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田,崔学军,林修洲,金永中
(四川轻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目前有4 个招生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和“材料化学”,年招生规模约550 人,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在“一本”招生。经过学习,学生成绩达标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材料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工程师。因此学生主要学习的是材料基础及其相关技术和实践应用的知识,毕业时应具备相当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1]。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2]。早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2012年,教育部将创新性实验计划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3]。四川轻化工大学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的课外研学活动,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4]。自成立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的学生,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大创”项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新奇而又有吸引力,“参加大创不仅能够得到学分,而且还能够学到知识”,因而他们参与“大创”的意愿较为强烈。高年级学生,尤其在大三下学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要准备研究生考试、职业素养的锻炼、强化兴趣方向等。因此除了那些真正参与到“大创”项目而且意识到自己能力已经得到锻炼的少数学生外,不少高年级学生仍然认为“大创”只是指导教师的一个科研项目,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大。
事实上,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参与“大创”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参与“大创”活动的意义以及自己想要从中学到什么;另一方面,他们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在实际进行研究时,容易遇到困难而受到打击,影响“大创”项目的进展。高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相对扎实,能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但是他们事情多,而且更加在意是否能够得到学分,而且部分学生还存在参加“大创”对自己作用不大的心态,因而不愿意参加或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本科生,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在创新训练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5]。就我们学校来讲,学生参加立项的“大创”项目,负责人能够获得素质板块2 学分,成员得1 学分,从前几年的实践来看,不少学生是因为“学分”才参加的,造成了“重学分轻过程”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学生的原因,也有学校制度和指导教师的因素。学校层面,可以在申报书中添加个人诚信和课时完成承诺书,让项目组成员知晓参与并完成“大创”项目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大创”项目的指导教师应该知道指导“大创”项目是一种责任,应该热情地指导学生,督促他们积极地参与研究活动,辅导他们按时保质地完成“大创”项目,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胜任指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师首先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合理评估,有针对性地为其选题,并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理清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评估项目工作量,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大创”项目的顺利实施。
“大创”由本科生组成团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强调以“研究过程”为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质的培养[6]。事实上,由于我校的“大创”项目为期两年,一般都是在3月份进行题目和人员的“双选”,5月份申报,而且基本上要求项目负责人毕业之前要完成结题,因此教师的项目负责人是低年级的学生,否则后期要更换负责人,导致项目主要研究人员的非连续性,对项目的进展和完成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大二的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基本上写不出完整的项目申报书,因此为了方便和节约时间,指导教师会把自己的项目申报书摘抄一部分或修改一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撰写申报书。指导教师过多地参与“大创”项目申报书的撰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也偏离了“大创”的初衷。
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是两种不同的项目。由于学院的部分专业教师都没有创业经验,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加之创新类项目的成果容易量化,因此每次申报和审批的项目大都是创新类,创业类较少,近几年创业类项目的数量基本上只有总数的10%左右。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指导教师把“大创”项目和科研项目等同,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报奖作为“大创”项目的核心,重视项目的结果而忽视了项目的研究过程。对于创业类项目,要求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工商营业执照、项目所获风险投资意向等,结题时还需提供3 个月财务运行资料,这对指导教师尤其是学生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导致学生不敢申请、指导教师不愿意指导创业类项目。
以参加“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为目的、以“大创”项目为依托,在学院层面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学生会设立的“科创部”对此负责,作为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桥梁。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大一新生刚入学一段时间、逐步熟悉大学环境后,通过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播放比赛视频等形式向新生宣传“大创”,增加学生对“大创”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参与专业实践课或科研教师兴趣组,使学生明白“创新”的含义、创业训练和实践的目的,“大创”项目能够对学生后期的成长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并结合具体案例、获奖学生的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大创”宣传和动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为以后项目的申报奠定基础。
每年3月份,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向全院教师征求项目名称、所需学生人数及专业等要求,整理汇总筛选后向全院学生公布,满足条件的学生即可自由选择,即以“项目”为纽带进行“双选”。实行“双选”的好处在于,以明确的项目为工作目标,指导教师和学生就都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对于学生自主申报课题的,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会根据项目情况,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双选”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申报,经过评审立项的项目可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项目进行一年后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和考核指标等,考核小组对各个项目进行针对性地点评,并把结果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大创”主管负责人。
“大创”应该是“重参与”“重过程”的。立项,仅仅只是“大创”项目的开始。为了避免出现“重学分轻过程”的现象,学院层面制定了“大创”项目的考核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大创”项目,指导教师和项目成员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学生负责整个项目的完成。(2)规定了项目组成员参与“大创”项目,研究工作必须达到一定工作量,才能获得到相应的学分。(3)指导教师负责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考勤、考核及工作量计算,相应结果报给“科创部”教师。(4)“科创部”负责组织考核小组对“大创”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终期完成指标的考核,并把相应结果在学院公布。(5)学院在年终给予本年度结题“大创”项目的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报酬,对于优秀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发,激励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在学院层面与本地企业、校友企业、创客中心、孵化中心等合作,聘请了20 多名企业家导师、创业导师和职业发展导师,并采用企业挂职锻炼、会议培训、专家指导等方式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支校内外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学术与实务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情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近几年,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创”计划稳步进行,锻炼了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年级学生参与度低,训练计划项目同质化、项目执行过程监管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对其结果的考核也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当然真正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社会、企业的真正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