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必荣 杨 超 朱小垒 张洪树 赵 捷 顾启花 周 莉 张国良
(1.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2.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3.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4.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 常年种植水稻面积约340 万亩, 总产约 196 万 t, 约占全市粮食总产的48%。近年来,宿迁市以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为契机,通过大力实施“稻米标准化基地‘双百’工程、‘百万亩订单’工程、加工企业和产业品牌‘双提升’工程和高效生产‘双50’工程等四大工程”,全力推进百亿级优质稻米产业建设,产业的运行质态显著改善,成效显著,2020 年全市稻米总产值达106.28 亿元, 实现了百亿级优质稻米产业建设目标。 截至2021 年年底,通过“双百工程”实施推广优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200 多万亩, 为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优质原粮支撑;实现订单生产104.2 万亩,投入补贴资金近千万元。 以实施“中国好粮油”项目为契机,加快培育粮食行业龙头企业,推动粮食企业打造品牌和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全市有2 家企业获批“苏米”核心企业,苏北粮油成为江苏省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民营稻米企业。 在“十四五”期间,宿迁优质稻米产业建设将重点围绕 “种植优势区提档升级、加工集中区招大引强、公共品牌做优做响”展开,补短板强弱链, 全力促进稻米全产业链协调高效健康发展。
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1 年全市稻米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106.354 1 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0.074 1 亿元, 增长0.07%。 其中种植端实现产值56.722 1 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 0.740 1 亿元,增长1.32%;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产值27.262 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0.19 亿元,增长0.7%;稻米精深加工实现工业总产值99.03 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0.02 亿元,增长0.02%,实现加工增值22.37 亿元,较“十三五”末减少0.253 6 亿元,减1.12%。这是在水稻季遭遇长时间多雨寡照、米价持续低迷、新稻售价偏低的特殊年景下取得的成效。
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1 年全市种植优质品种面积占比已达82.5%,较“十三五”末增加8.01 个百分点。 其中中高端优良食味品种种植面积205.528 万亩,同比增加24.6 万亩,增长13.71%;常规优质稻种植面积89.882 万亩,较“十三五”末增加10.2 万亩,增长12.8%。在“宿迁籼米”优势种植区重点推广徽两优898、荃两优丝苗、晶两优黄莉占、荃两优2118、徽两优粤禾丝苗等优质籼稻品种集中连片种植83.9 万亩,较“十三五”末增加13.8 万亩,增长19.67%;在“泗洪大米”“高墟大米”2 个优势种植区重点推广南粳5718、徐稻9 号、泗稻16、华粳5 号等优质粳稻品种集中连片种植93.2 万亩,较“十三五”末增加12.5 万亩,增长15.49%。 为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原粮支撑。
按照“大户+基地+粮库+企业”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力推广订单生产模式,加快形成“优粮优价”定向供销关系。 重点以苏北粮油、贵嘴米业、农垦米业、华源米业、诚信米业、佳隆米业、金龙粮食、中垦米业、中谷米业等30 家加工企业作为订单生产的主导单位,以沭阳、宿豫等粮食收储企业为补充,在三大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建立订单生产基地。 2021 年实现订单生产104.2 万亩,较“十三五”末增加11.72 万亩。订单收购稻谷价格2.9~3.1 元/kg,较市场价高出0.2~0.3 元/kg,订单种植主体亩增收 100~150 元。 逐步形成了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订单生产模式, 为全市稻米产品的提档和附加值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需要,加大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应用。 一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技术。 2021 年全市集中育供秧占比达41.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8.3 个百分点。二是推广毯苗中苗机插综合配套技术。 2021 年示范推广毯苗中苗机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1.7 万亩、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11.2 万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 5.5 万亩、8.6 万亩。 三是推广“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 2021 年全市实现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4.2 万亩,稻经轮作达到14.15 万亩,保持基本稳定。水稻关键环节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力地保障了水稻产能的稳定和稻田综合效益的提升。
在“十三五”制定发布了《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操作规程》《优质长粒籼稻生产技术规程》2 个地方标准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宿迁籼米》技术规范基础上,2021 年新制定了《宿迁籼米—稻谷种植技术规程》《宿迁籼米—稻谷》《宿迁籼米—大米加工技术规范》《宿迁籼米—大米》4 个团体标准,基本构建起了宿迁优质稻米标准体系框架, 为全市稻米全产业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遵循。
围绕打造“全国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基地”和原粮就地精深加工目标,提升精制大米加工水平,发展稻米油、米粉、米线、重组米、自热米饭等稻米深加工产品,加快推进宿迁稻米由“好米”向“名米”“名品”转变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补链、强链和延链工作。 一是实施新品种创新推广工程。 宿迁农科院、 中江种业、瑞华农业、欢腾农业等育种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广东省农科院、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等水稻育种科研院所、龙头种业开展合作,2021 年已有4 个水稻组合参加品种审定区域试验,欢腾农业创新选育的沭优49、沭优54 等高产优质长粒型籼粳交品系,因食味佳、外观好为宿迁水稻品种制约瓶颈实现本土突破带来了极大希望。 充分利用市内4 个省水稻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和宿迁籼米地标保护工程三新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平台, 加强优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和因种配套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集成,2021 年引进示范展示水稻新品种(系)81 个,其中新建的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引进国内优质籼稻品种(系)26 个进行试种评比,集优质与香味于一身的青香优19 香新品种脱颖而出, 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二是实施精制米加工扩量提质工程。 以沭阳高墟、 泗洪孙园、 宿豫来龙3 个稻米加工集聚区为重点,强化行业领军型企业招引和本土企业新建、改扩建,2021 年全市新建10 万 t 精制米加工企业2 家、改扩建3 家。 目前全市已建成万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 123 家, 年加工稻谷近 300 万 t。 其中年加工量3 万 t 以上的 36 家,较“十三五”末增加 7 家;年加工量 5 万 t 以上的 12 家,较“十三五”末增加 5 家;年加工量 10 万 t 以上的 8 家,较“十三五”末增加 5 家;培育市级以上稻米加工龙头企业32 家, 其中省级5 家。三是实施稻米深加工链条延伸壮大工程。 鼓励宿迁国民生物科技、江苏康之源粮油、江苏苏北粮油等稻米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产能。 2021 年新建投产膨化米糠生产企业1 家, 生产重组米生产企业1 家。 全市已建成稻米深加企业7 家,年稻米油产能达 3.5 万 t、米糠毛油 4 万 t、膨化米糠 5 万 t、糠粕 12 万 t、重组米 3.2 万 t、米粉 2.5 万 t、米线 0.5 万 t的规模,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15 亿元,稻米加工延链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四是实施营销市场深耕开发工程。 充分发挥 “宿有千香”“泗洪大米”“宿迁籼米”“高墟大米”等公用品牌引领作用,积极健全完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品牌营销机制,重点突出“珠三角”“长三角”及闽、浙、赣等宿迁稻米主销区,加大稻米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增强产品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宿迁籼米”地标农产品品牌已成为宿迁市农产品公共品牌“宿有千香”的重要支撑,按照“公共品牌+地标品牌+企业品牌”的联动运作框架模式,全面推进“宿迁籼米”品牌建设工作,首批已授权15 家符合标准的企业使用“宿迁籼米”标注标识,授权用标企业全新包装已投产面世,品牌的运营宣传步入了快车道。
从宿迁稻米全产链发展现状和运行质态来看,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 在种植端面临的本土优质品种匮乏、 杂交籼稻机插难等问题短期内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精制米加工环节面临的无尘化工艺技改升级、 优质长粒籼稻加工提高整精米率的技术攻关; 深加工端面临的系列产品延链开发等本土还无相应的研发机构和服务单位能解决。 市级层面建立的首席专家和智库团队服务产业链的机制, 因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总体运行成效较小, 如何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和智库团队的作用, 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尚需进一步商榷研究。
稻米产业全产业链涵盖生产、仓储、加工和流通等多个环节,涉及农户、企业、政府等多个市场主体,宿迁稻米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必须做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 不同主体之间充分交流。 然而,宿迁目前稻米种植仍然是以一家一户小农户生产占主导地位,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偏小,管理运营简单粗放, 这些各自为战的中小企业单纯依靠自身体量、 综合实力及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和支撑一个完整产业链,产业链条环节之间人为分割、相互脱节现象非常明显。
目前宿迁稻米加工产品多以大米为主, 并且以低端产品为主,深度加工领域中仅在稻米油、米粉、重组米加工方面有所突破,但总体体量占比不大,在传统米制食品、休闲食品和多糖、米蛋白、谷维素等生物制品及新兴健康食品尚未涉及,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度较低, 稻米加工链条延伸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副加值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虽然目前稻米品牌营销体系基本形成, 但是由于加工企业单体实力较弱,公共品牌宣传手段、方式依然偏于传统, 宣传力度不够大, 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带动力尚没有充分显现,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还亟需提升。
宿迁稻米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总体思路: 以宿迁重点产业链培育目标为统领, 以补短板强弱链为突破口,强化本土品种选育,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响公共品牌,招大培强龙头,聚力聚势抱团发展,全面加速稻米全产业链提档升级步伐。 “十四五”期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55 万亩,总产210 万t,产值60 亿~65 亿元;稻田综合种养稳定在55 万亩,产值28 亿~30 亿元;稻谷精加工 300 万~350 万 t,实现工业总产值 115 亿~130 亿元,加工增值 22 亿~30 亿元;稻米深加工总产值15 亿~20 亿元,加工增值4 亿~8 亿元;稻米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15 亿~130 亿元。
在水稻生产的三大优势种植区, 聚焦主体优质品种, 推行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优势种植区集聚,按照杂交籼稻亩用种补贴不低于15 元、 常规粳稻亩用种补贴不低于10 元的标准, 加大对选用优质品种开展标准化种植的生产主体进行补贴,从根本上扭转种植基地品种多乱杂、种植标准不一的被动局面, 为保障稻米加工品质提供坚实的优质原粮支撑;鼓励授权使用“宿有千香”“宿迁籼米”“泗洪大米”“高墟大米” 公共品牌的企业率先在三大优势种植区建立订单生产基地,市、县(区)要加大对建立订单生产基地企业的补贴力度, 市级农业资金继续按照单一加工主体订单面积2 万亩以上,收购稻谷每千克补贴0.01 元的标准执行,引导种植主体和加工主体积极开展订单生产, 促进 “产—加”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十四五”期间推行良种补贴面积要逐步达到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 订单生产面积在150 万亩以上。
进一步加大对本土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种子选育的扶持,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进一步强化与市外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借势壮大提升本土育种水平; 进一步提升市内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承接服务水平,加速优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步伐。 建立本土选育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奖励制度, 对通过国审或省审达国标二级以上品种每个奖励不低于30 万元。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共同发力, 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宿迁稻米产业发展的品种匮乏瓶颈难题。 “十四五”期间力争本土选育品种通过审定5 个以上, 参加区试品系20 个以上。
围绕市重点产业链培育目标要求, 瞄准稻米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 突出链条节点龙头企业的招引培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寻求更大突破。 重点在宿豫来龙、新庄新建(招引)年产10 万t 以上精制米加工企业2 家;支持江苏康之源扩大稻米油产能,延长其生产谷维素、香兰素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其产品附加值; 推动江苏苏北粮油与香港和法国客商共同投资的稻米奶项目及二期稻米油扩建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加快推进宿豫区宿迁籼米粮食产业园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支持宿豫区与京东合作的线上 “宿迁籼米”营销运营中心做大做强;积极借助全国农业全产链重点链建设“江苏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被列入重点链建设的契机,在主导产业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园区集群壮链、融合发展优链上对上争取更大的倾斜扶持; 对符合农业项目考核标准要求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市县(区)要加大资金扶持奖补力度,全面放大招培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
进一步聚焦“宿有千香”公共品牌和“宿迁籼米”“泗洪大米”“高墟大米”3 个地标品牌培育打造,形成聚焦光点和“众星捧月”效应,加速公共品牌脱颖而出。 充分利用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地标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的契机,在“宿迁籼米”和“泗洪大米”的产品渊源、产品特质、产品故事、包装设计、形象宣传上进行深度挖掘,全面提升其品牌的内涵和品位。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 加大公共品牌声音的发出频率,利用各类交易、展览、推介会宣传公共品牌形象。 要细分产品买方市场,深耕消费者需求,赢得消费者对公共品牌的认可。 借鉴“宿有千香—霸王蟹”品牌运作模式,市县(区)要加大对“宿迁籼米”品牌运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深耕闽、浙、粤市场,全面提升“宿迁籼米”品牌在南方的响誉度。
进一步强化种植业专业条线聚焦服务稻米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技术、人员向三大水稻种植优势区集聚。 强化多学科、多专业技术融合集成,在优质品种、精准施肥、绿色防控、轻简化栽培、高效生产模式、全产业链协调高效运营上实现高度融合链接,为产业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重点在沭阳沂东北、泗洪县东南片、宿豫区东北片分别建立1 个10 万亩水稻生产标准化高效示范区,全力把示范区打造成稻米全产链协调发展的产业标杆, 引领全市百亿级优质稻米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