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与“不变”*

2022-02-28 21:21张传文侯茂林
关键词:话语语境主体

张传文,侯茂林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被迅速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融合、个体频繁交往的新媒体时代。万物互联、数据互通引发了舆论环境、媒介生态和传播机制的深刻变革。依托固定空间和固定载体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亟需借助新媒体技术、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了新的展开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1]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融合,传统的教育环境也在发生改变,随之而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目前,学界对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迁特征。如刘燕等从话语表达主体、表达内容、表达媒介和表达语境角度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新媒体背景下呈现出来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性特征[2];程雪基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传播自由化和话语交互趋广化的特征[3]。二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如魏薇等在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嬗变审视中,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话语权威遭遇挑战、话语认同面临危机、话语体系转化困难等困境[4];詹捷慧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现实话语与网络话语冲突、政治话语和个性话语断裂、主体话语和客体话语失序的危机[5]。三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实现路径。如任会芬认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特征,结合教育对象的个性偏好,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平台、转变话语理念和净化话语环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新语境下的创新发展[6];王江波强调要密切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特点,构建“蕴大气”的话语立体空间、构筑“接地气”的话语生活风格和构造“涵生气”的话语议程设置,进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7]。

综上可见,学界关于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有研究成果颇多,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缺乏对话语整体变迁和不变内核的宏观把握。实际上,在迎合时代发展变化、融入信息发展的潮流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比传统媒体时代来说,既有外在形式的变动性,又有内在本质的稳定性,有着“变”与“不变”同时存在的内在规律。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做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更能缕析发展趋势,认清前进方向,保持清醒头脑,科学而有效地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应变”与“不变”的决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变”

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不断更替,传播载体日新月异,传播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播的产物,只有传播才产生话语。”[8]因此,顺应传播环境变革,紧跟信息发展步伐,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所需、应然所向。

(一)话语主体之变

话语主体是话语的表达主体,反映的是“由谁来说”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指编制一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话语客体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组织或个体。”[9]以互联网的出现为标志,新的媒体格局悄然形成,人们进入了“全民麦克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也随之而变。

传统媒体时代,讲座、课堂、报纸、宣传栏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接收的主要载体,具有特定身份和担负相应责任的个体或群体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主控信息的发布与解释;广大受众则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间有明确且清晰的界限,呈现出“主客二分”的话语范式。随着以分享和互动为显著特征的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人人都可发声、处处都能传播的全新局面。原有的教育客体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产与阐释中来,人人都享有话语资源,人人都可以是话语主体,主客体间的边界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呈现泛化趋势。此外,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再局限于思政教师等特定群体,而是被拓展到媒体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更为广泛的群体中,这无形中加剧了话语主体的泛化趋势。应该看到,在主体泛化的背景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层级、身份、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建构了共同的话语空间、话语角色、话语权力,塑造了一种充分沟通、相互交流、协同互动的平等关系,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强化话语认同、增强教育实效;但与此同时,话语主体的泛化也会导致话语内容的碎片化,碎片信息经多次关注、分享、讨论后,极有可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真、失向、失效的境地。可以说,在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从单一到泛化的转换,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言语语境之变

言语语境是语言行为发生所处的环境,置于语境中的话语,才会被赋予符号以外的表征功能与特定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事实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哪说’的问题。”[10]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进入了以多元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呈现出一系列变化和特点。

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往往被置于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场景或以政策文件等官方文本为中介的宣传语境中,有着地点的固定性、话题的预设性、情境的单一性、内容的规定性以及效果的可控性等特征。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大众深度分享,海量信息高速更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相比传统模式更显复杂与多变。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日新月异,信息传播快速便捷,技术赋权下民众话语热情与日俱增,意见表达呈现“并喷式”增长趋势,与以往由官方媒体主导的“一元话语”格局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言说环境更为复杂。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为各种带有色彩的非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活跃空间。近年来,西方国家凭借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各种消极思潮暗流涌动,错误价值观念滋生蔓延,并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呈现出来,无形中影响和改造着人们的思想。嘈杂环境中良莠难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呈现更为复杂之势。从封闭集中到开放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同信息传播背景内在互动、紧密联系。由于媒介格局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也随之改变。

(三)表达特色之变

任何一套话语都具备特有的表现方法和独到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达特色。马克思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1]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间权威关系解体,话语场域转变,人们交往的话语需求也不断变化,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也自然因需而变。

传统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固定空间、固定载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话语传达与知识灌输,话语内容多以教材、政策文件为蓝本,通过固定性表达、界定性词句呈现,充满理论味和政治味,整体呈现规范性、标准性、统一性的表达特点。新媒体时代,全新的网络语言环境带来了全新的话语体验。幽默诙谐、情真意切的话语营造出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传统严肃端正、宏大叙事的话语表达在新形势下显得吸引力不足、说服力不强,无法充分调动教育对象话语参与的积极性。基于功能性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表达形式上作出了一系列改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一是表意通俗化。在表达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固定模板、权威话语,而是采取更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叙事特点;话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现实、贴合群众,呈现政治话题亲民化、理论话题时代化的特征与趋向。二是视觉感官化。相比以往单一的文字表达或口头传授,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了组成元素上的调整,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汇聚一堂,共同建构起立体形象的表达空间,富含话语张力,令人回味无穷。三是符号狂欢化。新媒体语境下,话语的构建不再拘泥于种种话语规则和秩序限制,个性与特色时刻彰显,符号与排序被重新定义。如“厉害了,我的国!”等表达爱国热情的流行话语广泛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义建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中也附带着去政治化、偏娱乐化、重生活化的话语发展趋势,在另一方面也会不可避免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严谨科学的话语范式和知识主导的价值规范。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不变”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不同于常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特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特殊载体[12],其话语导向、话语属性和叙事主线不变也不能改变。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导向、属性、主线不变,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稳定性和话语的有效性。

(一)育人导向不变

话语是信息传递与思想表达的载体,绝非单一的词义、图像、符号的罗列堆砌,具有一定的叙事导向,承载一定的价值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1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导向在于人,在于引导人的思想行为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的战略目标,这从战略层面规定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本旨归与使命追求。因此,在任何场域、任何时候,提振精神力量、塑造道德修养,从思想上鼓舞并引导教育对象以时代新人之品质与姿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注对象仍然是人,仍然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人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建构。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媒介形态丰富多元,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空间被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融入信息发展潮流,立足“现实的人”,把握受众的心理特征与喜爱偏好,依托新媒体时代活跃的语言符号元素与新颖的话题内容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话语主体建构起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多元立体话语空间,话语内容选择和话语呈现方式为迎合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引导教育对象在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等方面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育人导向不应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话语权在虚拟空间得到释放,民众话语热情和表达欲望被极大激发,各种思想、观点、话题暗流涌动、层出不穷,一些思想偏差、观念错位的行为也随之浮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阵地由现实生活空间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其运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话语的“建构之力”修正教育对象思想上的误差,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却是始终不变的。总之,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较于以往高高在上的话语姿态、单向灌输的话语出场、晦涩难懂的话语表达有所改变,但对人的主流思想引导、正确观念灌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塑造的价值导向始终不能改变。

(二)话语属性不变

不同于日常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特定表达,发挥着政治动员与劝服、政策宣传与教育、舆论形成与导向、价值引导与建构[15]等作用,具有鲜明且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信息化时代的新变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态势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6]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必须坚守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偏离“讲政治”这一根本方向。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渠道和信息载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价值观念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宣扬资本主义优越性的言论层出不穷,反社会主义错误思潮滋生泛滥,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价值选择困惑和价值观念混乱,不断瓦解社会主义精神信仰,影响社会凝聚力与稳定性。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清这一局势,借助话语载体,承担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坚守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以旗帜鲜明、方向正确的话语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舆论不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操控和摆布,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和受众信息接收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从传统宏观叙事的理论话语向随和生动的平民话语过渡,信息交流及交流模式也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转变,但话语表达大众化和话语形式互动化不应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属性。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仍然要成为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主张的重要载体,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舆论立场,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核。

(三)叙事主线不变

爱国主义教育、理性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灵魂与核心内容。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表达场域、叙事方式等均发生了变化,但叙事主线不能改变。一旦脱离了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丢失了意义。

在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社会宣讲等形式,多是由文本到文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内容解释和知识性、理论性的话语转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更显隐性与生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通常采用具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段,精选时下的热点话题和贴合群众的生活元素进行导入,利用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词汇和意蕴精神进行深入阐述,以崭新的形式重新呈现,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实现了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抽象话语到实践话语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背景下,改变的只是价值观培育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价值观培育的本质。不管是具有青年特质的话语材料、具备时代气息的话语形象还是快速传播的话语载体,本质上都是一种技术手段和运用工具,是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建构的一种途径。如果只注重技术手段,一味迎合当下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个性需要而偏离主题或另搞一套,颠倒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甚至丧失德育工作的本质。总之,新媒体时代,虽然话语呈现形式和主体内容发生了变化,但话语根底和叙事主线不能改变。

三、在把握“变”与“不变”的规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守正创新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17]对于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分析也应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把握“变化”的“现象”,抓住“不变”的“实质”,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应变”与“不变”,进一步增强育人实效、坚守话语底色、强化价值引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把握话语主体变化中增强育人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致力于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8]。因此,“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目标所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定位与前进方向,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新媒体时代,话语主体泛化,主体间关系复杂化,能否在把握话语主体变化中增强育人实效,关系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思想引导的过程实际是双向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不是靠国家力量的强制性灌输,而是以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为前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主客二分”的交流模式,话语主体对客体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话语姿态,而教育对象也多以“关机状态”或者“飞行模式”作为回应,知识灌输、思想引导往往成效不佳。新媒体时代,话语主体泛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占有对等的话语资源,两者的平等对话与充分互动无形中拉近了话语双方的心理距离,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建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把握这一变化,利用这一优势。其一,泛化主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声发言,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的动态窗口,也为其借鉴他人“育人”话语表达、充实自身话语内容创造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收集与整合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消化,进一步提升话语育人的有效性。其二,话语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了有利于隐性教育开展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灌输、思想的改造,从而提升话语铸魂的生动性。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赋权于民,话语主体呈现泛化趋势。这不仅弱化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话语的控制力和主导力,而且当多元价值立场话语主体发声发言时,极有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真、失范境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育人效力将会受到挑战,但置之不理、听之任之绝不是解决之道,化险为夷、逢山开路才是应有之义。汇集泛化的主体,凝聚泛化的力量,形成育人话语的强大合力,增强育人的影响力与引导力,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积极迎接挑战、增强育人实效的努力方向。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对传统育人主体的引导,强化其育人作用的发挥。思政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新媒体时代信息高度分享与传播的优势,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谋划话语的建构,在热点话题预设中凸显话语表达的重心,从受众话语动态中挖掘话语感染的细节,引导教育对象在其建构的多元立体的话语空间中思考与认知,切实增强育人实效。二是要拓展育人主体,增强育人力量。应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仅限于高校思政教师或政工人员这一传统认知,一些具有话语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具备舆论引导力的网络达人等都应被纳入育人主体的范畴,并引导他们主动设置议题、巧抓表达时机、强化议程设置、注重内容建设、放大影响效应、进行话语传播,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育人力量添砖加瓦。

(二)在适应复杂语境变化中坚守话语底色

明确的党性原则、鲜明的人民立场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同其他话语的本质区别所在。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从基本层面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遵循和构建逻辑,不能随便脱离。进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无限延展,语境复杂多变,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声音的先机与危机共生的局面。如何在适应复杂语境的变化中坚守话语底色,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变化使得话语表达空间放大。在新媒体语境中,任意话题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生长土壤,任何平台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阵地,从而空前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变化,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利用,增强主流话语空间的建构,扩大主流声音的影响,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底色。具体而言,一是要搭建多元高效的话语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抓住时事热点话题,借助鲜活话语元素,呈现主流价值内容,主动建构起具备影响力和引导力的主流话语空间体系,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二是要加强培育“红色意见领袖”。一些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懂媒体传播机理、善用网络流行语言的“红色意见领袖”在互联网阵地可起到正向发声、正面影响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调动这一积极因素,加大对“红色意见领袖”的培养,为新媒体时代坚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底色服务。

另一方面,进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呈现复杂之态。不同价值立场的话语主体以虚拟身份为掩护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宣泄情绪,加上西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念输出,各种观点交锋交错,多种声音汇聚一堂,形成了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混沌,给一元价值引导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9]面对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各种复杂形势的考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应将自身定位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战士”,要手握理论武器,在话语交锋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履行新形势下的使命担当。具体而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牢固树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具备舆论阵地不能让的思想自觉,面对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毫不掩饰地亮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二是要不断提升斗争能力,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思想动态,加强对错误思想的分析研判力;要善用理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话语共识力;要讲清事实,讲明道理,善语善战,强化话语引导力。

(三)在缕析表达特色变化中强化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稳定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主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进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发生转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20],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呈现、价值引领既具备优势又存在缺陷。如何在缕析表达特色变化中更好地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强化价值引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呈现出表意通俗化、感官视觉化、符号狂欢化的特征,与传统单一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比,显得更为鲜活生动、亲民大众,具备极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多使用这种形式,摆脱过去刻板僵化印象,提升话语实效。具体而言,一是要更新表达元素。网络舆论场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词汇、句式,各类网络数据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的话语资源,网络文化中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观念、思想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的“调味品”和“增味剂”,应对其进行充分整合与吸收,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阐述和创新表达,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二是要更新表达方式。应采用故事化模式,要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案例、生动素材,并辅以通俗的话语进行阐述,让事实来说话、实例来证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言之有物、鲜活灵动;也要用聊天式表达,转变“一定”“必须”等话语,用触动心灵的话语进行沟通,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增强感染力,在不经意间引导人、教育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另一方面,若是一味借鉴浅显的话语、创新的表达、狂欢的符号,则极易脱离话语根本、丢失话语本真、缺乏话语底蕴,出现“调味品”过多而“变味”的情况,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渗透力与引导力。此外,口语化、娱乐化的话语虽便于学习,但效果短暂;图文并茂的话语表达易受感染,但不持久。若一味模仿与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认同将难以增强。因此,加强内容机制建设,夯实话语根基,增强话语力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学理深厚又鲜活灵动,是流变且弥散的多元话语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一是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新话语“配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1]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其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要从思想和学理的维度增强话语底蕴,在语境和词句创新中寻求内生突破,衍生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念、新范畴、新阐释,提升话语的厚度与力度,使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二是要借助“中国故事”打造话语“工艺”。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中蕴含超越时空的思想因子和价值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和协同性。为此,应充分借助“中国故事”,在夯实话语根基、赋予话语底气的同时,建构起词句以外的叙事空间,发挥其话语张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结 语

总体而言,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有着话语形式的变动性,又有着话语内核的稳定性,“变”与“不变”相互交织、互为表里,共同建构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总体特征和整体面貌。在外部环境剧变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求变之心,在“不变”的教育导向下,加强“变”的话语创新;也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变”的形式转换中,强化“不变”的话语实效,进而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立主导、谋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主体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