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晟 李敏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上海 201204)
思想价值的内涵是把握宣传思想工作遵循“理想与信念、责任与价值”一致的整体价值取向,以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为内涵的思想建设目标塑造了对价值共识的整体解释,即党的思想传播的责任共识。既从“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进程中,增进了多边平等对待的观察视角、塑造共同发展的理性价值观,又在建设制度化思想的新时代传播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来推进疫情防控的思想统一,建立起伟大抗疫精神的责任共同体。其深厚的价值逻辑为价值主体的党员群众提供了一条可度量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说,坚持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的统一体在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是作为一种确切衡量认知能力和行为准则的价值尺度。不仅如此,思想的价值尺度也正是从责任价值的角度促使认知主体理解与当下抗疫相配的“因时因势不断调整的防控措施”,在认知领会上毫不动摇地贯彻抗疫总方针的责任价值目标。同时,责任价值目标也同步注重能动地化解“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的思想认知方式来提升思想宣传工作的聚焦性,从而明确地把握住基于责任的价值判断取向,成为解决个体价值认知在不偏离核心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上,既保持自主的个体认知具有价值共识引导下的约束性,又能够在主观意志的价值判断上发挥出责任担当的工作精神,这两者的整体结合体现出——以思想性价值的规范内容为恒定原则,作用于有形和无形状态下的社会责任目标。
责任共识的生成逻辑,存在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包容,形成因交流互鉴而发展的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需要纳入历史的、逻辑的对比视域中进行解析,还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看成一种人类面对风险挑战进行生存关系优化的拓展阐释[1]。只有从各国历史规律的经验中深刻汲取责任的价值内涵,凝炼成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并成为共同维护、合作共处的根本标准,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给予人类文明秩序的安全和繁荣。这一价值关系的正确方向始终离不开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价值建设,所遵从价值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履行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2021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倡导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的态度和高质量的共建理念,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就是价值主体树立责任内涵的共识来创造合作共进的全球发展关系,贡献出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体现出在世界多元文明背景中高度智慧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必由之路,旨在将人类文明的不断探索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在价值共识的建构层面进行系统性表述。通过责任建构价值共识的理念来具体聚焦中国疫情防控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思想动力,是基于一种实证叙事的“历史发展思维和时代发展需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有效的价值论证。正如疫情防控中科学地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部署,是建立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基础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坚持动态清零”总目标不动摇,确立了我国的防控方针是历史赋予和人民选择的行为释义,在根本性上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
实证叙事需要叙事主题的一贯性,通过历史叙事赋予其对时空转换的把握与理解,形成了连续性的经验建构与历史向导力[2]。也就是在大历史观的整体思维上,来完整地认清历史时段里的历史方位是明确前进方向、确定发展战略、增强历史自觉的前提条件[3]。因此必须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面貌同伟大的建党精神,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一起作为整体存在的价值体系加以分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渊源为中心观察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优势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道路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实现政治稳定的思想机制和保持社会稳固的制度战略的必然选择。也就是根据具体国情的特定历史文化特征,围绕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的社会建构环境,始终选择融入世界文明秩序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而这正是对实证分析的历史客观性而言,有效地增进了领悟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思想与实践,造就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探索精神、为群众办实事的党群关系,以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科学态度。总括起来说,实证叙事的真正意义在于——形成的责任动因和责任目标的实现结果之间保持着一致性,可以凝炼为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本、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宗旨是根,加强党自我革命的先进性是塑形铸魂。
核心价值观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都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普遍性意义,成为坚定信仰和强化意志的逻辑起点,成为追求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的行动依据。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体现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关系的思想依据,是在符合社会客观发展需要的社会意义上建构起来的责任思想,即强调——人民性意涵的“为人民谋幸福”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根本价值理念。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责任思想所造就的核心价值认同,我们从坚定的政治信仰、理论信仰和文化信仰的精神力量中就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想整体和实践整体的连续历程。这也正是依据思想定性的三个思想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4]。在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中稳步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程,表现出最为客观化和理性化的高效治国效率和卓越理政能力的核心思想内涵。
认识不同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起关键作用的价值模式,这一模式唯有贯连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所根植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始终以这一事实作为确切的整体责任来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的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揭示出中国社会的特定发展规律需要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形势变化,来详尽表述党建思想的力量塑造,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带来国富民强的现实发展特征;才能始终建立在坚定政治信仰的信念和坚持初心使命的意志作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之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更加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奋斗。这确保了民心向往的必然选择是离不开我们党依靠人民开创的伟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鲜明阶级性与先进文化的人民性相统一。这一突出特点的思想本质,符合在高度规范的逻辑架构中产生的整体性思想,是依靠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来推动科学思想体系的成熟——铸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力量作为永恒奉献的价值,来赋予共产党人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的执政思想,即“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能够系统阐释百年发展的大党以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己任的政治领导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组织力、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执行力,书写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决定性维度,在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播中肩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
价值判断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视为反映社会思想的本质特征,新时代诞生的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意义用于促进价值情境中对责任行为的正向释义,将不同阶段呈现价值选择的具体行为结果与全社会共同防疫的“四方责任”联结在一起进行审视。这一审视使我们能够合理地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和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之间保持相适的责任共识,这也是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立场作为责任评价尺度,来衡量内在的社会坚守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和推动外在的与国际社会抗疫合作的变化环境,作为塑造价值的认知和价值评价的规范条件,最终贯彻落实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这也意味着以科学分析的态度考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领域主体担当的相关责权与其恒定支撑的思想领域之间,形成一种以责任效力为评价手段的释义模式,使长期释义的总体取向与短期措施的客观布局之间,保持社会认知发展的主客一致。事实上,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价值选择在其保持独立性方面不会因其处于不同阶段会有所减弱,反而在思想体系中通过强化思想观念与责任规范的相关性,确定了价值性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性和社会层面的制度意识,进而促成了责任共识的形成。
长期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可感知的是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创造思想领域的价值思维。价值思维是从组织化生存关系的分析视角,表明有积极价值色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一种宏大的理论叙事,而且还是一种具体的能够凝聚微观个体生命的人类组织化生存设想。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方案不是基于短期自身利益提出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提出的[1],因此作为建构价值秩序的结构性维度并体现出共同体根基的责任所在。这将使目标迭代所遵守的价值走向不脱离整个价值认知体系,让短期价值的多样性在不断更新过程中有着共同衡量的尺度,并通过适时的干预模式使之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成为制约不确定性因素的宣传思想方式。正如从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性价值中来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的整体性意义,起到深刻理解精神谱系的构筑始终是规范认知逻辑处于政治文化环境,体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定性,体现党执政为民,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目标的坚定性。这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意义建构角度,说明价值选择遵循的是源自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秩序,也就是将客观价值秩序赋予行动逻辑,成为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主导准则。这一切都可以从疫情防控体系的联动关系中理解达成价值共识的情境,也可以再次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组织能力和行动模式存在的必要条件。长期价值就是在不断调整短期价值秩序的这种条件下,让核心理念驱动着更有深远意义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也就是在整体性思想和整体式行动的认知结构中持续调控各种偏离思想,始终在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中以自我革命的精神,造就百年大党的先进性历史之所以被建构的完整价值理论——不断净化忠于职责为民服务的责任情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创造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规范秩序。
内在价值是建立思想认知体系的起点,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作为思想建设的途径,起到实现目标追求与价值取向之间保持一致的最大化行为动力。同时,内在价值还具有衡量履行责任的程度和思想形成的判断依据,所以内在价值的思想性赋予认知的责任边界是划定外在行为价值的范围。内在价值的作用是将确保附着在外在行为上“努力的意义”与“价值实现的意义”之间,更加作为一种理性关系来促使权力、义务和责任之间应相当。就如当前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组织环境里,坚持理论“知”和实践“行”的统一,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思想传递中解读出行动的力量,并且始终融贯于责权关系的责任、职权、行动相一致的具体化情境之中。其原因在于“责、权、行”相一致的价值秩序是形成激励思想和行为担当的条件,并作为理性思想的产物发生作用,最终以内在价值是形成思想和行为的本质来作用于外在目标的行动价值。在内外价值的关系情境中,外在目标的行动价值是一种表现内在价值的实践努力,是一种用理性化视角来动态调整实现目标的方式而表现出的实践努力,成为推动责权关系的价值所在。
价值判断在社会认知领域发挥的作用被视为预先设定的一种社会标准,对所有情境类型中的认知惯性在价值意义上进行衡量和干预。这一价值判断离不开政治思想体系和特定文化根基的每一层面,特别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造就坚定的认知和行为的规范,这直接确定了在社会发展中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建设思想来明确价值判断的方向、来决定选择性评价的标准。一方面,以思想性为价值判断的依据,是对责任的整体理解和用系统思维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承认视角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实现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的协调[5],也就需要在通观全局的整体层面上来考量多重理性认同下达成的价值共识程度,从而建立起以责任认同为纽带的综合评价尺度。另一方面,选择性行为与价值判断的连接总是借助于动态思维的动态性和系统性,在多方论证后的认知比较上作出合理的判断。如在疫情防控的整体目标下已看到“加快分阶段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等措施的落实,这是整体性秩序形成的行动逻辑与价值判断的结合。这两方面表明,具有思想性的价值共识和对选择性目标的价值行为都建立在认同共识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发展观念承担起实现共同价值的责任,那么就会在理性判断的作用下把达成责任共识的程度作为一种必然选择。
价值秩序已在价值判断的思想性和选择性目标的价值评价里,理顺了责权关系应有的责任目标和职责所在,推动着走中国道路的中国梦思想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抗疫行动。通过把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效社会治理这一客观事实作为合理解释价值秩序的建立论据,来阐明理论的思想性和实践的行动性是以“四个认同”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必然性特征,它是为达成价值共识形成筑基。价值共识的达成是一种由具体的、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实效性,是贯穿不同历史发展方位保持完整价值链的秩序性结构。其中,离不开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治理效能来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的规范,让社会发展建设在有序秩序里通过不断互动和合作形成一整套价值规范的策略,以灵活变化的形式来突出价值秩序里的主导功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话语,来实现责任目标的认知建设。
规范性传播提高思想在实践中的驱动效应,并在社会组织结构里构建一种价值秩序。价值秩序的规范能够赋予思想和行为上的凝聚力和认知走向上的一致性,因此始终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用时代价值的价值意义这根链条维系认知发展上的进程,调整因价值活动中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出现的不确定性,使价值理念中具体指向的时代话语体系成为促进公众意愿所共同期盼的社会动力。既在全球视野的理念和实践上,把中国抗疫援助作为一种推进人类共同发展、共同承担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也在符合本国国情的疫情防控方针和策略上形成中国精神的内涵,让伟大抗疫精神诠释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美好未来的价值共识。这意味着是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来内化为公众认同,也就是把党的明确价值导向——“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理念作为价值认同中固有的秩序中心。因而,价值思想在意义导向和价值导向的价值链建构上,始终作为引导和实现价值共识的规范秩序,也是实现“动态清零”抗疫行动模式的价值所在,从而能够在价值领域的社会建构方面体现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秩序,也就是落实科学防控措施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秩序平衡,成为主导评价和衡量价值选择的目标走向。正是这些具有共同意义的价值共识形成的向心力,使追求整体责任目标的价值链建构过程在向心取向上不断得以规范。
认知建设意味着从价值的意义角度不断促进认知、价值、实践维度的辩证统一[6],也就是能够用理性的思索去把握相互依存关系的整体价值,让时代性发展和历史性特征保持完整统一。这就需要舆论宣传载体的创新建设,来加深对新时代特征的认知程度,来进一步加强时代价值的思想与认知建设保持同步。事实上就是调整好思想建设的途径,让有效传播和释义新发展理念带来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思想和实践行动,成为加强责任共同体的目标保障,最终在认知时代的价值理念中牢固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认知逻辑。同时,还需要在认知建设中不断验证和调整被落实的具体措施所产生的效能,以此将措施实施结果转化为可遵循的价值行为。因此,设置与时代相契合的价值模式和共同遵循的价值形式作为认知过程的引导,使认知层面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中明确起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时代价值更突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认知导向,依靠这一持续发展的价值效力,在方法论意义上对认知意识所存在的动因和结果进行持续性规范,用率先垂范的价值引领给予认知目标以真实具体的参照比较,以此通过价值塑造的“战疫情境”来理解时代精神的话语语境。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对认知主体的思想培养过程,离不开认知实践对思想的激活。主流思想的认识实践是以责任理念为前提,让主体具有的责任意识即使在理性选择中有偏好,也会在崇尚精神价值的情境中通过正向意义的认知功效,即在具体感知和理解上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逻辑。这一切只有在明确责任主体和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在职责层面上运用积极创新的管理意识来把握好思想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整体性,才能作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因此,需要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在责任担当的同时,还需要明确责任之间还存在着互动——与社会互动和与主体间互动的整体责任关系,以此强化责任共识的价值。责任共识的价值要让认知秩序和行为秩序更为规范,也只有在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价值功能上,促使认知领域里系统地制定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活动,并且用制度化来规约认知意义上的责任缺位,才能成为认知判断到价值判断、认知选择到价值选择中必然实现的固有因素,从而在认知的意愿和认知能力上积极投身到践行社会主流意识的核心价值观之中。同时,主流意识形态构筑责任共识的价值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保障上,加强了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和共同坚守的历史使命,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大的开放性价值的科学意义,让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社会性意识当作一种鞭策的方法论,在认知结构上成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益借鉴,从而让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更进一步地阐发出整体责任的逻辑思想。
从根本意义上说,思想建设的整体价值是理想信念和责任精神的价值共生体,造就出责任共识的时代认知。其重要性在于以思想性价值为先导的认知建设始终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中,用整体责任价值来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语境,从中牢固树立起敢于责任的担当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来强化履职尽责的价值规范是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来引导对认知意义的评判,以此来规约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认知主体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责任意识模糊,进而从整体责任的共同体意识出发来立体化地引导认知时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