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语言教育政策探微

2022-02-27 20:55:45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殖民华文缅甸

张 栋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Schiffman认为,语言政策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官方的、法定的、显性的一面,更要关注非官方的、基础的、隐含的一面[1]。对缅甸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语言教育政策,又要结合当地实际的语言生活状况。从历时层面考察缅甸的语言教育政策,可以对缅甸现行的语言教育政策进行历史透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缅甸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缅甸不仅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人口总数已经达到5 520万左右[2]。其中缅族人口居多,约占总人口的71.5%[3]261。此外,缅甸还有数量庞大的移民团体,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不过在缅甸官方的人口统计中,并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和孟加拉人为法定的少数民族[4]81。多民族的社会状况决定了缅甸语言的多样性。从封建时期到殖民地时期再到取得独立,随着缅甸政府的更迭,其语言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了解缅甸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政策,不仅有助于把握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推动缅甸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厘清华文教育复苏背后的经济动因,同时,对中国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推广政策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缅甸的语言景观

缅甸的众多民族究竟该如何划分?对此,至今学界观点不一。根据1983年缅甸官方的调查统计,缅甸各民族可分为8个支系,共135个民族,分别是克钦族支12种、克耶族支9种、克伦族支11种、钦族支53种、缅族支9种、孟族支1种、若开族支7种以及掸族支33种。缅甸独立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分立的状态,因此即便是政府统计出来的数据也未必精准。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按照科学的语言谱系划分,缅甸大约只有50个民族[5]。不过在研究缅甸民族划分时,鉴于官方的权威性,大多数学者采用的还是缅甸官方统计的数据。

缅甸各民族因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在语言和生活习俗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照语言谱系来划分的话,缅甸各民族语言大致可以归为三大语系、五大语族,即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侗泰语族、苗瑶语族)、南岛语系(马来语族)和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其中绝大多数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使用藏缅语族语言的人数占缅甸总人口的70%以上,使用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人口次之,使用马来语族语言的人口最少[6]。

除此之外,缅甸境内还有大量的外来移民,他们的语言经过长期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语族。这些外来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和日本,其中,印度人和日本人是靠殖民时期便利的政治条件进入缅甸的。而中国人进入缅甸的时间比较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有资料表明,在明末清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大量人口移民缅甸的现象,这些华人移民逐渐形成了华族。据中国侨网的统计数据显示,缅甸现有华人华侨约250万,主要分布在仰光、曼德勒、勃生、毛淡棉等城市[7]。缅南的华人华侨主要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学习,而缅北地区的华人华侨主要将汉语(云南话)作为母语来学习。

1862年,缅甸的勃固、丹那沙林、阿拉干被并入英属印度,大量的印度人涌入缅甸。1942年5月30日,日本占领缅甸,成为继英国之后的殖民统治者,于是大量的日本人以政治移民的方式移居缅甸[8]。此外,在缅甸的若开邦还有大批的罗兴亚人,该民族与缅甸当局在政治与宗教上积怨已久,受1982年缅甸军政府所颁布的法令的限制,大部分罗兴亚人无法取得缅甸合法公民的身份。2017年8月,有近74万罗兴亚人逃离缅甸,居住在孟加拉国难民营中。

缅甸的官方语言曾在缅甸被殖民时期发生更迭,英语一度取代缅语成为缅甸通用语言。殖民政府鉴于缅甸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对缅甸少数民族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在各族语言的使用上并没有做过多的要求,各时期缅甸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管制。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移居缅甸,对缅甸的语言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其语言地位在法律上并没有得到缅甸官方的认同,因此缅甸在官方语言的调查中并未将其语言统计在内。

二、缅甸独立前的语言教育政策

缅甸在独立之前的语言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封建王朝和殖民地两个阶段。封建王朝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以缅文的形成与规范为目标,而殖民地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主要是为了殖民政府语言的传播。

(一)缅甸封建王朝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缅文的形成与规范化是封建王朝时期缅甸语言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核心。缅文最早创造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据记载,缅甸孟族受印度南部婆罗米字母的影响,成为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9]。在蒲甘王朝之前,缅甸只出现过梵文、巴利文、骠文和孟文。1058年,缅族人在梵文和孟文的基础上开始创制缅文。对缅文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是《妙齐提碑文》,该碑文成书于1112年,由骠文、孟文、巴利文以及缅文四种文字雕刻而成。该碑文还表明,在12世纪初缅文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成为缅甸的通用文字。早期的缅文书写比较混乱,为促进缅文的规范化,蒲甘王朝统治者前后开展过两次正字运动,出版了《文字要津》《幼童启蒙》等几部正字法辞书[10]。这些辞书的出版对缅文的书写与正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懈努力,在蒲甘王朝的那罗波帝悉都时期(1174—1211年),缅文被确定为官方用字,但是当时的缅文在拼写上的规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难以大范围地推广普及。直到泽亚登卡王统治时期(1230年),缅文的拼写才得到统一。在加苏瓦王统治时期(1234—1250年),缅甸高僧迪达巴茂克撰写了一本《释字母》的小册子,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缅语的声韵表,对缅文也起到了规范的作用[11]。蒲甘王朝被消灭之后,缅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分割对立的状态,部分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尤其是孟族和掸族,两族分别建立了勃固王朝和阿瓦王朝,在当时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18世纪东吁王朝末期至贡榜王朝初期,遵循蒲甘王朝时期《释字母》的基本精神以及萨杜林巴拉大臣对正字法做出的相关规定,缅甸开展了第三次正字运动。由此可见,缅甸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缅文的发展,随着正字运动的开展,缅文也朝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

除个别少数民族政权外,缅甸封建王朝时期的统治者大多由缅族首领担任。语言在这一时期比血缘关系更容易获得民族认同,人们只要掌握了某个民族的语言,换上某个民族的发型和服饰,就可以自由选择和更换自己的民族。缅甸这一时期的语言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所以寺庙是主要的缅语教学场所,教学对象通常是前来修行的男子,当时对教授内容所采用的语言并没有限制,僧人可自由选择巴利文、梵文等语言进行学习,以研读佛教经典[12]76。

(二)缅甸殖民地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缅甸殖民地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英属殖民地时期(1824—1948年)和日属殖民地时期(1942—1945年)。英属殖民地时期殖民政府实行唯英语教育的语言政策,重视英语的传播。而日本占领缅甸的时间相对较短,虽然当时的殖民政府也主张废除英语,让日语成为官方语言,但因后来许多相关政策未能顺利执行,故日语未能动摇英语的强势主导地位。因此,下文主要探讨英属殖民地时期的缅甸语言教育政策。

自1824年起,英国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并于1885年攻占曼德勒,缅甸自此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英语作为一种殖民语言开始进入缅甸人的日常生活。在英国殖民当局的管控下,英语最终发展成为在缅甸通行的强势主导官方语言。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分为“以印治缅”和“印缅分治”两个时期,殖民政府在语言政策方面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导致英语在缅甸的渗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以印治缅”时期,殖民政府非常重视英语在缅甸的传播,但由于受缅甸地理和民族问题的限制,只能对缅甸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政府为了转化缅甸人的反英情绪,主要靠培植精通英语的印度人来对缅甸中心地区进行殖民统治。同时,还规定缅甸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只要不反英,就可以保留原有的管理体制,殖民政府对这些地区不进行过多干涉。为了传播宗教和避免民族矛盾,殖民政府不但没有对缅甸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做过多的强制性要求,反而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造自己的文字。对英语在缅甸的不断渗透,缅甸人也出现了复杂的态度:一部分人把英语看作是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他们渴望得到学习英语的机会,认为会说英语具有一种优越感;部分爱国人士认为英语的出现对缅甸各族语言造成了很大冲击,不利于本土语言的保护[4]82。

19世纪末,殖民当局为了发展缅甸南部靠近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缅甸史称“下缅甸”)的水稻种植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国人移居到这些地区。于是大批华人华侨从云南、福建和广东移居缅甸,形成了华人社团。这些华人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传承中华文化,开始在一些寺庙创办华文补习班。最初华文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殖民政府太大的干扰,私塾和华文补习班发展迅速。除华人外,印度人也是一个较大的移民团体。从1872年到1931年,缅甸的印度人从13.7万人猛增至101.8万人[13]。中国人和印度人的迁入,在给缅甸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给缅甸的语言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到了“印缅分治”时期,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对缅甸进行直接统治。殖民当局为了培养具有西方思想的精英人才,开办了用英语和缅语两种语言授课的学校,并推行以英语为主的奴化教育制度,以此打压缅语的地位。英语还从政治领域向教育领域进一步渗透,殖民政府规定从缅甸幼儿园到大学各层次的教学都要使用英语,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因此得到强化。直到缅甸独立之前,英语都是缅甸的政治、法律以及教育领域的媒介语。

当然,这种渗透式传播也引起了缅甸当地人的警觉,部分爱国学生开始对英语取代缅语成为官方语言进行抗议。1920年8月,殖民政府立法议会通过《仰光大学条例》,激起众多缅甸爱国学生的愤慨。同年12月,缅甸爱国人士掀起大规模的罢课运动,后来演变成全国性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爱国民族运动。1921年1月5日,缅甸爱国人士在巴罕区的一个寺院里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第15号决议,其中包括“不接受现存以欧洲和英语为主的规范”[14]。这场运动得到了缅甸人民的支持,最后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做出让步。

20世纪30年代中期成立的“我缅人协会”进一步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该协会以“缅甸是我们的家,缅文是我们的文字,缅语是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提倡自己的文字,尊重自己的语言”为宣言,希望能够建立缅甸人自己的国民学校[12]76。这种保护本土语言的呼声,虽然无法消除英语作为殖民语言在缅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影响力,但对英语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大量的日本人以政治移民的方式进入缅甸。日军占领缅甸期间,实行残酷高压的统治政策,部分中国人和印度人被迫撤出缅甸。在此期间,日本政府一度禁止缅甸使用英语,试图让日语成为缅甸的官方语言,这一举措使英语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宣告日本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英国殖民政府随即卷土重来,恢复了其对缅甸的殖民统治。由于日本占领缅甸的时间较短,英语的强势主导地位并没有因此被撼动。

三、缅甸独立后的语言教育政策

日本投降后,虽然英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但这时缅甸人民的独立意识空前高涨,缅甸社会各界纷纷发声,要求尽快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缅甸的完全独立。为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缅甸临时政府意识到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被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增强各民族的心理认同,而语言及其教育政策是直接影响民族认同、国民团结的重要因素。于是,1947年9月24日,缅甸制宪会议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明确确立了缅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但由于英语对缅甸语言生活影响的持久性与广泛性,且当时很多社会精英包括一些政府官员都是接受英语教育而成长起来的,故临时政府一时也很难与英语划清界限。因而缅甸宪法第216条规定:联邦的官方语言为缅语,但也可以使用英文。由此可见,尽管从法律上确立了缅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但临时政府的语言教育政策对英语却不得不有所妥协。

吴努政府此后的一系列举措表明,他们不断提升缅语的社会地位。为增强各民族对缅语的认同,除了坚持以缅语作为官方语言外,还规定学校都要使用缅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同时,吴努政府极其重视文字扫盲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扫盲班。在吴努政府的鼓励下,缅甸翻译协会(独立前成立)大量出版印发缅语书籍[15]。一方面,这是为了普及基础阶段教育,降低全国的文盲率;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进一步提高缅语的社会地位,扩大缅语的影响力。

在吴努政府执政时期,语言教育政策的核心是加强和巩固缅语的官方地位,实现各民族对国家身份的认同。而随着缅语社会地位的提升,相应地就意味着缅甸其他民族语言地位的下降。为了避免民族矛盾的激化,吴努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并未做过多限制,因此少数民族群众得以使用和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基督教会学校仍然可以用英语开展教学,华裔和印裔也都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以各自母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就读[12]77。由于政府没有对语言使用做过多限制,故这时期的华文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1962年,奉行社会主义路线的奈温政府接管政权,开始采取排斥殖民时期宗主国语言的政策,想要以此维护缅语的官方地位,消除英语对缅甸社会的影响。政府规定公立学校的各层次教学都要以缅语为教学媒介语,以此来降低英语的使用率,使英语的地位边缘化。在这一时期,英语的语言地位也从第二语言逐步变为外语。1964年,政府下令关闭所有的教会学校,并且计划用新的缅语字母表取代之前的罗马字母表。不仅如此,奈温政府还取消了各地区小学的英文课程,规定直到初中才能开设[3]265。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65年4月,奈温政府颁布《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将私立学校收归国有,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华校。再加上受“6·26”排华事件的影响,华文补习班也受到限制。华文教育因此受到极大的打压,逐渐走向低谷。1966年,针对缅甸少数民族语言教学问题,在政府出台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民族地区的公立小学在二年级之前都要开展民族语言教学”,二年级之后如果还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则必须在学校正常休息前后才能使用学校的教室[16]。实际上由于缺乏师资与经费,部分院校无法开展民族语言教学,有条件的家庭才能聘请家教让子女学习本民族语言。20世纪70年代末,缅甸的文字扫盲工作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公立学校四年级以后不能再使用本民族语言,必须将缅语作为教学媒介语[4]83。尽管缅语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但对于缅甸的年轻人来说,掌握英语意味着未来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于1981年开始重新思考英语在缅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英语作为一门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外语。此外,英语还用于高中自然类和经济类课程的教学[12]77。

1988年,军政府上台后,对内继续巩固缅语的官方地位,对外提高缅语的国际影响力。另外,还开展了缅语的正规化与标准化运动,将缅甸的英文由“Burma”改为“Myanmar”,并对一些城市名字的拼写做了相应的更改,以此消除殖民地时期英语带来的影响。为了加强对国家的认同,军政府规定公立学校不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少数民族学生只能在非正式的学校学习本族语。但是随着缅甸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又重新意识到英语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将英语列为唯一的外语。随着中缅边境贸易的发展,缅甸政府也开始看到汉语的经济价值,逐渐放松对华文教育的管制,缅甸的华文教学因而进入相对宽松的环境。

吴登盛政府时期尝试推行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在维护缅语官方地位的同时,也注重外语教学的发展,其中,英语、日语和汉语最受欢迎。但由于殖民地时期的语言政策影响深远,英语目前仍是受缅甸年轻人追捧的热门语言。

目前,缅甸正在实施《2001年至2030年教育发展计划》,政府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17]。而且在缅甸军政府转型后,缅甸政府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扩大了民族自治权,为教育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条件。而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也持续地影响着缅甸的语言教育政策。2011年,缅甸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开办私立中小学,民间的私立华校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同时外语教育政策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总体来看,英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还被政府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而华文教育近几年虽有崛起之势,但仍未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也未能取得合法化的地位。

区域通用语的使用对缅甸国内的外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2007年10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十三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将英语确定为东盟的工作语言。缅甸作为东盟成员国之一,国内的许多政府官员以及社会上的年轻人都把英语作为首要的外语来学习,其他外语的生存空间远远比不上英语,政府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看起来更像一纸空文。

四、缅甸当代的华文教育政策

缅甸的华文教育大致经历了兴起、发展、沉寂与复苏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华文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在缅华人华侨的支持,民间力量是支撑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缅甸的华文教育深受语言政策的影响,其发展过程也一波三折。

最初,在缅甸的华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传承中华文化,他们利用中国的蒙学教材来教授汉语汉字。1904年,华人创办了缅甸第一所正规华文学校——中华义学。在整个英属殖民地时期,缅甸的华文教育建设主要依靠民间华人力量的推动,虽然步履维艰却也取得一定的发展。到1930年,华校已经多达208所。1962年,华校进一步增加到259所,学生将近39 000名[18]。

在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缅甸政府不仅没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反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其进行强烈打压。1965年,缅甸走激进的“缅甸式社会主义路线”,并颁布《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将缅甸民办华文学校全部收归国有,民间办学力量受到打压。这一时期,能够公开进行汉语教学的只有公立的仰光外国语大学。1967年,缅甸排华事件发生之后,政府规定“不允许私人办学”,并且对私立补习班的人数和规模也进行限制。缅甸华文教育至此陷入低谷,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沉寂阶段。直到军政府执政后,缅甸在外交上与中国交好,开始实行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汉语的经济价值才得到重视,华文教育在缅语和英语的双重压迫下逐渐复苏。缅甸政府看到了华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没有出台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但对于华文教育的这种发展状况也持默许的态度。

进入21世纪,缅甸华文教育复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方面,缅甸政府为了培养精通外语的人才,继续沿用之前的多元化语言教育政策,华文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实施,中缅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这就促使了大量企业员工和政府官员主动学习汉语。2001年,中缅两国教育部在缅甸联合举行汉语水平考试,并在仰光外国语大学设立了HSK考点。自2008年起,先后成立了“曼德勒福庆学校孔子课堂”“仰光福星学苑孔子课堂”和“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近年来,随着中缅经济合作的日益深化,缅甸国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也开始学习汉语,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迅猛。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仍会持续存在,汉语所具备的经济价值使华文的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然而,缅甸的华文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19],只有正视问题、把握机遇才能推动缅甸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汉语在中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争取缅甸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国内支持+缅甸民间力量助力”的发展格局。为推动缅甸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发展思路:一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利用汉语的经济属性争取缅甸政府的政策支持,力争将“推动汉语进入缅甸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二要调查和研究缅甸中外合资企业的人才需求,发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华校的优势,搭建面向缅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与平台,并借鉴“中文+职业技能”的教育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三要鼓励我国的研究团队开发针对缅甸汉语学习者的国别化汉语教材,促使中国高校与缅甸华文教学点开展“点对点”的合作,为缅甸华文教学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制定有利于华文传播的政策,借鉴东盟其他国家的汉语传播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缅甸国情的华文传播模式。

猜你喜欢
殖民华文缅甸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28
殖民岂能有功
缅甸记忆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2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缅甸非常之旅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0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太空探索(2014年11期)2014-07-12 15:16:59
杭州特产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