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盛 聂馥玲
关于中文“电气”一词的出现,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1851年刊刻的《博物通书》一书中,首次将electricity翻译为中文[1],由此,吸纳了英文electricity含义的“电”概念才进入到了中文世界,而在此之前的中文“电”字,仅作为指称“天空闪电”这一自然现象的名称[2]。随着西方电磁学著作的译介出版、电气技术的普遍使用,中国人对于诞生于西方的“电”也逐渐地由陌生而排斥到熟悉并接纳起来。相继而来的“电学”概念也随之出现,并进入到了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之中,因而关于中国“电学史”溯源问题讨论便籍此展开。
中国学者王韬“于1853、1858两年,与英人艾约瑟……译《格致新学提纲》一卷,凡象纬……精意创造一物者,必追记其始源[3]”该书后改名为《西学原始考》,在书中开篇便有言道:“西国纪元前二千四百余年,……曰大利司者,摩擦琥珀能吸引轻物,谓琥珀中有气,……名为琥珀气,后经考察,始知为电气,此为电学之肇端[4]。”在王韬看来,“电学之肇端”即为“琥珀气”的命名,而具体命名者为“大利司”即“泰勒斯”,这一电学开始的标准为西语(希腊文)“电”的命名事件,显然是“电学西来”说。
持相类似观点的还有晚清时期的来华传教士,如傅兰雅。以“电学”为名的专著是1879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所刊刻的《电学》,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口述,……徐建寅笔述,……英文底本为出版于1867年的电磁学著作TheStudent’sTextbookofElectricity”[5]根据英文底本的名字可知中文“电学”是依据中文“电”字新义——electricity的含义,已非《说文解字》中“电”字的传统释义:“电:阴阳激燿也。从雨,从申[6]。”在西学著作《电学》一的卷首:“电气为近时之新学,故于上古之书籍不多见。中古虽稍知之,而未能深明其理。仅为创始之基而已[7]”。这一论断便直白地指出了“电气为近时之新学”,既于古代西方不相关,更与古代的中国无涉:“电气所显之验,古人想已见之……古书初记电气之说者……(七人)内有一人名大利司云磨擦琥珀能引轻微之物,因思其理,以为琥珀内必有灵性[7]”。文中是指古希腊时期,“大利司”当指“泰勒斯”。而电学的“创始之基”则是一种原始“实验”,具体说来便是“摩擦起电”;“因思其理”这就是对于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一种追问;“以为琥珀内必有灵性”则是一种对于自然现象规律的一种设想和解释,在哲学史上更像是一种“物活论”观点。这一解释与肇始于西方近代科学的“电学”毫不相关,但其对于“摩擦起电”现象背后原因的追求又未尝不可以视为“电学”产生的基础。傅兰雅是持“电学西来”说,这一说法还见于傅兰雅在1887年所编译的《电学图说》中。
19世纪末开始,晚清知识分子“因应于‘采西学’的需求,……出版了多种西学汇编资料[8]”,而这些著作多以“经世文编”命名,“成为西方知识被接引的象征……曾有多达20余种的‘经世文编’相与赓续[9]。”晚清“经世文编”中,有着大量关于“电学”的论述,涉及“电学史”探讨部分也不在少数。关于“电学史”来源的解释,可归纳为两种观点:
秉承了汉译西学著作的见解,《皇朝经世文四编》(何良栋编著,1902年)中收录《述西学原始》:“……‘是不尽然,予尝见弢园王先生《西学原始》一书乎?’……考西国电学肇端,始名琥珀气,……大利司者,所考察而得[10]。”明确说明出自于王韬所著之《西学原始考》;在《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甘韩辑,1902年)所录的《电学始末考》(1)该文最早刊载于《湘学报》十七册及十八册(1897年),见:(清)江标等编.湘学报[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70.中:“干电者,以二物摩擦而生也。其事始于明万历间,希腊之大利司,因‘琥珀吸芥’……仍名之曰‘琥珀气’。迨乾隆二十年(1755),美国弗兰克令(富兰克林),制大摩电机,来顿人尼阿司(彼得·范·穆森布罗克 PietervanMusschenbroek)造瓶以蓄之……并试知摩擦之电,与空中之电相同。始名曰:电,乃有电学,此干电之事也[11]。”文中“干电”指“静电”,而在富兰克林发现“干电”与“空中之电”为相同原理时,才命名为“电”这一叙述显然与史实不同,英文词源是基于对于琥珀“摩擦起电”现象的认知,产生了英文术语“electricity”[12],而此处将“电学”的开端设定为“与空中之电相同”之后,则更像是“电学”在中国的命名过程,中国古代汉语“电”字的本义确是“天空闪电”,是后来才具有了electricity的意涵。在《皇朝蓄艾文编》(于宝轩辑,1903年)中收录的傅云龙所著《记中国自明代以来与西洋交涉大略》(1887)(最早刊登于《申报》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十二日)中“中国与之(西洋各国)交涉……格致学之化学、水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细大不捐,精择其是,以补中学之未备[13]。”在傅氏看来,中西交涉中,对西学,大小不弃,精心选择,以弥补中学的不足之处,而“电学”便是西学中的重要部分,这里并不专门探究“电学”但将“电学”归入“西人”的“格致学”中,仍是沿袭了前述中“电学西来”说,这一见解也是晚清大多数士人所具有的认知状态。
在晚清“经世文编”中,还曾出现过为数不少的文本,将“电学”的源头追述到中国古代。在《皇朝经世文新编》(麦仲华辑,1901年)收录的由清政府总理衙门所颁布的《覆奏设立官书局摺》中:“余若:天学、化学、气学、光学、电学、重学、……皆见中国载籍.试取《管》《墨》《关》《列》《淮南》诸书,以类求之,根原具在。可知西学者,中国固有之学。西人踵而行之,所谓‘礼失而求诸野耳’……”[14],文中将西学中诸多学科皆上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中,指出西学不过是历史文献文本的衍生物,而非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行为所发展而来;在《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求是斋辑,1902年)所录《近年各省书院改课实学得旨施行并所拟章程》有言:“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其立教实源于《墨子》,……尤显然者;至通商练兵之法,大半本乎《管子》;而设官多类乎《周礼》,用法亦类乎《申》《韩》;重学、光学、汽学、化学、电学诸大端,散见于周秦各书,尤不可殚数[15]。”将西方的宗教、商业、政治制度、法律及包括电学在内的物理学都追述到“周秦各书”之中。在《皇朝经世文四编》(1902年)中所收录《论西学》言及:“《关尹子》:‘石击石生光,雷电缘气以生,亦可为之’,是即电学[16]”文中将“电学”的源头追溯到了《关尹子》这部著文献中,而《关尹子》作为道家文献,历来多被研究者视为“此书失传至唐宋之际才又重现于世,后人多怀疑重出世之书是伪书,因此,研究者较少且多集中在辨伪上。今本《关尹子》约成书于唐末宋初之际[17]”,而“石击石生光,雷电缘气以生”之句出现于该书第二卷——二柱篇之第十章中:“衣摇空得风,……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雨雷电,皆可为之。盖风雨雷电,皆缘气而生,而气缘心生。……知此说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也[18]。”从原文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是将“风雨雷电”的发生归结为“气”,而“气”又推演到“心”。在《论西学》一文的引述中,是略去了关于由“气”到“心”的演绎部分的。在《论西学》作者看来“电缘气以生”是中文术语“电气”的构词理据,而因名称义,顾名思义,“电学”援借着“电气”的命名而出现,也即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在晚清“经世文编”中,由于编纂体例的特征,材料的多元,涉及到“电学”开端问题的认知并不统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沿袭于汉译西学的观点,更多的是主张“电学西来”说;②部分中国本土学者通过考据历史文献的方法推演出了“电学中源”说;③在论述关于“电学”成立时间的过程中,涉及“电”(/electricity)概念及术语的确立成为了主要标志。
在晚清“经世文编”中关于“电学”开端由“西来说”到“中源说”转换,是根植于晚清的“西学中源”说:“清末士绅的文化自恋心理突出表现为‘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起源于中学,……将新奇异质的西学与熟悉的传统中学相比附与勾连,以舒缓国人对汹涌而来的异域文化的陌生感、恐惧与抗拒心理,……(认为)西方文化脱胎于中国文化,不过是中国文化的衍生物[19]”,所以,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晚清士人才会有“可知西学者,中国固有之学”“重学……电学诸大端,散见于周秦各书”将西方近代科学的各种门类比附于中国传统,这便是“西学中源”说,而“电学中源”也不过是其衍生物。在对于“电学中源”说的文本解读中,最终引为“证据”的文献依据皆为“周秦各书”的诸子典籍,和明清一代崇尚四书五经的科举传统稍显异常,这便是清末“诸子学”思潮的转向:“清末诸子学的兴盛明显伴随着经学的凋敝而来。乾嘉时代,考据主潮不涉诸子……而渐成气候,则是光绪年间的事。……对子学的考辨渐为人注意,不少汉学大师兼治《老》《庄》《墨》《韩》等子书,成绩斐然。除了考据之业外,道、墨、法的思想价值也渐被人看重,拿来与西学相比附、与儒家相衡诘……[20]”清末在传统经学的式微之后,四书五经显然已经不能够余裕地应对“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了,“诸子学”由此复兴,而在“诸子学”中又有着诸多与西方科学相关涉的内容,“这一时期诸子考证研究十分注重发掘与西方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墨子》书中《经说》《大小取》六篇,门类很多,如辩学、哲学,如光学、理学,如数理学、几何学……包括无遗[21]”。晚清学者,在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势冲击,反思传统经学的弊端,将视野转向以往被视为异端的诸子百家,从中发现了与西方科学相类似的内容,便欣然有得,谓之曰“古已有之,有书为证”。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源”的历史情势,“电学中源”说由此发端。
在晚清“经世文编”中,涉及“电学”发端问题的文献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沿袭了汉译西学中认识的“电学西来”说及考见于诸子典籍的“电学中源”说,而后者又是在清末“诸子学”及“西学中源”思潮之下被提出的。而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可发现,“电学中源”说所主要依据的文献却是被视为“伪书”的《关尹子》,论证逻辑却是基于electricity的中文译名“电气”一词的构词理据“电缘气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