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时代强音

2022-02-28 22:37老井
歌剧 2022年1期
关键词:歌剧戏剧创作

老井

福建宁德地区有一个下党乡,多年来贫困不堪,当地人守着古人留下的一座鸾峰桥,一步都不敢跨出山门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后来,当地地委领导深入下党,实地调研并指导扶贫工作,而下党人则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石穿”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摆脱了多年的贫困。

2021年年末,福建省歌舞剧院与著名的陈蔚团队合作,完成并首演了一部讴歌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共同致富的歌剧——《鸾峰桥》。它的上演,是中国原创歌剧在近年来的徘徊之中所出现的一束强光,这部歌剧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质量上,都有着当之无愧的优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民族歌剧。

在《鸾峰桥》的首演节目单上,有这样三句话非常醒目,它有着强烈的概括性和总结性:

这是一部讴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一心为民的当代歌剧。

这是一部讴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共同富裕的当代歌剧。

这是一部讴歌时代精神、民族复兴的当代歌剧。

由此可见,歌剧《鸾峰桥》颇具时代意义,而它的艺术推动力的基础也正在于此。

编剧钱晓天与刘国平,在剧本创作中牢牢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这一主题,以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渲染,配之以主副线之间的层次衔接,将宁德地区下党乡“弱鸟先飞,滴水石穿”的奋斗精神,以及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摆脱贫困的故事通过歌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起到了渲染和歌颂时代正能量的效果。

在剧中,编剧很好地塑造了乡党委书记大周、村民王二林、老王、女村民翠红等人物,并以“隐形人物”的处理手法,将当时的地委书记形象自然推出,从侧面揭示了这个角色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

看过歌剧后,我对编剧所产生的印象是,二位都是了解歌剧艺术规律和结构的艺术家,在他们所写的剧本中,有着隐匿的音乐伸展性和清晰的戏剧发展轨道,而剧情的陈述表现与戏剧矛盾的冲突撞击,也都能够使人们信服。

《鸾峰桥》开幕的第一场,是典型的歌剧式群体开场戏,那场老王家的“满月宴”为整部歌剧带来了欢声笑语般的序幕。但是,当王二林的媳妇翠红因受不了贫困而私逃,晕倒后被村民们救回,继而遭到老王和众人的唾弃时,翠红以撕心裂肺的哭声和毅然决然的决心,向乡党委书记大周和丈夫王二林表白一定要走过鸾峰桥,不再忍受眼前的贫困,全剧的中心矛盾和戏剧焦点一下便被烘托出来。而就在此刻,下党乡人民即将迎来的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艰苦历程,亦在同一时刻被乡党委书记大周以坚定的言语和强烈的决心吐露出来。至此,歌剧通过第一轮的矛盾展现(贫困致使夫妻分离,母子分离,有家不归),将一个始终带有悬念和戏剧性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

《鸾峰桥》的主要戏剧矛盾是开门见山的,这可能正是剧作家预先架构好的情节发展渠道。在接下来的幕、场之间,编剧围绕着以上这个中心思想,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剧情的翻转和戏剧的烘托。其中一些有意设置的节点,均带有情感的积累和戏剧的推动作用,如一幕二场中老王的欲寻短见、二幕一场中翠红的打工求职、二幕二场中地委书记做出为下党乡“通电”“通路”的决定、三幕一场中下党村民的苦干致富及二林向翠红的深情表白、三幕二场中大周夫妇的细腻感情及共同扎根下党乡的壮举、四幕一场中大周奋力于山洪中抢救儿童、四幕二场中“通电”“通路”成功后,下党乡从此走向富裕的道路等等。

从实际演出来看,这些节点就像是若干段相互关联的小戏,彼此围绕着一个庞大的戏剧引力“旋转”,共同凝聚成为具有根本性的戏剧升华,并由此体现出戏剧中“水滴石穿”的能力。

至于编剧所采用的基本构思,我认为大体遵循了中国歌剧思维,即将情节、戏剧、情感尽量归一于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音乐之中,同时以民族性和现实性进行戏剧发展的融合与衔接,最终构成一部深度和广度厚实、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的中国歌剧。

而对于现实题材,特别是带有政治性和时代意义的现实题材,即使是当今世界歌剧艺术强国,至今也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的、被奉为举世经典的作品,原因是现实题材歌剧不适合做情感与情节上的夸张,更不适合以脱离现实的手法来烘托戏剧性。如若采用这样的手法,势必会使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作品创作中的真正目的。

然而,《鸾峰桥》却是一部实打实的现实主义歌剧,剧中很多情节都是依靠真人真事创作的,且原型人物至今还有很多健在,这就看似与以往的惯例不太相符了。其实,《鸾峰桥》的创作并非没有遇到这一困难,也并非没有由此陷入瓶颈而难以施展,只是后来由于剧作家、作曲家、导演及全体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大胆在创作上打破常规,努力借助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而得到了补偿,最终才使这部纯粹的现实主义题材歌剧成功立于舞台之上。

《鸾峰桥》的作曲是老作曲家章绍同,他是福建霞浦人,擅长写作影视音乐和歌曲,近年来涉及歌剧创作,写了大型歌剧《与妻书》和本次上演的《鸾峰桥》。章绍同写歌剧比较注重“接地氣”,他本人具有将歌剧这个“洋酒瓶”里装入民族“佳酿”的能力。在进入创作前,这位老作曲家总是能够将故事始发地的民族音乐素材挖掘出来,以求得与剧情的高度吻合及与戏剧情感的完美贴切。当年创作《与妻书》时,他就很好地挖掘并使用了福建民族音乐元素。到创作《鸾峰桥》时,这种贴近民风民俗以及注重民族性提升的创作特征就更加明显了。人们在《鸾峰桥》中听到,章绍同所创作的音乐非常有“根”可循且充满活力,其中既有福建民歌的特色,又有畲族地方戏曲的味道。这些颇具地气的民族“乐魂”,与歌剧这样的“高大上”形式融合之后,便产生出了一种强大的民族说服力和民族感染力。而《鸾峰桥》这部歌剧中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民族说服力和民族感染力中完美展现并深入人心了。

歌剧《鸾峰桥》的音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布局突出,结构紧凑,全剧有着大歌剧化的一体感,其中有机性的乐句“串联”与衔接较为自然,而民族音乐元素的隐性存在则十分巧妙。

二、角色音乐动机在咏叹调中表现生动,人物个性在音乐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剧中大周、翠红、老王的唱段都很牵动人心,然各自的音乐个性却很明显,这就使得歌剧音乐在角色上产生了对比,在性格上产生了区分,在效果上产生了差异,同时在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戏剧矛盾的升华上实现了灵活特性。

三、歌剧中合唱段落写得精彩(整部歌剧音乐中的最佳亮点),音乐写得有层次、有气势、有个性,且都是具有动感的戏剧性合唱。一般来说,传统西方歌剧中合唱分量很重的作品并不多,其原因各不相同。而中国歌剧比较偏爱合唱的表现,但很多歌剧中的合唱段落明显缺乏独立性和戏剧感,大致与音乐会上的合唱无甚差异。

但《鸾峰桥》中的合唱则不然,它在整部歌剧中频频出现,其显现的作用并非仅为烘托气氛,而是充满着角色感和推动性的,这种合唱对全剧的戏剧呈现起到了填补和支撑的作用。

《鸾峰桥》的合唱从形式上看,既有混声又有男声和女声,很多段落听上去虽没有复杂的复调效果,但其强烈的个性却起到了一个剧中总角色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尽管中国原创歌剧中有很多合唱段落突出的作品,但《鸾峰桥》中的合唱创作仍然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代表。

四、歌剧中重唱段落写得富有创意。《鸾峰桥》中的重唱段落并不多,从写作技术上看也并没有过多的惊人之处。然而这部歌剧中的几段重唱却写得很有创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幕二场中大周、陈丹、王二林、翠红的四重唱“滴水穿石”,这段四重唱意境满满、情意绵绵,它表達了两对夫妻对幸福与生命的理解和展望,展现了他们对战胜贫困所怀的决心。这段四重唱先是以两段二重唱开始,舞台上两对夫妻分坐两侧,先后附和着唱出“滴答,滴答,那是水滴的声音”,继而音乐慢慢展开,两对二重唱开始合为一组四重唱,其延绵的效果十分自然,意境十分浪漫。

以上是我对作曲家章绍同音乐创作的品味,实话实说,我十分尊重老作曲家的创作,对他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力表示由衷的钦佩。我个人认为,歌剧《鸾峰桥》的演出成功,章绍同老先生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在中国歌剧和音乐剧界,陈蔚团队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名称,而这其中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著名导演艺术家陈蔚。在《鸾峰桥》的创演中,陈蔚担任的是总导演,而同时她也是这部歌剧的原创策划者之一。可以说,这部歌剧能够走到今天,陈蔚作为总导演和策划者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鸾峰桥》作为“陈蔚系列”的歌剧,从头至尾都体现着陈蔚风格,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歌剧主要由执行导演执导)。我个人作为陈蔚作品的长久欣赏者,对她的执导风格很是熟悉,她所执导的歌剧与音乐剧,舞台整体的丰满、全剧调度的协调、情感处理的细腻、戏剧高潮的凸显,都是在一种井井有条的状态中体现的。本次《鸾峰桥》的演出,同样在这些方面亮点多多——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整体感觉,处处都笼罩着陈蔚风格的影子。可以说,目前陈蔚的歌剧执导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形成,则完全是一种艺术上成熟的充分体现。

上海歌剧院青年指挥家张诚杰是个不错的人才,我本人是第一次看他指挥,他给我带来的印象是集激情与沉稳为一身,演出中表现出了较为全面的控制力。而福建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他的指挥下,无论从演奏能力还是实际声响上,都给人们带来了一个优秀歌剧乐团的整体印象。

本次首演,隶属于陈蔚团队的几名主要演员均发挥了充分的实力。饰演大周的男中音歌唱家高鹏,如今已是越唱越出彩、越演越成熟的“老”演员,十几部戏下来,他已经达到了技术与经验融会贯通的程度。女高音歌唱家吕薇饰演翠红,此次表现与之前很有不同,其演唱方法与声音效果改变明显,总体实力增强很多,且在抒情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戏剧性。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更是唱演俱佳,他饰演的老王憨厚实在,声音与形象的魅力均属上乘。饰演王二林的年轻男高音歌唱家王杨也不错,这么重的戏压在身上,却不见他慌乱失误,反而在声音、形体、表现等方面都达到了顺利的标准。饰演陈丹的刘淘本是闽江学院的老师,此次首次参演歌剧就能把陈丹这个角色唱演得如此出色,实在是一种不易的表现。

《鸾峰桥》的舞美设计及灯光设计都是陈蔚团队中的精英,申奥和王琦我都很熟悉,他们以往的创作都很吸引我的注意,特别是带有新潮思维和古今融合的创作手法。本次为《鸾峰桥》创作,二人的表现均令我满意,别的不说,仅创作中“歌剧性”的体现就是一个特殊的亮点。有心的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出,《鸾峰桥》的舞美效果和灯光效果虽并不复杂,但却极有歌剧化的实效。就拿舞美来说,很多地方都有着古典写意与现代写实的结合,从内到外均体现着歌剧化的深刻,而灯光设计也同样,其光影效果似有智能一般,在很多地方都显示出了人性化和角色化的特点。

以上是我个人在观看《鸾峰桥》后的一些直观看法,坦率地说,这部剧的确是一部实打实的创作歌剧,在当今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它是一定会占有一个重要位置的。为此,我要特别祝贺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演了这样一部优秀民族歌剧。衷心希望《鸾峰桥》这部歌剧能够继续修改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原创歌剧创作中的一部不朽力作。

猜你喜欢
歌剧戏剧创作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歌剧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