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控制全程管理对消化内镜清洗灭菌效果的影响

2022-02-28 09:11彭伟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合格率全程消化

彭伟芬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逐渐应用于消化内科诊疗中,对疾病的诊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增多,医源性感染也随之呈上升趋势[1-2]。若消化内镜未进行彻底消毒,会造成患者感染多种细菌和病毒,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同时增加医患纠纷。且消化内镜疾病较为复杂,另外内镜材质特殊,对高温和高压的耐受性差,从而增加了清洗难度[3-4]。故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进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5]表明,环节控制全程管理能够提高医疗设备或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减少感染发生。故笔者将环节控制全程管理应用于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分析管理前后消化内镜及其附件清洗消毒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回收合格率、分类合格率、验收合格率及发放合格率的变化,以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内窥镜室2017年1月—2018年1月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为常规管理,2018年2月—2019年2月采取环节控制全程管理,分别为管理前、管理后,且分别随机抽取1 600次、1 500次消化内镜及其附件。参与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护理人员共7名。包括护士4名,护士长1名,洗消工人2名。男1名,女6名;年龄25~47岁,平均(35.52±6.13)岁;工作时间2~25年,平均(13.14±3.05)年;管理前:肠镜及其附件826件,胃镜及其附件719件、其他55件。管理后:肠镜及其附件770件,胃镜及其附件697件、其他33件。期间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无调整,且清洗消毒资料完整。

1.2 方法

常规管理方法: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日常操作流程和规程及制度等实施质量管理。环节控制全程管理干预。具体如下:(1)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镜中心医务人员学习清洗消毒和监测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定期进行抽查,使其掌握内镜清洗、消毒及灭菌知识和技术;(2)规范流程: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相关规定和要求,在操作消化内镜时要戴手套、帽子、口罩及隔离衣,同时对特殊感染患者操作时需佩戴护目镜,操作结束清洗消毒时更换并洗手。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按时进行消毒后的监测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3)加强监控力度:成立质量控制中心,对全院重点部门、消化内镜室每月进行一次的质控检查,并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4)加强内镜检查质量控制环节、内镜机械性能、质量控制措施和操作常规,制定内镜考核标准,每月进行1次考核,建立惩罚机制。(5)细节管理:于每个清洗槽放置一块无菌纱布,一洗一换;在进行酶洗时严格控制多酶洗液浓度配比,做到一镜一换;内镜内腔较为精密,应利用毛刷仔细清洗;每槽清洗工作完成拿出镜体时清理将镜体残留多酶液,并采用高压气枪清理管腔。同时对连续使用的内镜使用邻苯二甲醛(orthophthalaldehyde,OPA)消毒,并浸泡10 min,诊疗完成后浸泡30 min。将病情特殊患者安排在每日接受内镜检查患者的最后,并将其使用过的内镜浸泡45 min,以避免消毒不彻底引发交叉感染。在最终消毒后与内镜管腔注射75%酒精,利用气体保持管腔干燥状态,并悬挂在无菌储藏柜里面。另外,对口垫和活检钳使用一次性。消化内镜在使用完成后由护理人员根据回收流程进行回收,并做好相关信息记录,并对异常的血清指标作出特殊标记,以便于后期清洗消毒中进行重点处理。(6)储存环境:在常规消毒方法上每日诊疗前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清洗内镜消毒室地面和物体表面,每日检测、记录消毒剂浓度,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清洁敷料,并储放干燥处。若发现浓度降低时应及时更换。同时在诊疗结束后彻底清扫消毒室,定期采用紫外线消毒,以保持环境清洁,保证内镜摆放有序,配备专用消毒柜。(7)要求工作人员详细记录内镜使用患者、清洗消毒时间及人员,每月定期开展生物学监测,同时每个月末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处理情况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可通过ATP生物荧光和蛋白残留等方法掌握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管理前后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内镜细菌总数≤20 CFU/件)和灭菌合格率(灭菌内镜未检出细菌)、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内镜表面黄斑、纱布耗损、洗涤剂更换频率及感染率。并记录消化内镜回收、分类、验收及发放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和灭菌合格率比较

管理后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9.20%,灭菌合格率为99.00%,显著高于管理前的84.38%和8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和灭菌合格率比较 [件(%)]

2.2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相关指标比较

管理后消化内镜及其附件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内镜表面黄斑、纱布耗损均显著低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相关指标比较

2.3 消化内镜回收、分类、验收及发放合格率比较

管理后消化内镜回收、分类、验收及发放合格率分别为99.33%、99.07%、97.67%、96.80%,显著高于管理前的86.81%、85.56%、85.63%及8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消化内镜回收、分类、验收及发放合格率比较 [件(%)]

2.4 医院感染发生率

管理前对应诊疗患者医院感染发生25例,感染率为1.56%,管理后发生医院感染10例,感染率为0.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P=0.018)。

3 讨论

消化内镜属于微创的入侵式检查,且材料较为特殊,精密度较高,管道细长,结构复杂,从而增加了清洗消毒的困难,操作时一旦破坏人体防御屏障,会增加医源性感染,进而增加治疗难度,不利于患者预后,甚至引发医患纠纷,因此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进行环节控制全程管理对于保障消化诊疗技术的发展和降低因消化内镜检查引发的医源性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8]。

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9.20%,灭菌合格率为99.00%,显著高于管理前的84.38%和81.88%,且管理后消化内镜回收、分类、验收及发放合格率分别为99.33%、99.07%、97.67%、96.80%,显著高于管理前的86.81%、85.56%、85.63%及86.00%,与翟静妤[9]研究结果相符,说明环节控制全程管理较常规管理更能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和消毒质量,从而降低不合格率,同时研究发现,管理后消化内镜及其附件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内镜表面黄斑、纱布耗损及洗涤剂更换频率均显著低于管理前,考虑原因为环节控制全程管理中成立质量控制中心,制定内镜考核标准,使内镜清洗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内镜诊疗工作质量;并定期组织内镜中心医务人员学习清洗消毒和监测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定期抽查,使其掌握内镜清洗消毒及灭菌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工作的重视和自我防护依从性[10-11]。并在操作消化内镜时要戴手套、帽子、口罩及隔离衣,对特殊感染患者操作时需佩戴护目镜,操作结束清洗消毒时更换并洗手,并由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按时进行消毒后的监测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于每个清洗槽放置一块无菌纱布,一洗一换;在进行酶洗时严格控制多酶洗液浓度配比,做到一镜一换;利用毛刷仔细清洗内镜;每槽清洗工作完成拿出镜体时清理将镜体残留多酶液,并采用高压气枪清理管腔。同时对连续使用的内镜使用OPA消毒,使用完成后由护理人员根据回收流程进行回收,并做好相关信息记录,并对异常的血清指标作出特殊标记,以便于后期清洗消毒中进行重点处理。以提高合格率,进而减少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内镜表面黄斑、纱布耗损及洗涤剂更换频率[12-13]。王曼维等[14]研究表明,全程质量控制管理能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结果显示,管理后对应诊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0.67%显著低于管理前的1.56%,说明环节控制全程管理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感染率。其原因可能为环节控制全程管理中在常规消毒方法上每日诊疗前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清洗内镜消毒室地面和物体表面,每日检测、记录消毒剂浓度,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清洁敷料,若发现浓度降低时应及时更换。同时在诊疗结束后彻底清扫消毒室,定期采用紫外线消毒,保证内镜摆放有序,配备专用消毒柜,以保持环境清洁,减少感染发生率。并将对病情特殊患者安排在每日接受内镜检查患者的最后,并将其使用过的内镜浸泡45 min,以避免消毒不彻底引发交叉感染。同时每月定期开展生物学监测,并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处理情况进行随机抽样监测,掌握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以提高消毒质量[15]。

综上,环节控制全程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还能降低或避免医院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合格率全程消化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2020年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样品合格率99.49%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提高铝电解电容器合格率的多元化工艺技术
消化不良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手工制鞋全程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