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育与支持体系构建

2022-02-28 01:33梁秋艳马晓君杨传华葛宜元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人才

梁秋艳,马晓君,杨传华,葛宜元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基于新工科背景,对工科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形式进行探索、实践,为工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为促进融合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1 新工科产生背景

新工科专业主要是针对新兴产业方向的专业,以互联网以及工业智能化作为研究核心,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虚拟现实等相关工科专业。相较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的产业以及经济会更需要实践和创新能力都更强的复合型工科人才。新工科建设要求传统的工科产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据、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等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新工科建设更要求对建设目标有明确认识,更加注重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并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成果。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包括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工程改革的新路径。新工科要求用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以及中国品牌来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1]。

2 工科人才培养现状

2.1 资源配置不均衡

部分地方高校工科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并且相关学科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也会较高。工科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足够的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受限于学校自身以及地区资源限制,部分地方院校的工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发展需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够完全照搬,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模式的选择和资源资金的投入。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也是在新工科背景下落实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2]。

2.2 课程体系不完整

部分工科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已经设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部分高校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养以及健康等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思考能力明显不足。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全方位入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而非单方面的技能学习。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从技能知识的培养出发,广度和深度都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2.3 育人模式不完善

工科类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均较快,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工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由想象以及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主动权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3]。许多教师缺乏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授课的内容也一成不变,与当前的主流技术脱节,教学环节只有简单案例,并不开展实质性的实践教学,企业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并且由于实训设备更新较慢、实训以及实习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部分工科类学校并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拘泥于固有模式,忽视工科类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从而导致所采取的教育模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2.4 师生素养有待提升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素质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部分工科类院校还未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且绝大多数由并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团队设置课程,缺乏专业团队,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并没有真正与课程进行融合,长期有效的创新创业机制还有待开发研究[4]。

2.5 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没有专设部门负责创新创业的教育和研究,该项教育也并没有深入渗透到教学体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脱离,有关的质量监管制度以及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流于形式。目前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大多以习题测试或者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作为依据,但实际上该种方式只能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而创新创业为一种对实践要求非常高的课程,该种考评体系显然不能够适应培养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以及评价体系。

2.6 保障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未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存在孵化园和众创空间规模小、运行情况一般的问题。合作基地以及创业基地较少,建设也不够精准,一些孵化基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行业的需求不能紧密结合[5]。因而实际应用的积极性以及层次都较低,计划和项目都难以落实。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足,影响了最终教育效果以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6]。

3 创新能力培育与支持体系建设

3.1 创新能力培育

3.1.1 培养创业意识

在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引入创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制定创新发展规划[7]。因而需要学校通过一些真实的创业项目来让学生体会创新创业的乐趣,特别是对于工科类人才而言,进行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并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实质性转化,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3.1.2 培养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特别对于工科类的创新创业活动而言,仅凭一人之力做好创业项目的少之又少。高效团结的团队既是保证项目有效落实的关键,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在培养中需要重点落实的关键环节。团队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首先提供能够组队的机会,此外需要对团队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帮助学生在团队中锻炼和磨砺,获得成长。

3.1.3 风险分析能力

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言,风险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决策能力相当重要。风险分析是创业以及后续决策制定的重中之重,也是创业开展之前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工科类的创业而言,技术以及技能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合理进行风险评估并且有正确的应对措施,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8]。正确的决策意识也是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提升学生的风险评估能力、风险应对能力。

3.2 支持体系构建

3.2.1 合理调配资源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然需要有关资源的支撑,工科类的创新创业课程需要必要的设备以及资源。在当前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地域合作或者线上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与支撑。

3.2.2 开设相关课程

开设有关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有关院校能够在修订人才方案时根据工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提高,相应的理论分析能力也能得以加强。此外,课程需要结合有效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工科类人才全面了解创业者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认知、思想上能够受到触动。并且还应当有一套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此外也需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始终贯穿真实项目,加大素质教育和相应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实。教学力度以及相应的实践权重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践能力[9]。

3.2.3 健全保障机制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资金,为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此外,也需要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有效对接高质量的企业,让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也在工作中有更优异的表现。为了促进创新能力素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参加各类比赛,比赛的驱动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推动力。高校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也需要制定一些政策以及措施,来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激励,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3.2.4 搭建实践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搭建相应的平台能够让工科类人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一般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办学为基础搭建训练基地,此外也可以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在相应的实习计划中安排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线上线下充分参与,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模拟。在创新创业有关协会和组织的帮助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场所。同时,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孵化园、创业园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践当中。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包括创新型课程构建、多维实验平台建设以及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活动、优化课程体系等[10]。

3.2.5 完善课程体系

新工科创新创业课程首先要立足工科自身特点,此外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及时更新有关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相应的课程体系管理以及评价都应当做到充分落实,管理上应当设立专门部门,对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保障、激励、评价等进行统筹管理,也可以更为高效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11]。

3.2.6 营造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或者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来进行有关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此外,学校可邀请具有实践经历的校友举办创业讲座,也是营造氛围的有效方法,通过创业者的亲身经历,更能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12]。

3.2.7 多维联动牵引

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而开辟更多的创新创业学习渠道也十分关键。学生的阅历以及经验、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提高,可以依托课堂、图书馆以及社团学习等多种载体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积极引入企业,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优势,实现多维联动合作[13]。在产业、教育以及管理方面,融合时代鲜明特征,加强沟通合作[14]。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促进工科产教结合,形成新工科生态系统[15]。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卓越工程师[16]。近几年,随着新工科的建设,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政府、企业以及高校应当加强合作,形成多维联动合作机制,强化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为工科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还应当多方协作,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引入企业导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0]。

4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新工科的技术优势和创业技能的融合无疑是当前时代的大势所趋。当然,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当前新工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人才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人才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