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野生动物”背景下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2-02-28 14:55:35胡晓龙刘三凤郑云林
特产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物类特种野生动物

胡晓龙,刘三凤,郑云林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020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和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这些政策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范围和界限,同时也界定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禁区,明确了食用目的的特种经济动物的物种范围。同时,以前作为多种用途的特种经济动物,在去除其食用目的后,依然可作为药用、观赏等用途进行养殖。

在此背景下,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作为服务于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为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核心课程,必然面临着变革。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新冠疫情以前,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涉及到课程思政[1]、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3,4]和实践教学[5]等多个方面,然而疫情后还很少有关探讨特种动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报道。吴琼等[6]认为,在禁食野生动物的背景下,应基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未列入目录的动物不再进行讲授,课程名称也由《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改为《特种畜禽生产学》。本文认为,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局限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而基于目录进行教学则会使学生无法全面准确的了解特种经济动物行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许多药用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例如麝的养殖,已经成为四川[7]、陕西[8]和甘肃(主要是马麝)等地的重要养殖产业,对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禁食野生动物”政策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

1.1 “禁食野生动物”政策

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决定”明确规定,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禁止猎捕、交易、运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该“决定”首次明确规定了野生动物的禁食范围: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和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该“决定”同时明确了野生动物的禁食界限,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比较常见的家畜家禽(猪、牛、羊、鸡、鸭和鹅等),依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管理;列入畜牧法规定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列入家畜家禽管理;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可以对野生动物进行非食用性利用,同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严格审批和检疫检验制度。

1.2 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2020年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首次明确了家养畜禽种类33 种,包括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配套系等共计897 个。“目录”规定了特种畜禽16 种,分别为梅花鹿、马鹿、驯鹿、羊驼、火鸡、珍珠鸡、雉鸡、鹧鸪、番鸭、绿头鸭、鸵鸟、鸸鹋、水貂(非食用)、银狐(非食用)、北极狐(非食用)和貉(非食用)。16 种特种畜禽中,兽畜类特种经济动物8 种,珍禽类8 种,共计49 个品种。

1.3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根据“禁食野生动物”政策,对于未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的在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全国陆续开展退出处置工作,处置措施一般为3 种:1)对我国有自然分布的在养野生动物,实施放归自然,例如雁鸭类、狍子、麂子、野兔、獾子、獐、刺猬、豪猪和果子狸等。2)对具有药用、观赏、标本制作及科研等非食用性合法用途的在养野生动物,积极协助其对接相关行业或机构,依法依规加快行政许可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引导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例如尖吻蝮、银环蛇等部分毒蛇品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亚洲巨龟、红耳龟等部分龟鳖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蓝孔雀等外来物种不可放归自然,可收容、调配用于动物园、野生动物园观赏展示或制作科普标本等。3)对品质优良养殖物种可部分移交至具备条件的收容救护机构,移交量应满足保存优良种质资源种群维系的最低要求。

对于没有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一些特种养殖动物,由于其所有利用价值均为非食用性利用,按照“决定”的精神,应是可以继续饲养。例如麝的养殖,以获取麝香为唯一目的,且麝香的收取均是非损伤取香,故麝的养殖应按照药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进行管理;小灵猫和大灵猫养殖,以制作猫屎咖啡为唯一目的,同样应按照非食用特种经济动物进行管理。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确实还存在一些养殖前景比较模糊的物种。例如麝鼠,其麝香是重要的香水原材料,皮毛是重要的皮革制品原材料,其使用目的与狐、貂和貉相似,但皮毛的收取就需要杀害麝鼠,故其养殖前景还需明确。肉犬的养殖同样需要明确,其养殖规模及食用历史很久,但当前并未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而在其主要应用价值为食用的前提下,养殖前景亟需明了。

2 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教学体系

2.1 课程简介

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9]、高等职业学校[10]和普通高等院校[11]畜牧、兽医和水产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场地规划、种源引进、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疾病防治、产品采收与加工、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科学,是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教学内容包括肉用动物、药用动物、毛皮动物、珍禽、观赏动物及伴侣动物等,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方针、政策、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及对策。由于该课程是一门边缘应用学科,涉及到多门基础及专业课程,例如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和家畜环境卫生学等。

2.2 教材选择

目前适用于《特种经济动物学》这门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两本,分别是余四九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12]和熊家军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13]。前者按照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和其他类进行分类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性物种进行介绍;后者则是在前两章将特种经济动物的概念及基本饲养管理原则讲述后,不分类而直接选择养殖规模较大的代表性物种进行介绍。除这两本综合性教材外,还有王忠艳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学》和刘建柱与马泽芳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疾病防治学》等专业性书籍。

2.3 教学体系

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和实习教学模块。理论教学重点讲述主要特种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繁殖特征、饲养管理技术及常见疾病,提高学生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是通过实验等教学环节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动物的形态特征、繁育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等知识,教学方法以实验室实操为主。实习教学是指通过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和交流,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职业规划的能力,教学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

3 “禁食野生动物”背景下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教学的变革

3.1 教材选择的改变

当前适用于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的两本教材各有特点,但选择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选择教材的原则应根据各地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适宜环境而定。例如江西省,余四九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中选择的许多动物在江西省并未养殖或者养殖规模很小,例如麝、水貂、狐狸和小灵猫等哺乳动物,而熊家军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同样存在此问题。

实际上,两本教材在“禁食野生动物”背景下都面临着内容大幅修改的紧迫需求。教材中的许多动物需要全部删除,例如教材中涉及到的果子狸、雁鸭类和竹鼠等以食用为主要利用价值的动物。教材中的一些动物的内容同样需要修改,例如教材中蛇、水貂、狐狸和貉涉及到食用部分的内容也应当删除。此外,教材中涉及到的肉犬、熊和麝鼠等动物的养殖,在当前养殖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同样需要谨慎做出选择。因此,在当前背景下,特种经济动物类课程已不是哪本教材更合适的问题,而是需要一本重新整理编撰的教材。新教材可以按照地域编撰成南北两个版本,北方版本教材突出鹿、麝和皮毛动物等内容,南方版本教材则以蛇、鳖、蛙和珍禽为核心内容,各个院校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如果编撰一本涵盖所有特种经济动物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3.2 教学内容的改变

特种经济动物不仅包括特种畜禽类,还包括特种水产类和昆虫类动物。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针对特种水产类和昆虫类,还有《特种水产动物学》、《养蜂学》和《养蚕学》等专业课程,因此《特种经济动物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应以特种畜禽类为主要讲述内容。

以江西为例,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华东地区,气候为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毛皮动物养殖在江西非常少,因此江西农业大学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块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较少。同样的,对于药用动物中的熊科动物、麝科动物涉及也较少。目前江西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学》学时设计为40 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共32 学时,实验学时8 学时,同时安排教学实习1 周。目前学时安排为特种经济禽类10 学时、药用动物8 学时、伴侣动物6 学时、毛皮动物6 学时、绪论部分2 学时。根据新的禁食动物条例以及新出台的国家畜禽品种规定,今后教学需要做出一些改革。按照每种动物分配4 个学时进行讲述,应该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16 种特种畜禽动物和其他非食用性利用特种经济动物中选择8 类动物进行讲述:鹿的养殖(包括梅花鹿、马鹿和驯鹿)、麝的养殖、羊驼的养殖、小型陆禽的养殖(包括火鸡、珍珠鸡、雉鸡和鹧鸪)、特种水禽的养殖(包括番鸭和绿头鸭)、大型禽类的养殖(包括鸵鸟和鸸鹋)、特种皮毛动物的养殖(包括水貂、银狐、北极狐和貉)和伴侣动物养殖。虽然伴侣动物未在最新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但是宠物作为一个巨大市场,且没有食用性价值,在不能另外开设一门课程的前提下,有必要将其作为本课程的一部分内容。

此外,当前的《特种经济动物学》教学中,更多地突出对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性能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讲述,而疫源疫病方面的内容往往都是简要地略过。新冠疫情以及前面几次疫病的暴发,说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时刻不能放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将特种经济动物的常见疾病,尤其是那些可能人兽共患的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等进行重点的讲述。

3.3 教学方法的改变

3.3.1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始于惊奇和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各种生产实践、前沿科研工作和最新社会背景进行讲授,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讲授“鹿的养殖”章节时,不仅要讲授鹿养殖种群的现状,而且要对我国野生鹿资源的情况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进而引发学生对于圈养野生动物在反哺野外种群中的独特作用进行深入地思考。针对新冠疫情下,大众对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疫病之间的关系,通过查找专业文献,以确凿的科学证据向学生讲述当前新冠病毒的动物源溯源的进展与难点,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与思考。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正确的养殖模式及严格的检疫制度下,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并不会传播病毒。

3.3.2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趣味性和直观性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学手段和设备的进步日新月异。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10]、微信[14]、网盘和MOOC[15]等在线教育平台等多种手段,在增大课堂信息量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特种经济动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事先搜集一些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视频或照片资料,例如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科技苑、致富经和生财有道等节目,对于品种介绍、圈舍设计和产品加工等内容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例如,在讲述“鹿的养殖”章节中鹿茸的收取一节,如果完全靠PPT 讲述文字性内容,过于枯燥,无法激起学生兴趣。而结合视频一起讲述,不仅将鹿茸收取的各个环节直观化、可视化,而且能够让学生抬起头来真正地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还可以将各种材料传入微信、网盘或MOOC 等平台,方便学生下课复习。

猜你喜欢
动物类特种野生动物
特种侦察,身怀绝技
小学动物类文本的有效阅读策略
浅谈动物类药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
你想我猜
特种侦察游骑兵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3:12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古代“特种战”:每一场都是一部《战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