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毫无疑问,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或者说,是自己情绪的有效管理者。
许多老师是通过读拙著《爱心与教育》了解我的,一些老师对我说,读这本书时他们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在外讲学,我常常讲起我和学生的故事,也让不少老师热泪盈眶。于是,在许多老师心目中,我是一位富有爱心,对学生和蔼可亲,不会滥用情绪,至少不会对学生发火的老师。
我有爱心不假,对学生也和蔼可亲,但对学生发火可不止一两次。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个小姑娘犯了错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还顶撞我,我恼羞成怒,骂她:“脸皮太厚!”第一次教高一时,我带着学生排练歌咏节目,领唱的女生却闹情绪不唱了,耐心劝说依然无效,我一怒之下呵斥道:“不唱就给我滚出去!”我还曾因一个学生作弊,在班上对他大发雷霆……我为此苦恼,也真诚地想改正。于是在我班的班规中,有一条专门针对我的规定:每个月发火不得超过一次,否则独自罚扫教室一天。正是在多次被罚扫教室之后,我在学生面前发火的情况才渐渐减少,而这已经是工作至少二十年以后。
教育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脑力劳动,伴随的是思想和情感,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从理论上说,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当然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但人不是机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能像开关水龙头一样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即使涵养极佳的人,也可能有失态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如果非要老师宠辱不惊、心如止水、喜怒不形于色,那恐怕没人有资格当老师了。
那怎么办呢?寄希望于别人的理解、宽容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关于情绪管理,有太多专业书籍或业余读本。我在这里仅就个人的经历谈谈体会。
所谓“正确对待情绪”,就是要认识到,有时候情绪的失控并非反常,相反这是在面对某些突发情况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甚至可以说,面对学生激烈的不良言行,发火也是教师的权利。因此,不必过于自责内疚,以免增加心理负担,造成新的情绪阴影。
以我呵斥学生“滚出去”的那次情绪失控为例。当时全班学生都在很认真地排练,唯独那个领唱的女孩不唱,虽然一个班少一个人的声音不会太影响效果,但她是领唱,她不唱这歌就没法练了,而且没有几天便要正式演出了。可以想象当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着急,这也是我耐心劝说无效后情绪爆发的原因。事后我不是没有自责,但自责的是我不应该叫她“滚出去”,这已经不是批评了,而是侮辱了她的人格。而对于发火本身,我原谅了自己,因为彼时彼刻,我必须震怒,否则班级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课后我找那个学生沟通,并就“滚出去”三个字向她表达了歉意,事后我很快也就释然了。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有时候教师情绪的爆发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即我前面所说的“教师的权利”,只是不要频繁使用这份权利,更不要把对学生发火当成教育的“常规武器”。
所谓“学会调节情绪”,就是要通过转移注意力、另寻工作目标、自我劝勉等方式,尽量减少不良情绪笼罩心灵的时间,把自己郁闷或愤怒的情绪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当然,这也与每个人的性格密切相关。但作为每天都与人打交道的教师,学会调节情绪应该是一项基本能力。
从教之初,我经常和学生一起玩儿:在河边摔跤,在草坪斗鸡,在山坡野炊……结果被领导提醒:“你毕竟是老师,要注意形象。”我听不进去,反而“变本加厉”——在一个暑假,我竟带着学生下重庆、去云南、赴贵州……后来遭到了领导更严厉的批评,差点挨了处分。我稍微解释了几句,一位副主任居然讥讽我:“你是在炫耀你爱学生吗?但爱学生不只有带他们去玩儿这一种方式!”好心好意带着学生去活动,不但赔上自己的假期,花了不少钱,结果还“犯了错误”。那段时间,我感到无比委屈,情绪非常低落。
我有一个习惯,心情不好就读书。当时,我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读到作者对自己带着学生去探险的一段描述——
少年们夏天想进行“水上旅行”——想乘船经过水库驶入大河,然后登上某个“无人烟”的岛子……我只是现在才意识到,正是我自己使他们产生了这个想法;而当时我觉得,他们产生这个念头跟我给他们讲故事无关。可我们没有船,于是我从新学年一开始就攒钱,到了春天,我就从渔民那里买来了两条船,家长们又买了一条船,于是我们的小船队便出航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是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当年这段话带给我的心灵冲击,我现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近四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段话,我心中依然激动不已。正是有了苏霍姆林斯基给的“底气”,我一直和学生保持着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直到退休。
当然,教师的消极情绪有时候并不一定是来自面对学生犯错时气急败坏的发泄,即使学生不“惹”我们,职业本身也会给我们造成许多“不快”,比如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带班和上课的种种困难,尤其是在中高考压力下,许多年轻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早出晚归,最后也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想的成果。另外,还有来自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甚至伤害:因工作突出而被同行嫉妒中伤,毫无过错却被家长恶意举报,有时甚至被领导误解……这些都会让我们心里低落的情绪“垃圾”成堆。
除了家长的恶意举报,上面的情况我年轻时都遇到过,也曾因此而闷闷不乐。正是通过读书,我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慢慢适应了环境,尤其是学会了与人沟通。这里,不得不提到卡耐基的著作对我的影响,他特别注重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而这恰恰是我的不足。后来,我又阅读了有关社会情绪能力的书,更觉得“社会情绪能力”应该是一名教师的必备素养。“社会情绪能力”是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信心、自控力、耐挫力、同理心等的综合,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最为重要的能力,而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技能。多理解、多沟通、多共情,才能为自己撑起一片广阔的精神空间。“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不是天空没有飞鸟,而是晴空万里,辽阔无边,一两只鸟简直微不足道;不是水面没有船只,而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两只船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是胸襟,也是心态。
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从“职业的完整性”看待自己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打击和不公。什么叫“职业完整性”?我打个比方,你选择了教育这一职业,就相当于和这份职业“结了婚”,教育就是你的“爱人”。我们爱一个人,显然是从整体上全部接受,而不能只爱其优点,不要其缺点。对于一个人来说,优点和缺点是分不开的,硬要分开,爱人便消失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在享受的同时,也必须承受。这就是我所说的“职业的完整性”。
如果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那么教育带给我们的一切——无论正面的心境还是负面的情绪,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这一切都不会太影响(一点不影响似乎不可能)我们的教育心态与行为,更不会太挫伤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为我们已经将教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苏东坡这一千古名句能够治愈你无法左右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