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祥,林 晨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的凝练和概括。就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而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灵魂,明确党的精神旗帜和政治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政治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核心,体现党的政治本色和英雄气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底色,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忠党为民的优良品质。[1]
关于政党文化,祁刚利和何艳杰指出,政党文化是指政党在长期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稳定价值取向、组织心理及行为作风等。[2]刘娜指出:“政党文化,即政党为实现政党奋斗目标在内部所提倡的思想、制度、行为等规范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观念化的信仰、理想、态度、情感的综合,是由文化规范和文化观念共同构成的。”[3]23陈金龙则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基本内涵:其主要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内容。[4]本文基于这种认识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建设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政党文化的精神支柱,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发挥着规范引领作用,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心理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具有规范引领作用。科学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规范引领作用,对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成熟的文化内容,教育引导共产党员,助力塑造良好政党形象,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规范指引作用。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推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执政为民价值取向为核心内容的政党文化。
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引领了党的政党文化建设方向,引领了党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创新发展。理想目标是政党开展政治活动的指南;价值取向解答政党“为谁执政”的问题;思想理论是政党在实践中对其指导思想创新性发展形成的具体理论形态。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
第一,指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党的独特形象和气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它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代表谁、为谁服务等一系列反映中国共产党特质、特性的内容都一定会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之中。[5]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系统化、科学化意识形态内容指导中国共产党构筑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和政治使命,形成了最高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科学规划和指导了不同时期党的政治活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还确立了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
第二,规范和指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魂,长期指引党和人民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建功立业、勇往直前。[6]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发展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设精神的指引下,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规范和指引下形成并不断发展,其成果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经历了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其核心内容,并经过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通过确认理论与现实的契合性,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立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此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通过科学分析,将我国主要矛盾确定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而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要求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提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逐步达成目标,凝聚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强调“党纪就是铁纪”的思想,培养了大批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统一战线,为发挥群众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构筑了“忠党为民”的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但伟大建党精神对党的政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得到延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带领中国人民从我国实际出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为了推动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293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指明了阶段性任务。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完善党员忠诚于党的理论内涵,保持纯洁性,倡导党员干部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另一方面,强调人民主体性的理论,要求党员心系人民,并做出了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刻结论。[8]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有益探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对党的政党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仍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反思“左”的错误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造成的危害,中国共产党开展关于真理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思想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确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168,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方面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化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制定更为细致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纲领。“三步走”战略和新“三步走”战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划。党的十五大则从总体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党的建设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建构了更为完善的党建思想体系,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夯实了理论基础。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继续发挥其对党的政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8的科学论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细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南。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也需要建设伟大工程。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巩固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已较为完善,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迈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为坚守正确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建设仍需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立场,根据特定的发展任务制定战略规划,形成符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是一种统合党员个体对党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评价的集体文化。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目的是引导党员对党形成准确的认知、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评价,培育党员高度的政党认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的核心意旨,能保证党员在复杂政治局势中守住政治立场。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对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认知、对党的行动的积极态度和正面评价为核心内容的心理文化。
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遵循的核心意旨。政党心理文化致力于培养党员在心理层面的政党认同,而政党认同具有层次性,情感、认知、评价和行为是其四个层次。[11]因此,除了作为客观实践活动的行为,政党心理文化包含政党成员共有的对政党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评价。理性认识是党员对政党意识形态、具体行动的认知;情感态度是党员在认知基础上对政党及其活动产生的心理体验;价值评价则是党员在一定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对政党行为的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不仅致力于引导党员乃至人民群众形成对党的正确认识,深度把握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导向,而且鼓励党员和普通群众对党形成正向的情感态度,树立对党的积极信念。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为党的心理文化建设提供正确认知来源。伟大建党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特征、任务等问题的理性认识。这些认识是党的心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为党的心理文化建设提供积极信念支撑。伟大建党精神对党的先进性与崇高性的精要揭示,不仅教育党员形成对党的理性认识,而且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情感导向,强化了对党的情感认同。第三,引导党员对党做出正面价值评价。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党员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和艰辛历程,认同党的政治行为,并给予高度评价。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作为一种先进意识被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帮助广大党员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成为共产主义先锋战士,而且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讴歌着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事迹。[12]通过这样的方式,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党员提升认知水平、端正情感态度。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成为党的心理文化建设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党员树立对党的坚定认知。早期共产党人经过理论考察和实践检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指导思想,确立了人民立场。在此基础上,将党的奋斗目标具体化为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完善了对党的认识。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掌握了正确的历史方向,但在长期革命中也经历过失败的挫折。为此,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理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夯实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还建立宣传机构、拓宽宣传阵地,如党的一大规定设立宣传局、大革命时期在黄埔军校开展政治教育、抗战时期设立干部教育部与地方教育机构;创办报刊,传播正确思想,如大革命时期的《向导》、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等。在巩固认知的基础上,党员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信”“勇”“忠”的情感态度。其中,“信”是指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勇”是指在实践中面对敌人攻击绝不缴械投降,而且能运用理论武器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忠”是指“忠党为民”。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深入推进,民众对党的理解与支持也不断提升,巩固了党的心理文化建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心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伟大建党精神保证党的心理文化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从领导革命转向治国理政。党的心理文化建设也要为这一转向服务。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逐步巩固和更新广大党员对党的理性认识。过去,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型政党。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政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前提下,党坚持人民立场,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和奋斗方式。党员的认知要随之进行调整。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开展训练班与专题会议,以学习总结、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规范党员认知。同时,加强全方位宣传教育,完善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将各类宣传媒介纳入执政党管理体系,有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借助革命刚刚胜利和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伟大飞跃的效应,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党员的信心,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党员对党的价值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助力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正轨并形成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纠正了认知内容。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相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全面提高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与之相适应,中国共产党构建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教育机制,推进宣传体制机制和模式改革,引导党员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心理认知。中国共产党定期为党员干部制定理论教育规划,规定不同时期教育内容,依靠党校、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并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教育管理。这一时期,“信”“忠”“勇”的情感态度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和人民立场得到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也趋于理性化。在此过程中,经过对认知的纠正,党员端正了对党的态度,对党的评价也更为积极正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党员认知水平也实现大幅提升。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党员数量日益增加,中国共产党“今天已成为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3]。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推进心理文化建设。在提高党员对党的理论与行动认知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和思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政治命题,在新高度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目标、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守着人民立场。同时,中国共产党完善宣传教育体制机制,开发网络新媒体,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并完善了相应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在提升党员对党的积极态度方面,继续培育“信”“忠”“勇”情感态度,使党员真正“爱党、敬党”,愿意为党奉献。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鼓励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周年纪念等活动,增进其情感认同。随着党的心理文化建设的完善,党的形象得到提升,也大幅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价值判断。
当前,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心理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方面,这些成果夯实了党员与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实践的科学认知;另一方面,这些成果强化了党员与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认同,与之配套的教育体系与考评体系也较为完备。与此同时,理性认知与情感态度的正向发展,促使党员对党做出更加积极的价值评价。展望未来,党的心理文化建设需牢牢遵循伟大建党精神核心意旨,创新多样手段以巩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理性认识、情感认同、价值评价,引导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是党员行为理念、行为方式、行为作风的总和,直观展示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建设旨在督促党员形成科学的指导理念、作风优良的实践行为。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行为文化建设提供规范,是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指明党的奋斗方向,坚持斗争与奉献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推动党的行为文化创新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行为准则。政党行为文化包含党员的行为理念、行为方式与行为作风。行为理念是党员开展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不能脱离党的指导思想;行为方式是党员具体的行为模式和表现;行为作风是党员在实践中体现的风格和态度。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引导党员确立合理的行为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展现良好的行为作风。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体现为:第一,为党的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念。伟大建党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内容,概括了早期共产党人建党立党的理论指导,凝结了历代党员长期奋斗的科学理念。中国共产党的生动实践揭示了这一行为理念的真理性。第二,为党的行为文化建设指明了合理的行为方式。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规定。[14]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建党实践中勇于斗争的行为模式,为科学行为方式的确立树立典范。为逐步实现各阶段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的行为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在不同时期形成科学的奋斗方式。第三,为党的行为文化建设提供作风保证。作风是党员在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外显的稳定行事风格,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伟大建党精神呈现党的优良作风,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15]伟大建党精神内容中的党性、人民性立场为中国共产党独特作风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准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行为文化建设基本准则,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建党精神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求行为理念构建必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据此,中国共产党确立反帝反封建阶段性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明确斗争对象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确立了正确的斗争道路。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出更为具体化、本土化的行为理念。例如,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国共统一战线、掌握革命领导权等主张;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明确推翻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工农政权的斗争目标,等等。不同时期党的行为理念具有区别,但都要求党员贯彻“按照局势不断斗争”的原则,甚至在革命关键时刻不怕牺牲、“舍弃小我保全大我”。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践行着这一原则。例如,李大钊、陈延年、邓恩铭等革命先烈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不仅强调斗争的意义,反对放弃独立自主、放弃领导权的行为,而且坚持在科学分析形势前提下开展合理斗争,如批评“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因此,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党员也养成了稳定的行为风格。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践方向,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为党员接续奋斗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确的行为理念促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党员践行斗争精神的方式不再是革命暴动,而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兢兢业业。这一时期,在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例如,王进喜投身石油开采事业、邓稼先开拓核物理领域、焦裕禄扎根基层等,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了加强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肃清党内不良风气,进行整党整风,严肃党规党纪,先后建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机构,严明党员行为作风;赋予优良作风新内涵;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完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规范批评界限,阐明批评目的,健全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建党精神指引党的行为文化建设纠正方向,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强调服务人民、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党员行为实践作出具体规范。例如,在经济方面,工作重点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文化方面,将工作重点确定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员行为理念得到规范,行为模式随之改善。党员重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并主要依靠思想、经济、科技等非暴力手段与国外资本主义斗争。例如,在科研领域,优秀党员的贡献提升了我国科技实力,有效应对西方独享科研成果的状况,先进党员卢永开将一生献给农业科学事业,推动本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黄大年为国家利益潜心科研,推动地球物理学取得突破;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良好斗争行为模式的保持需要健康的行为作风做保障。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提振行为作风,并依靠党规法纪纠治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完善行为作风内容,如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确定为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行为文化建设准则,在长期考验中历久弥新。在行为理念层面,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提出新要求。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指明新时代实践任务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作出努力。这一行为理念的落实要求“进行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斗争理念,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6]19,指明了切实有效的斗争艺术,如强调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锻炼斗争本领,提升战略思维,“牵牛鼻子”开展斗争。此外,大力表彰在边境冲突、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勇于牺牲个人、保全大局的行为,如为勇于站出来抵御侵犯我国边境外敌的边防官兵祁发宝、陈红军等党员授予荣誉称号,为脱贫攻坚、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予以表彰等。在作风建设方面,新时代党的行为作风建设具有创新之处。其一,反“四风”,加强监督以规范行为作风。“四风”是优良行为作风的障碍,必须严厉整饬。强化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是改善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其二,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作风建设。为了应对“四大考验”“四大风险”,规范行为作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之以恒的举措。
当前,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基本准则,党的行为文化建设已较为完善。党的行为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行为理念。其二,从具体实际出发、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行为方式。其三,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保持,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作风内容的丰富。展望未来,党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需完善行为理念、规范行为方式、弘扬优良作风,而且要创新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保证高质量行为文化的有效落实。
中国共产党制度文化包含统领性的制度理念和具体化的制度规范,能够约束党员言行,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随实践发展完善制度理念,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基本规范,保障党内秩序。据此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理念和以党章为总纲且逻辑严密、科学高效的党内制度体系为支撑的制度文化。
伟大建党精神内含中国共产党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政党制度文化包括制度理念和制度规范。制度理念起指导作用,是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制度制定的价值导向;制度规范是理性设计和建构的正式规则,是制度文化的主体部分。中国共产党制度文化建设是在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下形成完善的制度理念,并构建全面、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明确党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行为导向、划定行动边界,提高党的纪律要求。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评判党员合格与否的价值标准,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规范的系统表达,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所需恪守的核心价值规范。[17]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制度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引导制度理念形成发展。制度理念集中表现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回答“依照什么准则建立制度体系、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体系”的问题。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对伟大建党实践经验的科学提炼和高度概括,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忠党为民立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为党的制度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第二,为具体制度规范的构建提供重要遵循。伟大建党精神既是规则制定的价值准则,又需具体规则支撑,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规章制度虽然各有差异,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阶段性目标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立场。此外,伟大建党精神的制度塑造功能不仅体现为塑造制度结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升制度执行能力。[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建党精神一经形成,便对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党的理论基础、基本立场和奋斗目标为制度理念,一方面致力于建构党最为基本的制度规范。例如,党的一大颁布《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成为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党的二大颁布了第一部党章,成为指导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根本准则。在党章的指导下,党内选举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监督制度等相继建立。另一方面,为适应革命需要,强化斗争力量,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强调党的集中领导。比如,为了避免党内多次出现的家长制作风损害革命的现象,党的五大通过《组织问题决议案》,首次提出集体领导制,并在后续发展中健全党委制,明确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之间相结合。[18]42为了防止党员自作主张,出现不服从组织的违纪行为,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尤其重视集中。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在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中首次提出,经过党的六大明确具体执行内容,到将“四项纪律”作为其重要内容写入七大修改的党章[19]37-38,这一制度在发展中成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共产党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时期,党的制度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区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高度集中凝聚力量,这一时期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关注党内民主,注重通过发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党的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发扬党内民主,给予党员施展能力的空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16]48,使党的代表大会成为党员干部议事、选举和监督的稳定平台,而且适当扩大党员权利。另一方面,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强调提高党内民主水平的同时,不能放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推进需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法规建设,在政府内成立党组织,并建立请示报告等制度加强对政府的领导。为提高党员对党忠诚意识,约束党员行为,中国共产党既建立干部分部分级管理制度,辅之以轮训制度、巡视制度,还建立了监督制度,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建党精神指引党的制度文化建设重回正轨,并稳步发展。这一时期,党的制度文化建设的任务是恢复各项制度,并依据时代变迁实现制度创新。在重视党的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与时俱进等制度理念指导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党的各项制度更为完善,集中表现为党的制度规范全面发展和以制度推进党的经常性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以党章为根本指导,使党的组织制度、选举任免制度、监督制度等得到全面系统构建。为落实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先后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在民主集中制的统领下,为强调党的纪律,强化党员忠诚于党的意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法规。同时,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党内民主,进一步丰富了党员权利,巩固了党群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依旧关键。为适应时代变革,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在继续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依规执政等制度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其一,作为整体的制度建设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内法规建设,致力于推动“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20],提升制度质量,确保制度行之有效,有效落实制度治党理念。其二,具体制度规范不断创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党章。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制度,将心理倾向提升到规范层面;颁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规定;出台各级各类党组织工作条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提升了党的监督制度效能,完善了纪委监委管理体制、巡视制度。为提升党的人民性,强调基层党组织沟通群众的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全面铺开,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干群谈心交流制度等。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以民主集中为原则、以与时俱进为导向的制度理念,和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20]。当前,我国已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要求党员在制度约束下规范行为、全力奋斗,进一步推动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政党文化的精神支柱,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发挥着规范引领作用。它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和行为,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引导广大党员形成了高度的政党认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政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依据党的中心任务变化不断深化政党文化建设,赋予政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顺利完成使命任务,必须深化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引领作用的研究,持续发挥伟大建党精神政治功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愿提供强大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