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梅 赵晓霞
【摘要】单篇阅读教学存在着学习资源有限、阅读方法单一、难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等问题,而群文阅读有助于小学中高段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的实施。文章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从精心推选,注重阅读积累;整合文本,掌握阅读技巧;梯度设定,升华自我认知;多样阅读,拓展阅读渠道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建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高段;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098—04
群文阅读教学是以单元主题为线索、以问题为动力、以阅读为依托进行的单元整体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建构,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单篇阅读教学现状,要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做到以“点”带“面”,以“一”带“多”,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2]因此,教师一定要落实新课标要求,引领学生不断阅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阅读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获取更完整的語言思维和文字运用技巧。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使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教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为指导学生深度建构群文阅读核心素养作好准备。基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一节课中要读三篇左右文章的阅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从文章内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确定主题,并围绕主题精心挑选文章,合理选择阅读篇目,让学生在选读作品时切实体现出多元性,使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并存。这样才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为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夯实基础。
(一)整体阅读,由文本提出问题
大量阅读并不意味着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阅读策略,并积累内化,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一个群文阅读的支架。统编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教材中都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每个阅读单元策略的设计都为学生读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每个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也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抓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文本读懂呢?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单元导读提示、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小泡泡”(课文旁边的阅读“小伙伴”)等单元导读系统进行分析、整合,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3]。小学中高年级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有趣的故事”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引导他们质疑:为什么故事读起来那么有趣?如果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互换了性子,结果会怎样?质疑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顺着故事情节再进行猜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教了学生“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掌握方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这一单元中的其他三篇文章《方帽子店》《枣核》和《漏》。学生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通读后,教师可启发他们思考:这三篇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吗?这样,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脑的习惯。
(二)整合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新的阅读理念讲究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体验和共性的思考,将阅读转化为内在的感知并获得与作者、文本对话的灵动的过程。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三篇童话故事放在一起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取到了关键信息,不断深化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分析比较,找到了三篇童话故事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通过情节预测、重点语句赏析,体会到了不同人物的美好品质;最后,教师让学生将这三篇文章横向联系起来,总结预测的方法,续编故事,创编了更多的结局。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还培养了他们想象、评议、鉴赏和创新等能力。
(三)联系实际,凸显阅读主体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学习就特别强化了“学生读”这一概念,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放手让学生多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素养。
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在一节或连续的几节课中读多篇文章,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期待。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构建鲜活的人物形象,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对书中人物进行不同层面的评析,帮助他们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实现自身角色的深层次建构[4]。
如,《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外国名著”主题单元的两篇文章。这两篇课文在教材的编排上与其他课文不同,分成“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两篇课文在内容上属于同一主题,并且在篇章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教学目标也有多处重合。因此,笔者将两篇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1.对比阅读,发现共性。笔者先请学生快速浏览这两篇课文,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学生通过浏览发现了两篇课文有以下的共性:(1)题目中都有书名号。(运用书名直接为题,所以要加书名号。)(2)都是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这也是这两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最不一样的地方。)(3)都是略读课文。(4)都是外国名著。(5)都有“阅读泡泡”(帮助理解)。(6)都有紧凑而又丰富多变的故事情节。(7)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2.阅读“梗概”,梳理情节。由“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组成,是这两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结构编排上最不一样的地方。那什么是“梗概”呢?“梗概”有什么特点,主要用来做什么?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明确了“梗概”的概念及意义后,向学生简要介紹了故事情节,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想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你会怎么做?(可以在编者推荐或内容介绍栏目中,先找到“梗概”,简要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当你在网上浏览喜欢的电视剧、电影时,“梗概”又会帮你快速了解剧情和演员。紧接着,笔者适时出示了课件:这是最近很火并且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长津湖》的宣传海报,上面就有这部电影的“梗概”。看看上面都介绍了哪些内容?(电影的“梗概”都很短,而且后面往往有省略号。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启发,学生明白了这样做是为了留点悬念,激发人们的观影期待。
3.浏览“梗概”,梳理主要情节。(1)两篇文章的梗概都比较长(出示原著梗概)。要把长长的文章浓缩成“梗概”,它比电影的“梗概”要长一点。既然“梗概”是简要介绍故事情节,那么,《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向教师介绍了哪些故事情节呢?师生一起概括完成。(2)设计“鱼骨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故事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用提炼关键词句、梳理情节的方法来阅读“梗概”,并梳理情节,形成了一幅“鱼骨图”:上面是鲁滨逊遇到的困难,下面对应的是他克服困难的办法。通过这样的“鱼骨图”来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学生就非常直观形象地了解并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3)迁移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中,笔者先通过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学习要求: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同桌合作完成:“梗概”简要介绍了汤姆索亚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你又感受到了汤姆索亚的什么特点呢?试着简单地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填在“鱼骨图”相应的地方。然后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让他们在班上汇报交流学习收获。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读“梗概”,让学生简要了解故事情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带给学生阅读期待,使他们渴望去读原著。
(四)改变思维,阅读实践日常化
单元教学充分渗透了群文阅读的思维方式,教学时如果仅仅让学生从一篇课文中获得一些零碎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文本串联起来,并进行信息的分析、提取和整合,从而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很多教师把群文阅读教学当作一种尝试,体验之后,往往不能坚持运用群文阅读的理念进行单元阅读教学和深入的探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建立单元教学的理念,注重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注重字、词、词组、句子表达方式之间的比较,更要注重文本题材、主题之间的比较。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比较和整合文本,让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将单元群文阅读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把单元群文阅读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并将这种阅读实践日常化,学生才能对文本理解得更深入,群文阅读的效果也才会更明显。
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有梯度地设计问题和教学环节。问题的预设一定要注意合理性,以保证阅读上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保证阅读的严谨性和系统性。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问题的梯度需要精心预设,要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知识结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开展阅读活动,促进学生在有梯度的阅读中逐渐实现自我角色的深度建构,从而引领学生从“浅阅读”逐渐走向“深阅读”。
在学校举行的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四年级上册“家国情怀”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凉州词》《出塞》《夏日绝句》呈现了古诗词教学的梯度设计。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先从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感知古诗的大意入手,再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方法,总结讨论出了什么才是新时期真正的英雄形象,并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这种通过关键问题引领、反复阅读、求同存异等教学策略,使学生逐步实现了习得方法、内化知识、提升认识、形成素养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课堂教学中引进思维导图法、游戏教学法、创设情境法等,使单元阅读中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就能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果[5]。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围绕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和《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这四则寓言故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学生阅读兴趣很高。在这一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推荐学生继续阅读了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和《莱辛寓言》等,还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了讲寓言故事比赛。学生的阅读兴趣极高,受益很大,不但读懂了寓言故事的情节,还透过内容悟出了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做人道理。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群文阅读视野下的语文单元教学策略,打造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享受阅读,最终实现阅读自由。
[1]曾冬霞.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J].教学考试,2017(23):1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1):6-10.
[4]于泽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群文阅读的价值意义[J].全视界,2020(07):58-62.
[5]于莉.初探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186.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