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霞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1],特别强调要抓好青少年的学习教育,阐明党史这堂必修课是抓好青少年思想站位的关键所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引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回应时代课题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
思政课教学以守正为方向标杆。无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建设格局如何变化,思政课始终围绕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开展育人活动,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党史是具有明确价值引领的历史资源,它包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凝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内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抓手。这意味着,在思政课中设计党史教育内容,并不会改变思政课的课程本质,相反会筑牢课程的政治之基,守住课程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学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思政课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党史教育以提高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融入点,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比如党史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能够强化课程的思想引领力,再如 “史实” 与 “理论” 的结合能够提升课程的理论解释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反映出高校坚持守正创新,积极调整思政课课程体系,进而提高思政课的建设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更先进,样态更复杂,危害也更显著。尤其是自媒体的应用普及,历史虚无主义犹如装上 “引擎” ,深刻影响着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假设、重评、揭秘的伎俩,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吸引眼球的标题,随意剪裁、嫁接甚至编排历史,利用阅读量、点赞量、转载量等量化指标恶意引导舆论走向,模糊真实历史记忆,企图搞乱学生群体的历史价值观。需要明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通过历史的虚无化来争夺话语主导权,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而党史恰恰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教育通过阐述客观真实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根本上揭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骗术伎俩,回击了各种编排党史的错误言论,有利于澄清历史真相,避免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因此,学习党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增强抵御不良思潮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的爱国情怀,不仅承接中华民族的优良爱国传统,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情怀最重要的体现。党史充分证明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在思政课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国家富强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党史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赤胆忠心的爱国情、矢志不渝的报国志、生死不移的爱国行,写满了党史的史册。在思政课中运用这些生动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有利于激励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党和国家号召在思政课中加强党史教育,很多高校和教师进行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仍有许多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在高校思政课中深化党史教育,首先要明晰 “融什么” 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 “四史” 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 “四史” 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清讲透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 “四史” 道理学理哲理”[4],并进一步提出不同学段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学习教育的要求。由此,大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必须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具体确定 “融什么” 。目前,关于设计哪些内容进入高校思政课尚未制定出可供参考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自主发挥提供了空间,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融入的难度。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通过融入主干课程和增设思政课程两种途径。在推进党史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必修课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诸如以下的问题。党史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较为单一的案例融入、历史知识点融入等方式;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部分高校囿于全员参与、体制机制等难题,导致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运行难以为继;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概言之,党史教育融入的方式方法仍有待创新。在推进课程模块的设定,党史类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的增设过程中,容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响应号召,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设党史教育思政课程。其中,设定党史课程模块,必然牵涉到模块的设计和规划,如模块的课时、授课内容等。增设党史课程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材的编写、经费的配套跟进、师资队伍的培训、课程开发要素等多重因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党史的融入。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贯通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人,要自觉提高历史站位,拓展历史视野,提升历史格局。一方面思政课教研员要加强对党史的学术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理论成果,服务于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进行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尝试,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学生兴趣点,寻找两者的交汇境域,将融入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教研论文。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支持思政课教研员与思政课教师建立教研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在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支持中,促成党史教育高质量融入思政课教学。
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素质能力,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集体学习与协同合作,主要包括集体备课等形式。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共同研讨、资源共享,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教师个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针对性开展党史教育集体备课,由教研室主任发挥组织作用,经验老到的教师发挥主备引领效能,全体成员交流党史融入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党史内容与思政课融合的有效途径。各教研室可具体结合自身实际,提前确定每期备课主题,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热点、盲点展开研磨,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持续优化教学课件,更新丰富党史视频库、案例库,形成统一的党史备课成果。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配套的支持和保障。各高校、各马克思主义学院可适当扩大党史专业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引才数量,从源头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完善教学改革激励机制,设立党史研究专项基金,保障教改教研项目的落地。不断拓展教师的发展平台和资源,注重开发党史教育性质的培训项目,经常性开展名师示范课、案例教学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展馆、历史纪念馆等也应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便利。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保证党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知》也强调本专科阶段重在理论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深刻理解 “学史明理” 中 “理” 的丰富内涵,根据其内涵设计党史教育内容,落实好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学习教育要求。 “明理” 具体包含明道理、明学理、明哲理三部分,构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因此,设计党史教育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党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要结合历史底蕴讲清党史蕴含的道理,更要联系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讲深党史蕴藉的学理,特别要结合世界局势的演变讲透党史蕴藏的哲理。
深化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清必修课中蕴含的党史道理。 “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5],这一论述阐明了党史蕴含的道理。具体而言,教师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要善于从风云激荡的百年党史中,回溯中国共产党为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作的牺牲和贡献,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深情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筑的精神谱系和精神血脉。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要敢于从中国的理论探索史中,选取各家理论较短量长,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改变中国,深切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要勇于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演进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深化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深必修课中蕴藉的党史学理。学理,不仅着眼于彻底的理论分析,更着力于阐释客观规律。党史教育内容的选取要服务于思政课,从根本上武装学生的思想头脑,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易言之,讲深党史蕴藉的学理,就是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讲好百年党史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进行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党史背后潜藏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深化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讲透必修课中蕴藏的党史哲理。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包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哲学依据,因此,学习党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贯通起来。党史蕴含丰富的哲理内涵,大历史观的整体思维、改善民生的群众观、基于实践的认识论是最基本的方面。大历史观的整体思维,体现在坚持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相比于西方政党竞选制下的短视政治,中国共产党更注重考察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制定长远计划分阶段实现。相比于西方世界推行的零和博弈,中国则讲求互利共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课教师可结合 “五年计划” 、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等规划, “一带一路” 、亚投行等战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的大局意识,使中国共产党能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熟悉国情把握世情,在全球发展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改善民生的群众观,体现在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如一地践行为人民谋利益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可结合革命年代开展的 “打土豪,分田地” ,新时代创造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的执政理念,使中国共产党跳出兴亡周期律,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基于实践的认识论,体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望历史,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就取得胜利,反之就经历挫折和失败。思政课教师可结合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武器,使中国摆脱教条主义的侵蚀,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思政课中加强党史教育,高校要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6],教师要善于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根据思政课各门必修课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主渠道更为畅通,融入更为自然。首先,破除照本宣科式的说教,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读书学史相结合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属于重要的党史教育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党史读本,是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辅助读物。用好经典著作和读本读物,激励学生在缅怀历史中争做党史领学人。其次,注重选用小组展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将小组课堂展示的主题设置为百年党史,通过展示汇报强化师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涵育家国情怀。最后,探索尝试角色扮演、红歌比赛、诗词书信朗诵等多元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角色扮演宜以党史事件为背景,以党史人物为原型。诗词应以毛泽东等人的诗词为主,书信应以革命先辈的红色书信为主。
思政课中加强党史教育,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的薄弱点,也是实现教学质量突破的关键点。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加强党史的实践教学工作,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首先,强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的实践环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规定相应学时学分,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大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作业比重。其次,系统开展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访谈、调研、竞赛、宣讲等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各高校可以设计党史话题,组织学生访谈调研;举办党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以赛促学;开展党史系列宣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灵活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教育体验等主题多样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倡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走一段长征路、吃一顿红军饭、祭一次革命先烈等教育体验;抓住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庆日组织相关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等集中时段,鼓励学生在革命老区就地实施党史研学实践。最后,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用好高校校史馆资源、红色文艺演出、红色电影等辅助载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多种形式的教育基地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脱贫攻坚示范点等,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活动基地。
思政课中加强党史教育,高校要拓展优化网络教学。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优先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学习的广度、深度,提升学习的体验、感悟。首先,利用学校官方媒体宣传党史。在高校官方网站、学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络阵地设立党史教育专栏,创建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同上一堂党史课” “专家论史” 等热点专题,设置网上纪念馆、博物馆的跳转链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次,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党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拍摄、制作、传播党史微视频,力求打造热评热议的网络爆款,推动党史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同时采用大数据抓取学生浏览网页、短视频的 “信息流” ,锁定其心理偏好,借助算法推荐技术定向推送高质量的党史学习资源,形塑并匡正学生的价值观。最后,搭建VR虚拟仿真体验教育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VR、AR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手段模拟历史环境,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红色历史,提升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