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英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中共中央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爱国爱家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中,号召高校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培育家国情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汲取党百年奋斗史,以史为鉴,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强化家国认同,增强爱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一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支撑中华民族生产发展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激荡的现实情况下,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坚定信念跟党走,激发其在专业领域潜心耕耘、在工作中锐意进取,彰显自强不息、思维敏捷、勇敢坚韧的新时代大学生风貌,也是在大学生中根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
(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是艰苦奋斗不懈前行的百年,是创造辉煌开创未来的百年[1],彪炳史册,意义深远的百年。今天之中国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振兴、国富民强是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燃烧激情、无私奉献奋斗而来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红船”到“复兴号”,党的百年奋斗史均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当今,处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中国共产党弘扬建党精神,历经百年凝结的“红船精神”“先驱精神”“苏区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3]等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衰竭的政治品格。建党百年,中共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4]。加强党史学习是高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起点,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时代新人,深入研读红色经典,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
(二)“人性”的德性内涵。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涵养大学生领悟党史精神、学懂历史知识、把握未来趋势,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党史观。家国情怀是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融为一体,“家”与“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一脉相承。家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赓续的历程。传承党史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被赋予更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时代使命,不仅要把握时代脉搏,还要弘扬党史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将个人成长与民族振兴相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将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心怀天下,立宏图之志,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在人生新旅程中挥洒青春和汗水。责任、担当、爱国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现实呈现。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从唤醒大学生革命觉悟、激发创新热情、丰富阅历等方面着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形式不断拓展。
(一)涵养大学信仰基因的必要性。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个人信仰基因的社会价值的主要呈现,是个人、民族、群体至高的道德追求。与其说大学生是正在或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不如说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前途的代名词。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变革时期,科技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技术支撑,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视科技发展。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重点聚焦大学生信仰基因。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在认知和行动上不乐观,有的同学对民族、国家缺乏认同感,“两耳不闻窗外事,双眼不观世人态”;有的同学道德素质缺失,作弊、偷盗;有的同学盲目爱国,发表不当言论、视频。一部分大学生在道德维度上的失衡表现,家国情怀被无视,变得自私、失信、轻义,是价值观的倒退。信仰基因可以有效激发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效用。家国情怀是动态范畴,理性爱国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节奏,不断更新自己。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需要。以党史为鉴,资政育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涵养人的德性,唯其仁、义、礼、智、信,才能决定人材拥有真善美品质。高校不仅传授专业知识、生存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纯正的品质,引导他们坚守正道,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爱国、敬业、守信、知礼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做到先立德,后树人。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充分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论述,[5]坚守育人初心,秉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信念的时代青年。从孟子“道义优先”“以人为本”“尊贤使能”的民本思想,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愿望,再到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的口号,均延续中华儿女自古至今对家庭的依恋、对国家兴亡的责任、对民族根本利益的维护。依托百年党史资源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论题,百年党史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传承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精神谱系的核心精髓与价值逻辑。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坚守正道,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发展,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与忠贞、牺牲、奉献、团结、创新的爱国精神密不可分。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的爱国精神是对家庭的眷恋,是对历代祖先的敬畏,是对故国热土的热爱,960万km2的土地孕育了世代华夏民族,世代传承家国情怀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认同。家国情怀是历史进程中文化变迁过程中慢慢积累而成的,是世家文人的人文理想、是守土将士的大任担当、是英雄志士的忠诚执着,将家国情怀的传承、赓续过程中的文化记忆(建筑物、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历史遗迹等),通过记录载体(语言、图片、视频、文字等)展示家国情怀蕴涵绵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党史学习教育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以建党百年红色文化体系为记忆主体,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经验的历史积淀赋予鲜明时代特征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大学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经历的磨难与不幸、光荣与梦想,将波澜壮阔的艰苦革命岁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与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阶段,即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当代世界经济文化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时代,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对红色基因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践行育人初心,构建全方位教育形式。高校党史学习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浸润。深化高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需要突出新理念、融入新技术、呈现新形态,突出育人初心,注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打破常规,在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排除制约的各种影响因素,着力构建社会治理与高校行政管理、企业创新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趋向、高校内部与大学生间相互支撑、相互协同、全面衔接、资源有效应用的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理论)课程是高校师生感悟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是教育强国的思想武器,是教育初心的理论基础。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入,高校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五四运动”“一二·九”等学生爱国运动,涵养大学生爱祖国大好河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厉害了,我的国》《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等纪录片展示新时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下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建设、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幸福感。
(二)借助新技术,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形式。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转变课程教学形式,转变育人思维、观念、形式,赋予课程教学以全新技术形式,丰富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科技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形式。高校依托百年党史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推动百年党史红色文化记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创新与新技术相融合,多方联动,推陈出新,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极具时代感的课程教育形式,以新技术赋能大学生家国情怀教学形式。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利用5G+VR全景教学技术使学生真实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通过新型沉浸式互动教学模式,使红色文化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祖辈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的家风是滋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的家庭是厚植家国情怀的沃土。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旨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引入新技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技术相结合,打造线上(5G+VR全景教学、网络直播、APP等)线下(红色主题宣传展览、专家讲座、与家长座谈等)授课形式。“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庭和睦、家教严格、家风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家国情怀教育情感主体的需求。高校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学生及家长建立联系,以家国情怀教育为目标,结合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风、家训作用,引导大学生爱国、孝顺、感恩、回馈的品质,营造“家”“校”共育氛围。
(三)凝练队伍力量,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应永葆对党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对大学生的大爱之心,对专业知识的钻研之心,对伦理道德的恪守之心,牢记人民教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一方面,在新教师入职时,加强党史学习的宣传引导和理论指引,通过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学校发展历程、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为新教师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渠道、方式,在学习中加强对新教师对百年党史的了解、感悟,引导新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教学、以德育人。太原理工大学在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时进行“正己修身,立德树人”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岗位晋级时,不应只将高学历、海外留学经历、年龄限制作为硬性条件,还应侧重将秉持家国情怀的人才引进育人教师队伍中,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探索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与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等教育教学环节的互联互通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