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翯,吴 迪,王 霞,牛军科
(1.南阳市宛城区幼儿园,河南 南阳 473004;2.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幼儿是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进行的年龄划分的阶段[1]。通常是指3-6周岁年龄阶段为幼儿阶段[2]。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以下特征:明显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完整的人;主体确立,理想快速成长;感性依然很强大;游戏的天性。这个时候的天性依然是玩,玩的载体就是游戏。这个阶段的他们会意识到在大人主导的世界里面,他们是一种无助,会难免感觉孤独、压抑、愤怒[3]。因此,只有在游戏中寻求欢乐,忘却烦恼。大人们总能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灿烂的笑容,不知疲倦的跳来跳去,满头大汗的兴奋。
游戏在古汉语的意思就是自由的嬉戏,在心理上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是一种能够参与其中,忘却烦恼的过程[4]。人在游戏过程中,能够自我肯定,得到价值的提升,人们在游戏中感受的乐趣,一定是满足了某种需求,得到了某种满足,这些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或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才会感到乐趣[5]。这个乐趣是一种感性的,不需要理性参与的过程,是自然的流露,不需要加工的,应该是原始的属性,是生物本能。同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是对新的心理认知的巩固练习。游戏本身不是人的本能,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当学会后,才能体现本能的愉悦[6]。
所以,游戏应该是具有教育功能的,让人们能够学习、模拟或者巩固某种技能,而这个过程是一种自由的,愉悦的参与,习得后会产生乐趣的过程。针对性游戏就是针对某种技能的游戏。
数感是一种包括对认识数字、数字理解、数字运算和运算能力的方法,用于评估个体能力。在心理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幼儿个体数字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常被用作幼儿能力评估[7]。数感测评的主要工具有:2006年Jordan提出的儿童数感5维评价法,数数、数字估计、数的知识、数字运算和数字模式;2008年Jordan又进一步制定了数感筛查表,来对儿童数感能力进行分类评估;以及数感发展评价量表等其他很多数感评估工具。这些测评工具帮助分析儿童数字能力,识别儿童数学风险,有助于从早期纠正错误,辅助儿童轻松学习数学。本文将其应用到幼儿能力评估上,对幼儿的数感评估,并不意味着幼儿的数学能力的高低,是以此为参考评估幼儿综合能力。
针对性设计的目的:测试幼儿将符号对应成数字能力。
实验样本:样本抽样选取南阳市宛城区政府幼儿园六个小班中的年龄3-4周岁的142名,符合抽样条件且能主动配合游戏测试的幼儿。样本中男孩女孩的性别比例为78:66。
游戏简述:幼儿根据小猴子门口的数字卡片,到香蕉树上摘指定数量的香蕉,然后再放到小猴子的房间里。游戏中用到的模型包括;小猴子模型、小猴子的房子模型、香蕉树模型、香蕉模型、卡片模型。所有的模型材料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且模型大小都参考实际和幼儿的身高标准比例制作。
卡片数字的制作依据幼儿的抽象认知水平来制作,卡片的形式分为5中形式,2个维度,分别代表幼儿的图形识别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数字认知能力等。参与的幼儿对5组小猴子拿香蕉游戏的完成情况打分,然后按照五组实验的难度等级进行加权求和后取平均值,卡片的难度等级划分表如表1所示。
表1 卡片难度等级划分表
实验游戏程序:依次按照表1的5个等级设置5个猴子的家,每个猴子家门口有一张对应难度的卡片;幼儿从难度等级1的猴子家查看并识别卡片信息,然后从旁边的香蕉树上摘下对应数量的香蕉放到猴子家中,完成这一操作,进入下一个猴子继续完成,直到全部完成。
实验是由3名幼儿园教师协同完成,测试时间持续15个工作日。测试地点安排在幼儿园的活动室。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试5名幼儿,每个幼儿测试时间最长为15分钟,实验前,实验教师要告知幼儿游戏规则。
结果及分析:幼儿选择5组游戏以及通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过关人数统计
表2中的难度等级1-5参照对应表1的等级。
从表2可知,对于难度等级1,卡片的上是1个香蕉的图片,幼儿的识别率达到百分百,说明幼儿对于直观的香蕉图片能准确识别;对于难度等级2,卡片的上是1-3个简单的抽象符号,用抽象符号的数量表示对应数字,符号的排列是简单的横向排列,大部分幼儿都能直径识别数量并完成任务,通过率达到了71.8%;对于难度等级3,卡片的上是符号是抽象符号,符号数量范围增加成3-5个,符号的排列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横向排列,而是排列成有规律的几何形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通过率为62.7%;对于难度等级4,卡片的上是符号不再是单一抽象符号,用多种符号表示,排列方式也是有规律的几何形状,进一步增加迷惑性,通过率为52.8%;对于难度等级5,卡片的上是符号是用多种符号表示,范围扩大到5-9,排列方式变更为无规律方式,极容易混淆,通过率为19.7%;
实验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5组游戏的等级划分是由具体到简单有序抽象,再到复杂无序抽象;难度系数也是逐渐增加,通过人数也逐渐降低。反映了幼儿对符号认知的规律,即由具体的事物认知,到简单的表象的有序认知,再到复杂的抽象的无序的认知。表3总结幼儿数感能力的阶段划分。
表3 幼儿数感能力阶段划分
无实物意识阶段,通常发生再婴儿阶段,或接近幼儿阶段。具体实物认知阶段,在本实验中,样本对象全部达标,都能识别一个具体实物并完成“摘放”操作。简单符号认知阶段,3-4岁幼儿大部分能完成1-3个符号对应数字的识别,少数没有完成的主要是漏数、重复,数数的顺序错乱。有规律符号认知阶段,能将符号与数量建立关联对应(2-5个),可以做到5个手指以内排列符号的认知;无法完成任务的幼儿表现在,重复、少读或多读数字,尤其是在不在一行或一列,或者环形的循环形状中,容易出错。无规律符号认知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扩展到5-9个数字,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无序排列的符号,容易数错。
实验一中的测试主要是针对性培养幼儿将符号对应成数字能力。在实验一中,实验老师只是在游戏开始前告诉幼儿游戏的规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不能给幼儿任何提示,这样会导致游戏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幼儿的注意力不够,存在厌倦、应付情绪。因此本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操作,即幼儿在每组操作后,实验老师及时的告知幼儿对错。
样本抽样选取同实验一抽取的样本。
游戏简述:幼儿根据小猴子门口的数字卡片,说出卡片上对应的数字,然后实验老师就会对其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回答,幼儿会根据老师的反馈,再次认读数字,或完成后续操作(即:到香蕉树上摘指定数量的香蕉,然后再放到小猴子的房间里)。
实验是由1名幼儿园教师协同完成,测试时间持续10个工作日。测试地点安排在幼儿园的活动室。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试10名幼儿,每个幼儿测试时间总长为15分钟。实验前,实验教师要再次告知幼儿游戏规则;实验中,实验教师要对每次操作做出及时反馈,即提示幼儿对错。
幼儿选择5组游戏的通过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二过关人数统计
从表4可知,通过增加了实验老师对幼儿每次识数对错的提示性操作后,对于难度等级1和等级2,幼儿完成率基本达到了100%。对于难度等级3,符号数量3-5个,符号的排列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横向排列,而是排列成有规律的几何形状,经过实验老师提示性操作后,通过率为71.1%;对于难度等级4,卡片用多种符号有规律的几何形状表示的数字,经过实验老师提示性操作后,通过率为79.8%;对于难度等级5,卡片的上是符号是用多种符号无规则排列表示5-9的数字,通过率为35.9%;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对比分析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通过人数对比
图2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通过率对比
通过在针对性游戏设计中增加提示性操作和结论性的判定,能有效提升专项训练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示针对性有效设计的目标。
本文论述了幼儿的游戏天性,阐述了针对性游戏设计的本质,以及数感在幼儿能力培养和评估中的作用。最后通过两个数感的实验,来进一步说明了针对性游戏设计在幼儿数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期望,幼儿工作者在游戏设计中,从幼儿的游戏天性出发,遵循游戏本质,针对性地设计出对幼儿数感能力或其他能力有益的好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