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定位与方略

2022-02-27 20:55冯彦明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向海广西海洋

冯彦明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提出发展“向海经济”的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广西时强调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现在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向海经济的要求已经过去五年多,期间,广西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向海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成效不够显著。本文从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向海经济的背景出发,试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前提下解读向海经济的内涵,从以人民为中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中定位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意义,从先行先试和实现广西跨越式发展的具体目标中规划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方略,以期为广西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发展向海经济提供借鉴。

一、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工作进展与问题透视

自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第一次提出发展向海经济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当年即编制《打造广西向海经济行动方案》;2019年12月1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出台了全国首个发展向海经济的政策文件《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桂发〔2019〕38号,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9月24日,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海洋局和发展改革委共同牵头起草了《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桂政办发〔2020〕63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20年9月27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召开了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会议;2021年12月,自治区海洋局、发展改革委又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和自治区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了《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外,地处发展向海经济“前线”和前沿的北部湾三市——钦州、北海、防城港也未怠慢,先有防城港市制定的《防城港市加快向海经济发展推动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布,后有北海市制定实施了《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和《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钦州市制定并印发了《钦州市向海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钦州市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措施发布紧锣密鼓,成效也逐步显现。据报道,不仅钦州市成功争取到国家批准建设全国第三个中外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全国第六个保税港区、全国第五个沿海整车进口口岸、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钦州基地等国家平台,而且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上报的平陆运河项目建议书也获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此外,自治区海洋局联合自治区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校,结合广西发展的实践,初步探索了向海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并依此统计出2019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为3 200亿元,比2018年增加288亿元,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15.1%[1];2020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为3 910亿元[2];2021年突破4 000亿元,达到4 090亿元[3]。

广西在发展向海经济方面行动快,效果显著,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在发展向海经济五年之后,仍存在把向海经济等同于海洋经济、用海洋经济代替向海经济的情况。从《意见》看,虽然提出“加快向海全方位对外开放”,但“主要发展目标”规定在2022年、2025年、2035年“以海洋经济、沿海经济带经济、通道经济(向海)为主体的向海经济总产值”分别达到4 600亿元、7 000亿元、13 000亿元;从《行动计划》看,与《意见》相类似,虽然提出了“向海开放合作行动”,但“向海产业壮大行动”主要是“坚持陆海统筹规划引领,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和‘港产城海’融合的发展思路,推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支持各市重点发展三到四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向海发展的主导产业聚集基地,加快健全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再从最新发布的《规划》看,在第八章提出“加快向海全方位对外开放”,其中包括“加快向海开放国际间合作”“加快向海开放地区间合作”“加快向海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等内容;在第四章提出“构建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包括升级发展海洋产业、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培育发展通道产业。其中,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能源及环保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现代海洋服务业;临海(临港)产业主要是依托北钦防一体化战略,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通道产业指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与沿线省区市产业互动合作,促进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可以看出,所有这些文件所提到的产业及产值目标基本上是局限于原来的海洋经济(产业),其中的“通道经济”也主要是面向国内西部地区。

第二,我们注意到广西海洋局联合统计局开发了向海经济统计核算方法,而且也注意到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存在着“只海不陆”“只国内不国际”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在定义时把向海经济界定为“以海洋为方向和载体,以向海产业为纽带,以现代化港口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合作共赢为特征,以海洋经济、沿海经济带经济、向海通道经济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这与通常所说的海洋经济几乎没什么区别。另一方面,如何反映海陆兼顾、国内国际兼有,与向海经济关联的“海”和“陆”、“国内”和“国际”各自应包括哪些内容,这些显然都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只要“海+陆”“国内+国际”就自然而然成为向海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有长达22年的沿海省市工作经历,他不仅提出发展山海经济、江海经济、海上经济,而且还专门提出发展以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港城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海洋经济,并且特别说明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船舶、海洋化工等临港工业,海洋经济内涵丰富,包括临港工业、海岛旅游、海洋贸易、海洋交通运输等[4]41,“海洋经济是开放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5]。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浙江与上海“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以及“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6]等理念,已经超出了开放型经济、海洋经济的范围和内容,包含着向海经济的含义。

第三,虽在发展向海经济的文件中提到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等与“向海”相关的内容,但广西在近几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较少“透露”向海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其他省区市相比没有太多“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不等于经济增长统计报告,应该包括“社会发展”的内容,尤其是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更应该体现和反映出包括“社会”在内的各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从国内看,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要求,而不仅仅是对经济的要求[7]。即便从经济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也不仅仅是GDP及其速度问题,GDP及其增速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但还不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部,甚至不一定是质量的主体,在很多情况下用GDP及其增速反映经济发展质量还会造成误导或误解。从更广的角度看,向海经济是一个国际概念,发展向海经济的成效主要应体现在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上,体现在国际间的教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上,而不能仅仅用国际贸易额度来体现。

上述这些问题,反映出广西对向海经济的提出背景和战略意义还需要更深入、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二、向海经济提出的历史考证与内涵特征

向海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首先提出来的概念,要准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需要从认识这一概念提出的文化与现实背景出发,把握其背后涵盖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精神实质[8]。

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通过“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因其所变”,落实“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经济发展思路[9],显示出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经世济民的情怀和着眼于主动融入全国、引领发展方向的大局观。之后在福建、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长达22年的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从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出发,领导相关地区先后提出并发展沿海带动山区的陆海统筹的山海经济、沿江向海发展的区域经济圈的江海经济、依托滨海城市的区港联动开放发展的海上经济。尤其是到了浙江工作不久,习近平同志就认识到浙江经济总体上还局限于陆域经济,海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因此提出了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港城一体和海陆联通设施建设,在海陆联动中形成以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港城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经济[4]42。这不仅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浙江经济发展方向和突破口的探索,也体现出他对海洋经济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

2007年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世济民、天人合一和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仅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且一再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仅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要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且教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学会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和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10][11]处理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应对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来的,也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而提出来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化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判断、新表述和新安排,是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7]事实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的是平衡和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畸形、会影响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的依据和标准是新发展理念,内容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保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目标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这意味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避免一家独大的畸形发展方式,避免只顾眼前的短视发展方式。

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要求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既不是以中国人民为中心,也不是人类至上,而是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前提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的以全人类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4]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15]162“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15]147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实现国内各地区人民共同发展,也希望能让世界各国尤其是相邻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享发展的机会和成果,以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和情怀的体现,新发展格局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落实。其实,早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一带一路”倡议时就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与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16]他强调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17]

显然,不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新发展理念,不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新发展格局,体现的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因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要义和应有之义。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发展“向海经济”既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也不可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名词,更不会是“海洋经济”的代名词、新说法,而应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和担当,落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理念,体现的是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梦想。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时,首站就来到北海市。他首先考察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详细了解了文物的年代、特点、来源,询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有关情况。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又冒雨考察坐落于广西北部湾的北海市铁山港公用码头。他在听取码头规划和建设情况、了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设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情况后指出:铁山港有区位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将来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一个重要依托。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他在同工人们亲切交谈时说:“今天考察了合浦汉代博物馆和铁山港码头,这都与‘一带一路’有着重要联系,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我们现在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18]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19]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西考察时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20]而与此相对比,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发展的是与陆域经济相对应、以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经济;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时强调:“海南是海洋大省,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支持海南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1]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海洋经济和向海经济时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不同的,“海洋经济”主要站在“海洋”的角度,强调“陆海统筹”开发海洋资源,其中的“陆”是指国内沿海地区,包括港口、城市;而“向海经济”体现的是文化与区位的融合,主要以文化为基础,站在(广西)与国内、国际合作的角度,强调的是广西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区域、国家间的一体化发展。因此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一到广西就提出发展向海经济,这不是一时兴起,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反映出他的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这是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厦门、宁德,从福州市委到福建省委、浙江省委、上海市委乃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长期工作实践和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和高度提出的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新举措。

一些学者在论述“向海经济”提出的背景及内涵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海洋强国”为依据,注意到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句话,但没有注意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也没有注意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13]。因此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并提出发展“向海经济”,不是重复在福建、浙江、上海提出的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的论述,更不是套用西方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而是以特定的海洋为地理基点,以邻海所有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协调发展为思想起点,以共商共建为发展途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经济发展取向和方式。

准确把握“向海经济”这一概念的含义需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瞄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目标:在地理范围上既要靠海、用海,更要跨海;在发展途径上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新时代(国内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国际上的国与国之间)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在实践效果上实现主体上的你我他、空间上的本地边缘异地、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赢”。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向海经济不同于海洋经济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靠海”不限范围,不限北部湾和广西、广东、海南,可以覆盖全国;“用海”不限海洋(南海),不限海洋的鱼虾、石油等资源,还包括相关的教育与人才培养等;“跨海”不限距离,不限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而是要发展与RCEP伙伴国和亚太地区甚至更广范围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三、“向海经济”落地广西的条件考量与广西的角色定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向海经济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度、宽度和深度的新经济模式,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向海经济的高度,是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对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内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的外联的作用。所谓向海经济的宽度,是指地理空间和产业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地理空间不仅仅包括北部湾,也不仅仅包括广西,而是立足广西、北部湾,以广阔的祖国大地为依托,以南海为媒介,以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对象和目标;从产业发展看,应包含从内陆到海洋再到海外、从人到物再到自然、从生活到教育再到生产的所有相关的产业和活动。所谓向海经济的深度,既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又包括产品研发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既包括深入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生活的程度,又包括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完善、保障程度等。由此可见,发展向海经济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省份的事情,而是一种国家战略,一种中国人“治国平天下”,带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那么,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在广西提出并强调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呢?我们认为,这是基于广西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和特定的经济发展条件,反映出发展向海经济对广西的特殊意义。

首先,向海经济要靠海、用海和跨海。中国靠海的地区不只广西一个,还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福建、上海、广东、海南等,不过,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不是“跨海”,而是“跨洋”,即要跨过浩瀚的太平洋,这未免有些遥不可及。虽说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可以跨过渤海、黄海辐射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但该区域的国家人口总量有限,且多数是发达国家,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不够强烈,中国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也难以体现向海经济的成就。广东、海南与广西的地理位置相似,完全可以发展向海经济,但广东是我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海南已经定位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两省可以与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定位相呼应,配合广西向海经济模式先行先试,而没必要重新定位。与上述各省市相对比,广西所面对的是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区域内各国发展最不平衡且在产业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在文化上具有很多相似性甚至相同的东盟及大洋洲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RCEP),在广西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地理条件最优、带动效应最大、引领作用最明显。同时,发展向海经济不是广西一地的事,只是广西带头发展,也需要包括广东、海南甚至全国各地的支持、配合和融入。确定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方向意味着广西最有条件率先发展向海经济。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西要发展向海经济,不仅是因为广西靠海,更是因为广西有着全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地缘政治优势,是基于对广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独特地位的认识。从自然地理条件看,广西既沿江又沿海沿边,北有深厚的祖国腹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西南与越南接壤,南临广阔的南海与东盟诸国相望,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从地缘政治条件看,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当今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有西部陆海新通道链接南北的便利,还将有平陆运河建成后的畅通,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因为西南地区的货物从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港口出海要比其他港口的距离短得多。通过北部湾可以实现“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因而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走向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这是全国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正如前述,不论是2017年还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要求发展“向海经济”时,强调最多的就是广西的地缘政治特点,提出最主要的希望也是发挥广西连接东南西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强调广西毗邻南海的自然地理条件。这意味着广西率先发展向海经济,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最大。

再次,这些年广西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产业结构提档、消费结构升级,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民生改善,或在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遇,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实施的作用等方面,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2015年3月,中央曾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但从广西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通道”联通国内与国际的作用、“支点”支撑西南中南地区的作用、“门户”衔接“一带”和“一路”的作用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还指出:“广西发展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广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短板弱项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矛盾,后发展欠发达仍是最大的区情。”[22]可以预见,率先发展向海经济,将成为广西突破传统瓶颈的机遇和入口。

最后,广西有充分的条件和充足的理由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向海”突破。广西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其能够同时享受少数民族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开放和边境地区开放等多重叠加优惠政策;中央批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众多开放合作平台,为广西获取更多优惠政策、打造向海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两次考察和指示不仅为广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对广西在新时代实现大突破和敢于新担当的最有力支持;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北部湾港口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23]这是“向海经济”的提法首次进入国家的文件中,反映了国家支持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可以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提供实实在在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亚洲基础设施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是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补充;丝路基金要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原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向海经济”的提出无疑赋予了广西新的定位,这新定位既基于原有的定位但又高于原有的定位,既包含原有的内容但又超过原有的内容,这为广西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所未有的甚至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机遇。广西要打造、发展好向海经济,需要在准确把握向海经济含义、充分认识国家发展向海经济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自己在国家发展向海经济战略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能就广西谈广西而忽略了全国,也不能就经济谈经济而忽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不能只关心中国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能不搞试点盲目实践而忽略了广西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向海经济作为一种新模式、新战略,既不仅仅是针对广西,更不是为了广西一地,而是结合广西、立足广西,放眼全国和全球,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这一世界最大的不平衡问题[16]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换句话说,发展向海经济从广西起步,但不仅仅是广西自己的事;在广西提出,但并不仅仅针对广西;由中国领导人提出,但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而是要通过中国的广西,带动相关国家和地区,通过共商共建,实现共享和共赢。二是向海经济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单纯的经济问题。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概括,其中第四个“明确”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因此,向海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但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24]广西要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也不仅是只关注中国的发展,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实践。最后,广西要打造和发展的向海经济是新事物、新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进行理论的指导和试点的探索,需要进行理论的创新和试点经验的总结。这决定了广西不仅要成为国家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的试点区,也要成为向海经济理论研究和探索的新高地。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我们认为,广西未来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是在试点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模式的基础上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是在原来构建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出向海经济的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25]发展向海经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广西提供的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等问题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是在当前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推动下改变国内传统的以产值论英雄的做法,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人类抛弃西方文化和西方经济学的糟粕,开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实践,是最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要求广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站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大战略的高度和角度,分析自身在国家发展向海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优势,谋划如何利用这些地位和优势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整套向海经济发展的模式,提炼出一整套向海经济发展的标准,带动国内其他地区以及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间层次是使广西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成为“一带一路”相互连接的桥头堡;发挥向海经济模式的基准、全要素创新中心和区域性资金中心的作用,成为南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定盘星;发挥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向海经济的协调、带动和组织作用,成为南海周边乃至更大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最低层次则是落实以人为本,成为面向RCEP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的产品、服务的研发和人才培训中心;落实“共商共建共享”,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海陆空交通、人员交往、文化旅游与物流运输的枢纽;落实以海为基,成为关于南海的科研、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地。

四、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方略设计与衡量标准

正如前面所说,向海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广西这样一个过去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承担这样一个重任,就需要高瞻远瞩,通过分阶段、全要素和轻型化,逐步构建起新的经济体系,打造出向海经济。

所谓分阶段,就是要精心规划,分步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好基础、兼顾合作阶段。即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中医保健、金融信息等产业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在聚集国内外产业资源、畅通国内市场的同时,兼顾国际合作,特别是要发挥RCEP的作用,借鉴中马“两国双园”模式等,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通过产业合作和平台、园区建设等扩大沟通、加强交流,为实现产业和市场一体化、交流和往来日常化、生产生活便利化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阶段是深化与RCEP特别是与其中的东盟国家和其他东盟各国的合作和交流阶段。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再用不超过五年的时间,完全实现双边和多边的交流往来日常化、产业市场一体化、生产生活便利化,形成以广西为中心的发展向海经济的样板和展示两个“共同体”实践的窗口。第三阶段是拓展深化阶段,即以“样板”和“窗口”为基础和标准,进一步拓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深化文化相融和民心相通、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所谓全要素,就是要明确,不论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家庭,甚至是每一个人,也不论是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及如何发展经济,其最直接的目的都是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和规划,条件在基础设施,保障在体制机制,落脚在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从狭隘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各要素出发,而必须按照“一元论”[26]的思维,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过程及其各个要素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着力培养向海经济人才。要立足广西,面向海内外,以半产业化、半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与向海经济相关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语言、医药、文旅、经管(含金融)等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培养具备新发展理念、具有新发展格局视野和拥有解决新时代矛盾的能力突出的人才,在实现人才在广西聚集并带动全区人员素质提升的同时,发挥外溢效应,促进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要着力研发向海经济的产品与服务。要充分认识研发在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研发投入的倍数效应和带动作用,改变过去把研发当成“闲差”、把研发投入当成“鱼饵”的观念和做法,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落实科研人员待遇,保障科研活动条件。通过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落实相关政策加大科研资助、企业设立专门机构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既培养领军人才又研发产品和服务,既发挥研发的引领作用又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

三要构建发展向海经济的体制机制。体制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决定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因而是决定能否吸引投资和稳定投资、能否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广西发展向海经济,不仅仅是要实现资本集中和产业转移,甚至首要的并不是靠资本集中和产业转移形成的规模扩大,而是在全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实现人才新陈代谢[27]基础上的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要素创新等驱动的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方便人才、技术和投资项目等的加入,又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高效运转,还要有利于人才、技术和投资项目的安全退出。

四要完善向海经济基础设施。过去我们讲“要想富先修路”,现在开始讲“要想活先网络”,“要想经济现代化,先把基础智能化”。广西要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平陆运河的开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加强海陆空河交通设施、港口海关运行设施、报关通关管理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又包括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等。需要注意的是,向海经济的基础设施不限于广西,更不限于北部湾,而是包括向海经济辐射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充分发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优先支持和发展与向海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要打通向海经济通道。正如前面所说,广西发展向海经济既不是发展广西面向南海的经济,也不是发展中国面向东盟的经济,更不是发展南海的鱼虾捕捞、油气加工、海空联运,而是发展RCEP各伙伴国一体化的经济,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互连接、相互贯通的经济。也就是说,发展向海经济不是广西一地的事情,而是涉及中国各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亚、中亚、东南亚、南亚各国,是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因此,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及全球,在配合和全力支持国家构建和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同时,积极参与和南海周边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沟通、交流,构筑合作基础,构建合作平台,打通合作通道,融入并引领国际大循环。要在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落实好RCEP,尽快形成RCEP统一大市场。

所谓轻型化,主要是就广西发展向海经济产业来说的。显然,广西不可能聚集所有的产业,也不应该聚集所有的产业。发展向海经济的途径就是要共商共建,而不是某地独占;发展向海经济的目的是共享共赢,而不是先到先得和胜者独食。因此,按照区域、专业分工和价值链、产业链联通的原则,广西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要立足本地,培育和发挥优势,通过重点突破、龙头引领,实现产业轻型化。除示范性园区发展高端制造、金属化工等产业之外,广西全区还可以考虑重点发展教育研发、智库规划、医疗保健、金融信息、物流快递、文旅研学等产业和高等学校、消费娱乐、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广西产业轻型化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产业空心化,更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产业虚拟化,而是要多做“大脑”少做“肚囊”,多发挥“四肢”拓展的功能,少利用“肚囊”储藏的作用,以开放促进一体化,以一体化深化开放度。二要立足南海,统筹国内及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发挥其作为向海经济人才中心、资金中心、信息中心的作用,通过深入生活、融通民心,实现生活、生产及市场的逐步一体化;通过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作用,实现教育培训、生产服务等的订单制造和精准服务。除受技术限制的地区和产业之外,通过共商共建,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出发,在各国各地区合理布局产业,引导和扩大就业,实现共享发展和共赢未来。三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通过数字突破、智慧引领,实现产业的数字化、文化化和生态化,以及数据、文化、生态的产业化,实现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产业网、供应网、价值网的转化,落实新商业文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和规划,条件在基础设施,保障在体制机制,落脚在产业,那么,“标杆”和指挥棒就在于评价与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已经从过去的追求高速增长向当前和未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转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广西作为发展向海经济先行先试的样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领会并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要领会并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构建反映向海经济发展成就和质量的指标体系,既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指南,又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了解和发展向海经济指明方向。总体来看,可以考虑从广度、密度、深度三个角度构建反映向海经济建设成就的指标体系。其中广度是指以广西和南海为中心辐射的范围,也就是与广西直接联系或通过广西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和联系方式;密度是指广西与所辐射国家和地区联系的密切程度,如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频繁程度、数量和种类;深度是深入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加深与各国、各地区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程度,如延长跨境、跨地区旅游的游客在广西停留的时间、扩大消费的数量和种类等。

猜你喜欢
向海广西海洋
广西贵港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向海而生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