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思考
——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2-27 21:08:18刘海沁朱绍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红色思想

■ 刘海沁,朱绍勇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地方红色文化作品作为弘扬地方红色革命精神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凡的隐性感化力量和地方红色教育意义,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始终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永葆爱国主义理想,切实融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将地方红色文化的艺术作品融入大学生思想工作之中,不仅能提升高校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主题作品的认知度和鉴别能力,而且能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地方红色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融入大学生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前地方红色文化主题融入大学生思想工作状况。调查问卷共涉及20道选择题(单选10题,多选10题)、5道问答题。发放有效问卷400份,调查对象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2021级学生,各学院老师。

问卷主要涉及个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红色文化知晓度等内容。经过大数据模型化分析,学生政治思想状况总体较好,明确知晓处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责任,地方红色文化是青年大学生迎艰克难的动力源泉之一。但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

当被问到你对“地方红色文化作品”的知晓度时,只有15.2%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17.5%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67.3%的学生选择“大概了解”。因此,发现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地方红色文化作品了解程度不够,需要广大教师群体积极引导,提升大学生对于“地方红色文化作品”的知晓度。

地方红色文化作品蕴涵丰富政治思想教育内涵,但在实际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较少关注红色文艺作品。这基于以下原因。首先,随着移动手机、互联网快速发展,可选择的文艺信息、娱乐作品越来越丰富,从微信朋友圈到抖音小视频,吸引了青年人的广泛关注。网络信息多以综艺娱乐为主,红色文艺作品在网络渠道鲜有所闻。因此,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让地方红色文艺作品成为高校学生欣赏主流,成为高校师生的一大课题。其次,高校进行红色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教材为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传统书籍,单纯说教式的讲授使得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最后,利用地方红色文艺作品进行文化信息传播时,存在部分商业化的色彩。某些影视公司将红色作品进行商业化演绎,带有宣传景区娱乐项目和特色小吃等内容,缺少实质内涵价值的把握,甚至为了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将地方红色文艺作品物质化[1]。商业化和消费化的传播使得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传承受到损害,更会使青年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故事产生历史虚无与娱乐泛化的理解。

二、地方红色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被问到你是如何知晓“地方红色文化作品”时,16.8%的学生选择“微信新闻”,17.3%的学生选择“校园宣传(横幅、大屏)”,65.9%的学生选择“课堂授课”。因此,不难发现,地方红色文艺作品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授形式较为单一,应该丰富多种教育形式,如开展线上和线下双重模式,从高雅艺术进校园到组织实景教育,从听革命前辈讲报告到观赏红色电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作,趁势而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高校学生意识明显增强。地方红色文艺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应当考虑不同的时空场合。部分教育者对于知识的传授仅限于课堂填鸭式传递,忽视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此类授课教育模式较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线调查问卷中,大部分高校对地方红色作品的宣传,只停留在学校的图书馆中。高校自身对红色文艺作品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证明,地方红色文艺作品的推广通常只会通过艺术展览和日常讲座的方式进行,然而这样很难在学生思维中产生影响和共鸣。部分高校图书馆中散列着过时的红色文艺作品,如还存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地方红色图书,泛黄粗糙的书页,对于“00后”的大学生来说,缺失吸引力,不想去借阅,难以形成地方红色文化规模的宣传学习氛围。

地方红色文艺作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传承,它源于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也存在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地方红色文艺作品表现形式有着多样性与层次性[2],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情景剧到实境教学观赏电影,从听革命前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到文艺汇演红色故事诗歌朗诵。让学生们在文艺作品的诗歌朗诵中情感得到提升,在绘画文艺作品的创作中精神得到再次洗礼。

三、地方红色文艺作品挖掘层次较浅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地方红色文艺作品中,红色英雄人物存在形象空洞、枯燥无味的现象,红色文艺作品存在内容空洞贫乏的情节、充满说教性的形象。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地方红色文化作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歌颂赞扬革命烈士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少数同学会对过往历史产生怀疑,容易走上歧途,在思想上犯严重认识错误。

通过历史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单一的红色文艺作品题材,单纯地实现教育感化民众功能,观众内心深处娱乐需求较难满足。人们对地方红色文艺作品的印象较为刻板,只停留在单纯政治教育层面。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彻底转变,西方摇滚文化、港台地区文化的渐进吸收,出现娱乐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老派的红色地方文艺作品宣传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红色文艺作品陷入萎靡期,缺少内在活力。同时也存在打着“地方红色文艺作品”的旗号,为博眼球,追新猎奇,缺少尊重历史的影视作品,固有宣传思维在脑海中的僵化,使得大学生错过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也对其产生排斥情绪[3]。

当代青年大学生缺乏对红色文艺作品的认知,只是“蜻蜓点水”的分析,缺少对作品内涵探析。学生只会寻找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人物和事件,不会品味其中的内涵与本质。其实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其内在红色价值与地方特色。但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误解,无法做出理性判断。在成长的阶段,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形成,可以通过地方红色文艺作品的引领,使得他们更能主动去欣赏作品。与此同时,高校应当主动提供地方红色文化作品,让他们感受到文艺作品的力量。让他们提升对红色文艺作品的认知能力。地方红色作品如《浴血刘老庄》,充分解读新四军抗战的革命历史,深层次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艰难奋斗史,能够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牢记烈士们的崇高理想信念,增强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地方红色文艺作品融入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路径优化

(一)打造红色文艺精品,服务学生为中心导向

地方红色文艺作品具有审美、教育、宣传等功能,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能够使人们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得到精神享受[4]。浸润青年大学生心灵,丰富地方红色文化作品的种类,普通高校起到关键作用,高校要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导向,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切实掌握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一,坚持地方红色教育内容与学生终身发展相匹配。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青年强,则国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践者,青年大学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要从地方红色文艺作品中汲取力量,弥补传统教育存在的不足,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养的提升[5]。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纷繁复杂的价值理念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困扰。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诸如以“白衣战士逆行出征,抗疫一线显真情”为主题的校园舞台剧《寻梦》、以“八十二烈士树丰碑”为主题的情景剧《坚守》等,让学生参与到舞台剧、情节剧的创作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红色经典舞台剧不仅满足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需要,而且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给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空间,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营造包容教育环境。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重点强调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核心在于引导师生树立家国情怀,锻炼师生实践能力。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影响深远,地方红色文艺作品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激励人心的先进人物事迹,通过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网络作品展,让学生在网络视频、照片、情景剧的制作中展示自我,传承中国红色基因,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发展下,坚持理想信念为引领,深入推进问题为导向,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地方红色作品活动,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挖,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坚定红色理想信念。

(二)拓宽作品教育运用,实施多方举措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和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极大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地方红色文艺作品的革命思想可以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中,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创造力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第一,提炼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生动诠释民族精神,体现当地的人文精神。地方红色艺术作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载体与平台,让学生在人生低谷期汲取奋进的力量,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本地英雄事迹为素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导向[6]。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积极参加红色艺术作品创作,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深刻理解红色作品里的理论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与引导学生,在红色文艺作品宣传中,加强对作品的重新整合,使其与时代相适应,正确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同时也是对地方红色历史的尊重。通过开展参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周恩来五德教育馆等红色情境课堂,结合思政课专家声情并茂讲解,将特色红色文艺作品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充分通过课堂吸收和运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为人师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红色精神为时代与社会需求,要不断加大力度培养高校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整合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教学。高校的课堂教学多以“填鸭式输入”为主,造成学生容易成为单一被灌输者。日常的教学形式过于直白、简单,缺乏师生互动,高校学生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在教学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互动性,改变教师单一授课的尴尬局面。做到在日常教学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经典,让红色文艺作品照亮高校学生人生道路,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启发,建立新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既可以激发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艺作品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教师第一时间知晓学生课堂反馈内容。高校教师可以通过PPT等方式,呈现红色文艺作品,集合文字、图像、视频等要素,促进多媒体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可以根据教育因材施教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利用红色文艺作品本身的特点,符合学生期待要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三)创新作品融合模式,丰富教育宣传模式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一个认识不断变化提升、内容逐渐丰富多元、形式开拓创新的积极演变过程。地方红色文艺作品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作出非同寻常的贡献。红色文艺作品带有英雄人物的情节性,充满多样的人物特征,在进行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充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通过高校社团活动,邀请大学生广泛参与,从而成为红色文艺作品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当代大学生均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周围群体影响,因而通过社团形式将红色文艺作品表现出来更为生动,红色文艺作品的题材也很多。如从举办党史经典诗词朗诵中学习红色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红色艺术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活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从而思想上得到升华。

无论是脱离一线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产学研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红色文艺作品的传播,应当创新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充分表现红色文艺作品的高度,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力量。可以利用好节假日去组织宣传红色活动,参观红色文化的革命圣地,还可以让老党员走进高校开展红色宣讲,让学生们感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应该是学生生涯中最幸运的一件事,更是一种无上荣誉,从而在新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利用掌握的新闻传播媒介,有组织地将社会先进红色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创办红色微信公众号、开展红色宣讲活动,向大学生们提供充满红色力量的正面信息”

淮安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刘老庄连”七十二烈士,再到黄花塘新四军旧址的红色阵地,具有深厚的地方红色文化积淀。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艺作品,坚持将红色基因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坚持正确的育人价值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践行者[7]。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红色思想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大众文艺(2023年20期)2023-11-16 12:06:16
文艺作品
美术界(2022年6期)2022-06-29 01:59:46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26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红色在哪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