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022-02-28 21:21郝清杰
关键词:本领马克思主义科学

郝清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 100191)

党的二十大科学规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宏伟蓝图从规划设计到真正实现,不仅需要依靠千百万人的热情和信心,而且需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标题,全面总结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解决好这一课题,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的研究精神,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回顾与理论辨析相结合、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积极探索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有效方法和现实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学说,是指引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思想指南,这是它能够在中国牢牢扎根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特别是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以往的哲学家,常常关注于解释世界,而人们期望的是哲学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是深入解释世界的哲学家,又是深刻改造世界的革命家。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正确的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我们不能教条式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这里的研究方法,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如阶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等。这里的研究出发点,就是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面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根本任务。

2.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近代以来的俄罗斯人民,面对沙皇的残暴统治,虽然出现了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出现过产生广泛影响的民粹主义革命思想,但都没有能够成功指导俄国的革命运动。正如列宁指出:“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3]298-299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能够团结和引领千百万人开展革命斗争并取得伟大的革命胜利呢?列宁指出:“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3]296列宁的这一论述,深刻回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困惑,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成功指导革命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民族解放的最好武器。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战争,无数生灵惨遭涂炭,无数财富被疯狂掠夺,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之中。为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在旧中国,有学习西方改良主义、开展洋务运动的探索,有仿效西方变法革新方案、推行“百日维新”的奋争,有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有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有思想文化界提出的各种救国学说。但历史证明,这些实践探索和理论主张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斗争的理论指南,不是历史的偶然,也不是西方国家强加给我们的,而是中国人民自己的自觉抉择。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4]从此,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革命斗争的最好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这样那样的曲折挫折,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什么时候我们正确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能够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我们教条式、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针对思想理论界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指出:“我们粉碎了‘四人帮’,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恢复了它的科学面目,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个伟大胜利。”[5]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同样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再一次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的理论武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根源就在于它是批判精神与建设原则相统一的科学理论,这也是它能够在中国牢牢扎根的根本原因。

1.马克思主义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了资本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资本生产总过程的内在机制,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奥秘,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理论魅力。这一科学的批判精神,运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和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思维中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科学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成为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理论武器。由此,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就成为了共产党人的鲜明标志。

2.马克思主义具有内涵丰富的建设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建设性原则。具体来讲,一方面是理论层面的构建,也就是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理论上考察了资本的发生发展历程,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规律,在思维中建设性地再现了这一现实过程,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建设性构想。这种对未来的构想,建立在深入把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理性基础上;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提出了未来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原则性目标,而不是微观描述未来社会的具体状态。由此可见,只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才可能有对未来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想和宏观设计。不论是对旧社会的科学批判,还是对新社会的总体展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原则。

3.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批判与建设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与建设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特征充分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既能够砸碎一个旧世界,又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既应该发挥其科学批判精神,又应该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剖析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正确途径,提出对实际工作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道义上的声讨、情感上的发泄,不能止步于对社会现实中矛盾和问题的单纯批判。

总之,不论是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还是人们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既应该以敏锐的、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又应该具有科学解决现实问题、持续推进事业发展的智慧,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有效应对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批判,实现科学批判与建设原则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牢牢扎根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看家本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迫切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看家本领,这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内在需要和根本途径。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并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以下九个方面的具体本领进行了系统阐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的丰富内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1.斗争本领。从百年党史来看,发扬斗争精神,锻炼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系列伟大奋斗、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敢于斗争成为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丰富的斗争本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1]具体来讲,增强斗争本领,就是要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及时把握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辨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斗争是有远大目标和崇高追求的,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

2.学习本领。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社会发展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939年5月,毛泽东号召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提出“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7]。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继承和弘扬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充实和提高自己。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了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学习本领,确保党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3.政治领导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既包含经济领导本领,也包含文化领导本领,还包含党领导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本领,是这些本领的综合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8]增强政治领导本领,需要善用战略思维把握发展全局谋好局部工作,善用创新思维促进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善用辩证思维抓住解决突出问题的根本矛盾,善用法治思维谋求善法良治,善用底线思维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

4.改革创新本领。改革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改革创新中成长壮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通过大胆改革创新,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穷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既应该充分认识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激发信心,又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而认识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提高改革创新本领,不断推进各方面事业的创新发展。

5.科学发展本领。发展是贯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一条主线。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掌握科学发展本领,就是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建设目标、发展动力、事业布局、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举措,前瞻性思考以掌握主动,全局性谋划以统筹兼顾,整体性推进以凝聚合力。

6.依法执政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但是,从一个有着数千年人治传统的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其中,增强党的依法执政本领是核心和关键环节。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执行与实施。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学习法律和尊重法律是思想理论准备,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自觉运用法律法规、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具体要求,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良好习惯是重要标准。

7.群众工作本领。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优势,但是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关注的领域更广、品质要求更高、期待更加多元,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化,不仅期盼物质上更加富足,而且期盼精神上更加充实和富有。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掌握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本领,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多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更加充分地发挥群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磅礴力量。

8.狠抓落实本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真抓实干、落实落细,是检验共产党人是否贯彻根本宗旨的重要标准,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能力的根本衡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切忌等待观望、裹足不前或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9]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及时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邪气,坚决整治了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彻底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9.驾驭风险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风险挑战的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面对新的风险和考验,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善于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健全各个方面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从科学的思想学说到革命的理论武器,从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到实现民族复兴的看家本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深深熔铸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进一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需要我们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前提下,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从党和国家制定宏观政策的指导思想向融入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日常生活的科学世界观转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0]。这是适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在西方国家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客观需要,孕育形成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学说。这些思想学说,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主张,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稳固,这些理论主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西方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自由主义逐步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同样,个人主义是西方伦理道德的主要流派,功利主义是西方社会的社会思潮,两种学说逐步成为西方国家崇尚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在对个人主义从个人出发、把社会虚幻化的批判中,阐明了社会这一复杂巨系统的主要矛盾、运行机理和客观规律。在对自由主义抽象强调自由本位、导致自由与公平存在突出矛盾的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科学方法和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功利主义从功利概念出发,主张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目标,马克思主义对其空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人类社会走向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境界的正确方向。进而言之,既然西方社会的这些思想学说能够转化为生活方式,那么,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对这些理论学说科学批判的基础之上,当然更能够成为一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新生活方式了!

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1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读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12]作为共产党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践行马克思主义原理,当然更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3]从一定角度来看,从生活习惯到生活方式,意义非常接近;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可以说构成了生活方式的主要内涵。从党的百年历程来看,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已经把马克思主义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并融入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成功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这一思想认识,也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思想共识。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认为:“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遥不可及,也并未过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对自由与任性的态度、对命运的态度,还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及职业选择等,都可以从马克思及其思想那里获得启迪。因此,我们说追寻马克思,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就是要掌握和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4]由这一重要思想观点引申开来,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之事。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也认为:“那么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思想基础来指导我们走出人的生活方式危机进行美好生活的建设?当然古今中外许多理论都能给予我们启示,但无疑人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真正走向享受美好生活的未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就是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真正‘属人的’生活方式。”[15]由此可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思想理论界不少学者的一个思想共识。在当代中国,一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者,已经自觉践行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少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政治立场。坚持把这一根本观点和政治立场转化为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能够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立场,那么思想境界才能更加高远,看清社会发展趋势;视野胸怀才能更加开阔,看淡个人成败得失;人生阅历才能更加精彩,看透日常生活百态,亦能坚守初心不改。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深入把握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思想(1)“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就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曲折性有深刻理解,就能够使我们正确认识人生当中的跌宕起伏。具体来说,就可以使我们在反思挫折中磨砺坚强意志而不消沉,在面对厄运中锤炼高尚德行而不迷茫,在成功和荣誉面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而不狂妄,在身处逆境时积蓄发展力量而有信心,在克服错误中走向新胜利,在经历苦难后不断成就人生的辉煌,更好地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

第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陈云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6]“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16]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精髓,那么就可以做到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大潮中不跟风不盲从,在积极应对各种各样风险挑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局限于以上这些方面,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按客观规律办事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矛盾分析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贯彻实践,成为指导实际工作的行动指南。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但能够指引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而且能够转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方式进行渐进性改造,这应该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努力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的深刻内涵。

总之,当马克思主义实现由指导生产方式变革向引领生活方式演进转变和拓展时,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世俗生活日益理想化,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日益现实化。如果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马克思主义将在中国更加牢牢地扎根,并且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枝繁叶茂。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那么,将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当然,这是一个艰巨而光荣、任重而道远的漫长探索过程,需要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努力和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本领马克思主义科学
小透明,大本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谁的本领最大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的本领大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