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万祥 贾 莹(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书房的陈设最能映射主人的志趣修养、思想追求,被视为洞悉主人内心的一面铜镜。而悬之于书房的对联,更是被视为主人的自我标榜或期许。所以通过透视书房及其中的对联,来了解其主人性情,是解读人物内心的绝好路径。鲁迅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有段精彩描写。鲁四老爷是“讲理学的老监生”,但书房墙上却悬挂朱拓的、道家陈抟写的大“寿”字,其案头是“一堆”散乱的《康熙字典》和两部“浅易”的理学入门书,这些描写充分暴露出了鲁四老爷思想的矛盾混乱,学问的虚伪浅薄。对此,本文仅就《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对联的寓意、表现手法及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展开探讨。
时值“年终的大典”,家家“致敬尽礼,迎接福神”,鲁四老爷作为鲁镇封建权势的代表者和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其书房对联脱落,堆放桌面,散漫无序,委实不合时宜,故而人们多以为鲁迅意在突出鲁四老爷的“懒散”。但挂上对联,在不缺长工、短工的鲁家,不过举手之劳,读者将此细节理解为主人“懒散”,难免失之简单,其味外之旨,值得深挖细品。
鲁四老爷书房仅剩的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语本朱熹《论语集注》中《季氏》篇“不学诗,无以言”之下注释“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这句话常被理学家奉为自我修养的标准。鲁四老爷平日神色“俨然”,“踱”着方步,确乎有通达平和的气度。但细究其言行,又完全与“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相抵牾。
笔者试举四例。
一是与“我”见面寒暄之后,鲁四老爷“即大骂其新党”。时代已届辛亥革命后,他还在与维新改良的康有为较劲,迂腐守旧,心态失衡。
二是祥林嫂死在鲁镇“祝福”时节,他“且走而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他与“穷死的”人置气,骂她死不择时,绝非“事理通达”的表现;他的高声斥责,恶言相加,更无“心气和平”的样态。
三是祥林嫂初至鲁家,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而祥林嫂再到鲁镇,他“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此处“通达”绝非宽以待人的包容,仅是一己私利的权衡变通,貌似“通达”,实则讽刺。
四是他“暗暗地告诫四嫂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连续遭受丧夫失子打击,无家可归,悲惨至极,可鲁四老爷却轻描淡写道“似乎很可怜”,毫无恻隐之心,遑论“事理通达”。祥林嫂以整年的工钱“捐了门槛”,自认为已然清白,但四婶“慌忙大声”制止其参与祭祀,令祥林嫂再遭精神上致命一击,失神呆滞后被四叔四婶驱逐而惨死街头。细究祥林嫂悲剧成因,苛刻、冷酷的鲁四老爷难辞其咎。
综上,鲁四老爷人性泯灭,不通大势,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憎恶、蔑视、咒骂,足见其事理不通达,心气不和平,书房里半副对联这一细节堪为对他顽固迂腐、自私虚伪性格的绝妙讽刺。
四叔书房对联全联为“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由清人集“四书”注而成。其中脱落的是上联,上联语出朱熹《论语集注》中《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之下注释“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让这半副对联脱落,鲁迅到底有何深意呢?张芳明老师认为,这位“讲理学”的道学先生,其“品节”“德行”,“像对联的另一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一样——‘已经脱落’了,鲁四老爷失掉了品节,没有了德性”。
此理解应是切近作者本意的。笔者认为,鲁迅巧妙地在此处运用了“缺省见义”的表现手法,婉曲、含蓄、深刻地揭露了鲁四老爷无“品”无“德”的伪善面目,寓含了对人物鲜明的贬抑态度。
“缺省见义”,又名“隐字”,化“有”为“无”,周围语境起不可忽略的“烘托”作用,该手法的重点是强调应“有”却“无”,暗示、凸显缺少的内容,帮助人们联想此处缺省的是什么。即作者在表达一些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某些与描述对象密切相关的内容隐去不言,造成一种明显的“缺少”感,以委婉暗示描述对象所缺少的就是作者没说出的“某些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缺省见义”的手法常见于对联。有故事说,财主过寿,请书生作寿联。书生不满财主平日跋扈,借机拟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财主看上联全用数字,下联用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七个美字,甚是满意。而明眼人却明白其中“缺省见义”之“义”:上联漏“八”;下联缺“耻”,旨在讽其“王(忘)八”“无耻”。
可见,“缺省见义”手法,宜于表达讽刺、否定态度,有含蓄委婉、“无声胜有声”之效。依此,笔者认为,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安排鲁四老爷书房中“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半联脱落,就是运用缺省见义手法以讽鲁四老爷无“品节”无“德性”。
鲁四老爷书房中脱落的一半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是稍通文墨之人都能联想到或通过查证补足的内容,鲁迅先生不直接写出来,并非懒用笔墨或简单凸显鲁四老爷形象之“懒散”,背后深意应该还是想化“有”为“无”,以书房周围整体的环境描写烘托、凸显出对联中缺少的内容,引导读者追思此处缺省什么。而缺省的内容其实就是作者表意的重点,也是小说在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层深意。
纵览全文,鲁四老爷既嫌祥林嫂“不祥”却又贪图其勤劳善使之利,是为“无品”;既从其身上获利却又以封建礼教之名将其推至水深火热的处境,间接导致她于“祝福”之夜悲惨死去,是为“无德”。“无品”“无德”,偏要悬挂对联以标榜“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作者偏又故意缺省此半联,反讽嘲弄之意在应“有”却“无”,半隐半露的拉扯中曲折表达,令读者倍觉深刻。
这一细节,隐微曲折,以“缺省见义”手法之妙用,折射出小说深邃的思想性,高超的艺术性。
分析“缺省见义”手法,探究“对联”深刻寓意,更能看清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自私冷酷的真面目,更能揭露封建礼教残忍吃人的真实本质。见微烛隐,慎思明辨,在对细节的深挖细味中读者方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艺术造诣之高深,思想之深刻,批判之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