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峰,李东风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武乡分院,山西 长治 04630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指多种要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引发患者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障碍[1-2]。心衰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劳、呼吸困难及液体潴留等[3-4]。临床依据心衰发生的速度和时间,将心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心衰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衰状态,且会进一步恶化或失代偿。而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疾病均是引发慢性心衰的原因,可使心肌受损,通过破坏心肌结构和心脏功能,引起患者心室泵血及充盈功能严重缺失[5-6]。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心血管相关疾病最终会发展为心衰[7]。我国治疗心衰的常规疗法仍然是以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金三联”)为主[8]。经过规范化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没有达到满意的预后效果,甚至有些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9]。新型慢性心衰治疗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第1个在我国临床获批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10]。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比依那普利疗效更好,能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及心血管死亡风险[11]。《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指出对于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衰患者,可将常规抗心衰治疗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替换为ARNI进行治疗,从而进一步减少该类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7]。但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不同疾病导致的心衰患者或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100例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心衰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5~89岁。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100例患者划分为3个级别组,分别为Ⅱ级组(16例)、Ⅲ级组(42例)和Ⅳ级组(42例);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将其划分为3个病因组,分别为冠心病组(5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组(12例)及扩张型心肌病组(33例)。治疗期间并无死亡病例出现。本研究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12]。
1.2 纳入标准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慢性心衰病史超过6个月;年龄20~90岁;NYHA分级为Ⅱ~Ⅳ级;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并可按要求准时随访;知情同意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具有严重肝肾疾病者;曾出现血管性水肿者;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对本研究治疗方法有禁忌证者;诊断为急性失代偿性者。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的研究方案,研究期间患者接受常规的抗心衰治疗,其中包括限盐、休息和使用利尿剂、RAAS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及ACEI/ARB等常规的抗心衰药物,将原方案中ACEI/ARB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54,100 mg/片),ACEI/ARB停止使用36 h后开始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依据患者肾功能和血压情况调整使用剂量,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50~200 mg/d),规律治疗3个月。
3.1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不同亚组治疗前后心脏内径[右心室前后径(RVd)、右心房前后径(RAd)、左心室前后径(LVd)、左心房前后径(LAd)]和LVEF的改变情况,应用PhilipsSonos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②观察心衰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13]。有效:慢性心衰的临床症状(腹胀、呕吐、恶心、纳差、胸闷、气促、气短、少尿、乏力、疲劳、咳嗽、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肝脾肿大、不能平卧等)得到较好控制,且NYHA分级至少提高Ⅰ级。无效:药物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表征并未得到明显恢复,且NYHA分级提升小于Ⅰ级,甚至病情加重。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Graphpad 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不同亚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不同病因亚组和不同心功能亚组组内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因亚组和不同心功能亚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心脏内径和LVEF比较治疗前后,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组间心脏内径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LVd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s)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心功能分级亚组右心房前后径(mm)右心室前后径(mm)左心房前后径(mm)左心室前后径(mm)左心室射血分数(%)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Ⅱ级亚组 16 43.86±6.15 44.08±6.68 23.14±4.19 22.18±3.25 43.01±2.82 38.76±3.51 73.22±8.02 63.13±7.37△ 34.01±8.61 43.28±8.17△Ⅲ级亚组 42 43.23±5.86 43.57±4.69 23.48±3.59 22.53±2.66 43.08±5.51 41.29±4.68 65.74±7.57 59.98±6.11△ 32.76±7.10 43.46±7.28△Ⅳ级亚组 42 45.06±5.54 42.94±4.25 24.27±3.31 23.42±3.99 43.88±4.74 43.11±5.49 67.35±6.84 60.89±7.62△ 32.08±6.42 44.02±8.34△F值 0.189 0.467 0.796 0.237 0.221 1.581 1.642 1.121 0.401 1.335 P值 0.775 0.592 0.443 0.724 0.789 0.192 0.188 0.293 0.774 0.213
(3)不同病因亚组心脏内径和LVEF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病因亚组组间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病因亚组LVd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因亚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s)
表3 不同病因亚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病因亚组 例数右心房前后径(mm)右心室前后径(mm)左心房前后径(mm)左心室前后径(mm)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高血压性心脏病亚组 12 43.16±5.62 42.31±5.13 22.92±2.48 22.11±2.15 43.82±4.98 41.37±3.93 66.52±7.34 58.73±6.31△ 29.63±5.11 41.51±4.79△冠心病亚组 55 43.44±5.12 42.10±4.12 23.78±3.19 22.89±3.36 43.71±5.28 41.73±5.21 66.18±9.04 59.89±8.01△ 32.52±7.24 44.09±5.94△扩张型心肌病亚组 33 44.03±6.01 43.11±5.87 24.01±3.99 22.82±4.08 44.89±6.05 43.26±5.79 67.95±5.91 60.79±6.48△ 31.58±6.90 42.86±8.25△F值 0.296 0.268 0.197 0.991 1.567 1.641 0.819 0.48 0.401 0.043 P值 0.816 0.921 0.903 0.438 0.148 0.292 0.614 0.562 0.774 0.937
(4)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过程中慢性心衰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9%(9/100)。9例患者均由于心衰进一步加重而重新入院治疗。9例患者按致病因素分,冠心病亚组5例,扩张型心肌病亚组4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Ⅲ级组6例,Ⅳ级组3例。
目前慢性心衰被认为是包括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晚期致死的主要因素。我国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已超过0.9%,呈逐年上升趋势[14]。目前,慢性心衰的临床用药从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的短效药物逐步转变为长效修复生物性质的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可使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15]。
研究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长时间刺激交感神经系统(SNS)和RAAS是促使慢性心衰发生的重要原因[16-18]。利钠肽系统(NPS)能通过拮抗RAAS,降低SNS活性,发挥其作用[19]。沙库巴曲缬沙坦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以1∶1的比例混合而成,并以钠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10]。研究认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双靶点共同抑制的作用,一方面其前体药物沙库巴曲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代谢为具有脑啡肽酶抑制活性的LBQ657,从而减弱脑啡肽酶的生物活性,使利钠肽降解减弱,进一步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抑制肾素和醛固酮(ALD)的释放,并抑制心肌肥厚,最终改善心室重构;另一方面,缬沙坦能通过抑制RAAS和血管紧张素Ⅱ,发挥抗心衰作用[20-21]。
临床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主要适用人群是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且LVEF≤40%的成年慢性心衰患者,该类患者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率及心衰导致的住院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心脏内径和LVEF显著改善,总有效率可达90%。此外,本研究通过不同亚组比较,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心衰患者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衰患者均具有较明显的疗效,其中,LVEF、LVd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由于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治疗时间仅为3个月,无法全面、客观地阐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不同病因及心功能分级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后续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药物治疗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各类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过程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内径和LVEF,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适用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