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学实验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究

2022-02-28 10:41汪希兰张雪宋磊李开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课程思政卫生

汪希兰 张雪 宋磊 李开云

为深入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国各高校开始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产物的延续与拓展,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这是对专业课提升内涵与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1-4]。卫生微生物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且重要的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的关系,涉及范围广泛。其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着思政元素,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本文根据学科专业及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特点,从思政目标构建、思政内容挖掘、思政实施方法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的探索研究。

1 编写思政教学大纲,构建实验课程思政目标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思政目标作为新增目标,同样也要作为重要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指导教学工作的执行实施。在编写教学大纲时,组织教研小组教师进行研讨,明确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根据实验课程特点,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资源,精选与实验项目相关的思政资料、补充体现时代发展具有育人价值的重大成就、鲜活案例,凝练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育的开展形式,寻找有效的思政切入点,以及将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和措施,在内容及教学细节方面尽量彰显学科的魅力,从而制定具有实验课程特色的思政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整体内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培养和思政目标,以使教学目标更加突出,重点更加明确,思政育人性加强,从而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以“细菌培养基配制技术”为例,知识目标是熟悉固体、液体、半固体各种培养基的成分、区别及用途;能力目标是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流程及方法;思政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融入著名的微生物奠基人罗伯特·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实践精神。引用《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让学生认识试剂、培养基的配制等实验前期工作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实验中做到准备工作充分和细心,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

2 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将卫生微生物实验从“通用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创新技能训练”分阶段实施,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努力从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 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实验操作规范意识、安全环保理念

实验室是安全事故的易发场所,更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佳课堂。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诸多高校并未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5]。学生通常直接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缺乏实验室操作规章制度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实验安全操作规范意识淡薄,对安全隐患的认识不够,自我防范能力不足。部分实验室安全教育也仅仅以消防安全知识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全程性,普及率不高[6-7]。另外,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常常带着为完成实验任务,只注重看结果的观念,忽视对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而出现操作不正确、不熟练,实验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导致结果不可靠,实验失败的现象。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具有鲜明独特的无菌强化意识和技能规范要求,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这些特点较其他同类学科更为突出,学生有必要掌握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工作奠定牢固的实践操作基础。在学习培养基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菌落计数、形态结构观察、消毒与灭菌等内容时,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学习和训练,并将此些内容贯穿在整门课程的各个实验项目中,不断加强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课前的安全意识培训,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学习相关的实验室安全守则以及规章制度,学习微生物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把微生物无菌操作观念、规范操作原则、安全环保理念渗入到实验的各环节中。针对近年来某些高校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及微生物感染事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强调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法和安全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把人员、环境、操作对象作为生物安全重点保护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菌液和废弃物不能随意放置和丢弃,注意防止实验室微生物污染和外泄,以此强化学生的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让安全环保意识成为本能。

2.2 树立预防医学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8-9]。近些年新发或再发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让大家意识到疾病预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具有微生物构成的微观世界与人群健康为核心的宏观世界相融合的特色,是预防医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把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贯彻在课程教育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认识现代医学目标,理解环境、人群和健康的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从三级预防的理论和视角出发,学会运用预防医学策略和措施避免、消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10]。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保障食品安全、水安全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将实验内容与思政元素合理衔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印象,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学中要求学生熟悉空气、水、食品、药品、化妆品、医院、公共场所等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和特性,并通过列举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以及食品安全等事件,说明掌握各种环境微生物检测技术是卫生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必备能力。结合公共卫生队伍这支重要的专业力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使学生深刻认识本专业的重要性,只有牢固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和应对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与人群健康,导入社会责任感的理念,坚定学生在本专业继续奋斗的理想信念,立志做捍卫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卫士,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

2.3 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职业素养

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经常需要检测各种环境样品、产品的卫生指示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所出示的检测结果报告是卫生主管部门实施行政执法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11]。为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定技术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有敬畏与遵守制度之观念,要求学生查询国家检验法规,及时了解检测方法的更新情况,依据相应指标的国家标准进行检验,检测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严谨,不能随意更改实验步骤或流程。学生要认真观察、客观真实地记录检测数据,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无论实验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有其实际价值。让学生明白求真务实、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具有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基本素养[12-13],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以此也隐性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敬业、诚信”。

2.4 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素养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比例,以完整的综合训练代替传统实验过程,实验项目的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方式进行。如在“调查评价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情况”时,从实验选题,设计方案、准备工作、现场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和检测、结果观察及数据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PPT制作和汇报等整个操作流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和试剂,借此熟悉实验室环境,掌握仪器性能、试剂配制方法等。通过组织技能比赛,模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学生的现场应变、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训练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每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包含丰富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其中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家自身的辉煌成就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宝贵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将课堂实习项目拓展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申报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树立科研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如在“食品中霉菌、酵母菌检测”实验项目中,学生结合本地“腌食文化”,以此扩展了“贵州黔东南州传统制作腌鱼卫生质量分析与评价”大创项目实验。课外之余,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方向和差距,对国家需求、社会需求的认知与判断,引领学生作为未来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开拓进取、钻研的精神,为促进人群健康奉献于公共卫生事业。

3 实验思政实施方法

思政教育不能硬生生地植入教学,需要盐溶于水,隐形融入,润物无声,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资源的深度融合[14]。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思政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1 案例引入法

卫生微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仅包含着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教师收集学科发展史、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经典实例,以及与当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的真实案例,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当下发生的与健康相关的环境、食品、卫生时事热点。将这些实例与具体知识点结合,挖掘、扩展其思政元素,编制成课程的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相关案例并顺其自然的进行思政渗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汲取精神食粮,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及对专业的热爱,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

3.2 混合式教学法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把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不规范操作现象录制成视频让学生来“找茬”,将部分知识点、包含思政元素的实验教学示范、安全事件实例和安全操作示范录制成简短视频,或将网络中的相关开放视频资源截取制作成微视频。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发布视频、推送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学习。通过线上或线下的适时引导性讨论和反馈,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向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层面的正向引领。这种教学法不仅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对知识的延伸,同时也使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相融共进。

3.3 实训教学法

实训教学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学的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验技能竞赛,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教学实习基地实践等活动。开展公共卫生实训项目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公共卫生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个体防护、样品采集、现场检测、卫生处理及临床基本技能等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带领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实践出真知”“失败是成功之母”“创新精神是催生科研成果的第一要素”等道理,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5-16]。

传统的思政课程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之举,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教学工程,每一位参与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具有思想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的特点,教师要秉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结合课程特色,关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才能为国家发展培养政治思想合格、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具备社会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课程思政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卫生歌
讲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