,距离廊道中心线小于300m范围内,对两侧建筑高度实行阶梯性控制。
山海眺望廊道控制:包括上横档岛望黄山鲁廊道、虎门高速望黄山鲁廊道、珠江入海口望大角山廊道、龙穴岛望大角山廊道、凫洲大桥望高仔山-飞鹅岭廊道,形成具有南沙湾山-海-城-涌特色的天际线。
行动规划的特点,(1)以需求为导向,调控和引导城市的发展。(2)规划方案项目化。(3)开发方案时序化。(4)近期为主,近细远粗。(5)动态规划,帮助决策。[2]当前,国内学者如王富海基于深圳近期规划及其他地区的研究实践,将行动规划丰富为了一种包含了“目标谋划+空间规划+运营策划+行动计划”等多个阶段,具有过程性特征和较高可实施性价值的规划方法[3]。
当本次城市规划设计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明确了顶层设计后,面对新时期面向世界的发展任务,需要在凝聚发展共识的前提下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前行合力,形成具体的行动规划。由南沙区管委会统筹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形成行动合力。
面对众多不同主管部门的项目,需要将各自零散的项目进行整合,通过整体层面的规划将各个点串联成线,并通过策划活动将各条线织补成网,形成资源整合,发挥土地价值、空间价值的最优化。
滨海公共空间的实施涉及众多主体部门,如果部门之前未能达成统一的共识,信息不能互相沟通、行动不能协调、资金无法统筹,那么规划策划也将无法良好的得以落实,又会走向各自为政的局面。
因此,策划方案进行了多轮次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的高规格汇报会,将顶层设计及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形成统一的汇编成果,形成具体项目库,在会议通过并提交各业务局室认可后发放于各参与部门,形成工作指南,明确各自分工任务,积极付诸行动。
为了强化南沙湾地区精细化、品质化的规划管理建设水平,优化行政审批效率。在南沙湾地区施行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其履职范围包括本次策划范围。
本项目全过程邀请总师团队参与讨论,提供意见和建议。达到整体谋划的共识最大化,在后续推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总师全流程、伴随式跟进的制度优势,从整体统筹,精细化管控,总师团队也将动态跟踪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新城的建设情况,对标和及时更新实施项目的相关建设内容,动态做到面向世界的城市建设标准。
南沙湾滨海地区的规划提升,功能层面,强化滨海地区“国际消费、航运金融+科技创新+文化休憩”三大重要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岸线层面,进行断点疏通、分段贯通,打造连续慢行的滨海岸线,并保障南沙湾滨海一线空间的公共性。交通层面,推动重要道路实施,实现“双环八射”道路交通格局,缓解现状交通压力,并打造多元换乘、快捷高效的轨道交通。生态廊道层面,划分四类控制区,对控制区内的开发建设进行严格控制,打造南沙湾特色天际线。
在面向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三步走。一:顶层设计,谋划有共识的目标。二:制定任务,明确分工。三:明确行动,分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