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意
(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漳州)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育作用和价值正在日益凸显。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德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端正学科教育观念,深刻意识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革,充分发挥中职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和价值,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发展和市场发展更加需要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对于中职教育教学而言,只有将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全能型人才素质。同时,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建设创新平台的根本要求。中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面向学生群体宣传敬业文化,进一步弘扬新时期新阶段的企业家精神,给予学生正能量的思想引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要弘扬工匠精神,注重提升在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社会输出更多综合型人才。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中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注重课本教学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将新时期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增强道德观念教育的效果。中职院校教师在日常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有效地发挥工匠精神的道德引领作用,以图片及短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新时期工匠精神,利用先进人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真实事迹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潜移默化中引导和规范中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行为,以此真正起到补充思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作用。另外,新时期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质量。由于工匠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相呼应,将其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中职院校在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效果,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和树立远大的理想,以目标为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准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将新时期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则可以使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向专业化、创新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具有能工巧匠精神的新型人才。在日常的思政教育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进一步培养在校学生实践能力,以此提高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丰富,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推动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中职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中提出,要建设一支具有知识、技能、创造力于一体的新时代劳动人才队伍,继续弘扬和传承劳动楷模以及工匠精神,梳理精益求精的敬业新风向。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此背景,为了更好地在中职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融合工匠精神,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设计阶段加以关注和重视,从传统教学经验入手找寻工匠精神融合教学的落脚点,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个人素质提升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方面,教师要将开拓进取的工匠精神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教学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引领学生深刻了解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技能人才的使命和担当,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发展工匠精神的学习意识。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阶段,是素质教育落实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主要服务对象,教师要在融合工匠精神的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一课时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我和我的父辈》中“少年行”的片段。影片末尾几个插着国旗在广场上灵活奔跑的机器人是现实生活中一群“95后”的学生自主研发的。正如视频资源中传递的精神一样,希望可以通过这一案例的引入和拓展教学在学生心中埋下创新发展的种子,并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践行工匠精神的同时深刻意识到科学的思维和创新对改造社会以及世界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与个人职业品质的内在联系。正如上文所述,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强调的是从业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因此,在融合工匠精神的中职思政教学设计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和学生职业素养、法治意识的教学举措进行紧密的融合,确保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得到同步的提高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引入案例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及法治素养。作为社会新时代青年,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这也是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
根据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在融合工匠精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课堂教学活动入手,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工匠精神的初步认识,并在不断深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体会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何利用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理念去改善学生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以及今后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和专业负责的责任意识履行自己的责任,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在中职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关联。以鲜活的案例和模范人物事迹,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树立典型和榜样。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介绍职业生活以及劳动观念的养成教育基础上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及服务社会等角度出发,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先锋案例,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熏陶和感染下端正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如吴孟超的英雄事迹,他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投入祖国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中,医者仁心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蓝领专家”孔祥瑞,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码头工人却能够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作能手以及全国劳模,其身上透露出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在学习和从业过程中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身上那颗永不停歇的“中国心”都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中国工匠精神。这些具体案例的引入,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让学生学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其次,在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课堂中,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主题实践的活动项目,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和学生学习成长进行有机的关联。例如,在拓展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工匠精神走进校园”的主题活动,由教师牵头、学校配合邀请各个行业的优秀代表走进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职业精神讲座、职业发展分享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学生和这些极具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强化共建精神对学生精神以及职业素养的引领作用。另外,针对毕业班的学生,教师还可以以学生专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工作实习中开展评选职业技能小能手的活动,选取实习过程中在工作岗位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对其工作经历、职业精神加以宣传,让学生在身边榜样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传承工匠精神,强化思政课程对学生职业就是素养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各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为教师优化教学和拓展课堂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在工匠精神与思政课进行融合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掘信息化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具体教学举措中,教师可以在学校智慧网平台开设传承工匠精神的板块,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整合互联网教学资源,以视频、图文等这种形式将工匠精神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学校落实思政教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校本教育素材。其中,视频资源以及图文资源除了选取社会中知名的劳动模范之外,也可以从本校毕业生入手精选优秀毕业生和岗位能手,从学生身边选取教育素材,通过主题专访的形式让这些岗位能手谈一谈自己职业规划发展的经历、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都遇到了哪些困境,步入社会后应当如何快速适应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等。通过搭建信息化的教学互动平台,将这些拓展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微课的形式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更好地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帮助作用,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教学途径。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进一步强化实践引领的作用是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想提高工匠精神培养和教育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课程活动的安排。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自身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将专业知识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融合,以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社团建设,通过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整个社会实践的社团建设中。把社团实践活动方案制作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活动流程设计和实施,教师则更多起到把关和引导的作用,待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邀请学生分享其在活动过程体验到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主动去弘扬工匠精神。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匠精神人物展览馆,了解相关专业先进人物的事迹、专业领域发展历程等,或是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本专业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为其树立自身发展目标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一线从业者工作的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身上爱岗敬业的特质,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
其次,中职院校可以加强与社会公益机构的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争当志愿者。在实际教学环节,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多种方式大量搜集当地或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公益活动信息,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对公益活动具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公益不分群体,服务场所也可以多种多样等。教师也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益机构开展公共志愿活动。整个活动要在确保学生安全和流程完善的前提下开展,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整个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待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写出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利用社会志愿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全面升华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作用。
总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在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日常教学经验中找寻融合教学落脚点,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元素,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互动中自主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