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新工科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2-28 01:33王忠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电气应用型

王忠利

(郑州科技学院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电气类专业是学校最早创办的本科专业之一,截至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2 000 余人,电气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我校管理规范、治学严谨、师资结构合理、教学条件先进,招生就业情况良好的重点专业。电气类专业已建成为河南省重点专业、河南省品牌专业、国家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首批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

1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1.1 建设目标

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电气类专业的培养过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和以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践为平台的“六位一体”实践创新育人平台[1-2];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电气类专业“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教学新模式。将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国内同类专业及专业群的优势特色专业。

1.2 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实训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优化[3]。以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定位为核心,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重点,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分类型建设,打造专业的亮点、优势和特色[4]。

2 建设内容

2.1 加快“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类专业通过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采取吸纳引进和培养提升相结合的措施,积极引进和聘请具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加大校内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帮扶指导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5]。通过导师制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手段,逐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品格高尚、勤于育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使“双师双能型”教师达50%以上,从而较好地促进专业的快速发展。

2.2 深化课程改革

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学做赛创、项目驱动、实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1+X 证书”教育,走产学研用结合之路。探索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将“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综合素质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模式方法改革上,《电气控制与PLC》《供配电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按照项目驱动、实境教学、混合教学等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6]。

2.3 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课程体系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教学情境对接工作情境”的思路,逐步推进和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特别是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化改革。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与交叉[7]。围绕应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合理确定理论、实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重,开设更多实践课程,拓宽专业方向,建设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2.4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和工程一线的特点,立足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毕业设计“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实践能力由理论验证向综合应用转变,由专业素质向职业能力转变。同时,加大专业实习力度,使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零距离”就业[8]。

2.5 狠抓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以质量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在原有导师资格审查、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基础上,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答辩,增加开题论证、论文盲审,加强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加快新时代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3 建设成效

电气类专业建设以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为中原经济区提供电气行业优秀人才支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博士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院选人用人管人有效机制,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将电气类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9-10]。

3.1 明确目标定位

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服务地方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大批“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既有技能,又有人文”的“学历、技能、素质”相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11]。

3.2 突出建设重点

电气类专业围绕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进内涵提升和特色打造。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创新创业等多点发力,在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功夫,立德树人的体系性构建有了突出成果[12]。近年来,多元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完善,能力导向的“双创”教育体系结出硕果,特色鲜明的产教协同体系持续拓展,数字技术的支持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得到认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深化。

3.3 完善优质资源建设

重点围绕电气类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凝练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申报重大的科研项目、购置精良的仪器设备、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取得一大批创造性科研成果。积极建立学科学院与政府机关、规模以上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互动、集成创新牵引带动、密切合作,携手共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新平台[13]。企业和学校依托高新技术研究院、智能电气产业学院整合双方资源,共建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共建教学科研合作研究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影响,更好地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14]。

3.4 形成专业品牌

电气类专业坚持“改革、优化、创新”的建设理念,坚持教学研究,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走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道路,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品牌专业。

3.5 强化社会服务

电气类专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制约电气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电气方面的理论难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加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关,推动电力系统和电气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国家电力安全;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围绕河南装备制造、电力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项目研究、课题攻关,突破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电力领域的相关技术难题,引领未来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方向。电气类专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已经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实验室协议。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团队联合构建、试验室共建等多种方式,服务地方产业,实现科技力量向产业能力转化。

4 结语

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类专业已经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教学质量一流的重点专业。

4.1 人才培养初具成效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于本省同类学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系统、电气行业培养了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4.2 突出电气类专业特色

毕业生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和供配电技术等知识,具备企业供配电设计与分析、系统运行与控制、电气设备维护与检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电气企业的技术岗位从事调度运行维护、机电控制、供配电设计与分析、自动控制及检测等方面工作。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全省乃至全国对电气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

4.3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一些经验和实践效果,完善了一套电气类专业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加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我校乃至全省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电气应用型
八方电气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