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彰显及实践策略

2022-02-27 16:21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大学生

黄 颖

(蚌埠工商学院 团委,安徽 蚌埠 233000)

2016 年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学都要坚持价值引领,共同凝聚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一样,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协同、充分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质、才能等多方面的发展。这里的劳动教育应该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此,劳动教育于教育而言具有本体性价值和本原性意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磨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勤俭节约、不懈奋斗的劳动精神。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认知思维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能否依托劳动教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面临的一大时代课题。新时代,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入剖析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在直面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实践策略,对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彰显

广大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主力军。新时代,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所在,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20 年11 月24 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3]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各项工作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优势,更好地凝聚起德智体美劳的强大育人合力,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以勤奋劳动回报祖国和人民,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进而树立高尚的劳动价值观。

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中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们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劳动实践中全面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正确认识自己,使其人格更加健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影响,勇敢同错误思想作斗争[4]41。同时,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体悟人生价值的真谛,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

(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所在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目标。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劳动情怀,一方面使他们在奋斗中成就人生、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充分调动他们的奋斗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深入领悟理论真谛,拓展时代新人培育的途径。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3]具体而言,大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深切领会人、自然以及社会存在的种种联系,才能更加科学地遵循人、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此外,大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还会将自身的个人价值统一到社会价值中,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也只有亲自投身火热的劳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深刻领悟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本质差异,才能透彻领悟将“小我”命运和“大我”命运密切结合的重要性。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作为全社会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源泉。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其中的敬业精神更离不开高校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的价值在于它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敬业是人类对待生产劳动的基本价值态度。大学生能否真正做到敬业,直接关乎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新时代,“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劳模精神的深层次凝练[5]60。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3]。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无论在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中都要树立劳动崇高、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育他们忠于职守的敬业价值观,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将敬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勤奋敬业精神。

(四)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人在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体力与智力都得到了发展,这就为人的劳动能力及其他各项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人的思想观念、交往方式也都在劳动过程中得以逐步形成并提升。2022 年6 月8日,习近平在宜宾学院考察调研时对同学们说:“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6]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功能,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浪潮中,提升劳动能力,升华劳动情感,并促进大学生开拓心智、锻炼体魄、启发心灵,实现增智、强体、育美、树德的综合性劳动育人价值。广大青年学生将在辛勤劳动中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有责任的劳动者,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倘若忽视劳动教育,将难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总体来看,高校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劳动体验,劳动教育碎片化、劳动教育现实化倾向,劳动教育评价有待完善等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劳动体验

当前,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面临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劳动体验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类似打扫公寓、清洁校园公共卫生等日常劳动大多依靠专业清洁工完成,减少了大学生参与日常劳动体验的机会。即使不少大学生在岗前实习、社会实践中参与生产劳动,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劳动体验仍远远不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受到市场经济逐利性缺陷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认为既然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报酬,甚至一些大学生滋生了好逸恶劳、梦想暴富、贪图享乐等错误思想[7]74;二是部分中小学过于关注升学率,忽视劳动教育课程,其课时常常被其他主科占用,劳动教育缺位造成一些学生升入大学以后仍然缺失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不想从事体力劳动。

(二)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碎片化

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存在碎片化倾向,集中表现在对劳动教育缺乏整体统筹设计,尚未将其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仅零星地穿插在某些教育环节中,一些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例如,部分高校习惯于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等活动代替专业性劳动教育课程;一些高校组织的日常劳动、服务劳动和专业劳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具体安排,加之本来缺乏统筹,容易使劳动教育被割裂成彼此缺乏关联的碎片化活动,难以整体有效凝聚协同合力[8]185。

(三)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问题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教什么”,部分高校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既缺乏教学大纲与课程计划,也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传统的劳动教育目的和手段混淆,紧盯活动开展是否顺利、安全保障是否到位,忽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勤劳勤奋的品质,不重视发挥劳动的育人优势。更有甚者,极个别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完全脱离实践,以教师在课上的劳动理论灌输为主,课下并未付诸实践,导致劳动教育手段存在形式化问题,直接降低了劳动教育实效。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还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有待完善,集中表现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时鲜少评价其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等劳动品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以终结性静态评价结果为主,或者以实习实践效果评价来替代[9]88。对于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评价,一些高校以评价学生劳动实践心得的非劳动形式呈现。其二,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缺乏明确的评价主体,尚未形成评价大学生劳动品质的标准和方法,影响劳动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应积极探索增设劳动体验课程、建立健全劳动课程体系、聚焦大学生实际生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等实践策略,破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广泛增设劳动体验课程,加深大学生劳动体验

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组织学生从事劳动锻炼,广泛增设劳动体验课程,加深大学生的劳动体验。

第一,高校设置劳动体验课程要在发挥传统体力劳动育人功能的前提下,紧跟当今产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准确把握当下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的新变化,不断更新劳动体验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让广大学生在体力劳动中增强劳动技能,在脑力劳动中提升劳动素养,在享受劳动乐趣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锻造高尚品格、磨炼顽强意志,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劳动体验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性。例如,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在劳动体验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劳动教育资源,积极建立劳动技能实验室和3D 劳动场景模拟教室等[10]117。

第二,高校开发劳动体验课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创建劳动体验教育的体验平台,聘请企业技能骨干、劳动模范担任指导教师,为劳动体验课程的顺利开展构建校企合作型的长效运行机制。同时,高校要积极倡导企业指导教师运用真实的项目、案例为主题展开教学,让大学生切实接触未来工作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辛勤劳动中磨炼坚强意志,在亲身劳动体验中逐渐养成自律自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此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尤其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体验教育中,聚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突破相关技术难题的信心与决心,使他们在实际劳动中加强练真本领、求真学问的意识。

此外,高校也要动员多方力量大力拓展社会化的劳动教育场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化设备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机会亲身感受智能技术支撑下的劳动模式新变化,深入体会智能社会的新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二)建立健全劳动课程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系统性

高校在增设劳动体验课程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全课程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第一,针对劳动教育,高校要根据所在地域产业发展特点和自身办学特色设置“必修+选修”课程,建立健全“劳动+”课程体系,将劳动元素融入其他各类课程中,系统深化劳动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修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的学分和学时。同时,高校可开设“劳动伦理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者创新创业”等“劳动+”系列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和对劳动价值的认同。高校还可根据所在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需求设计编订劳动教育教材,在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编订课程内容。高校既要结合劳动理论课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设置劳动实践课程,切实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要科学设计并整体规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利用等环节。

第二,为了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系统性,高校要推动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其他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形成劳动育人新格局。一方面,高校要在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合理融入劳动法、劳动纪律和劳动技能知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依托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潜能,以点带面,促进全校劳动教育系统化建设。同时,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融合的切入点。例如,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有关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都能融入劳动教育;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创作类课程中,则内蕴创造性劳动的特质,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切入专业课程教育的点;在机械、计算机、建筑、应用化学、电气等应用型理工类课程教学中,相关工艺和技术研究的劳动指向十分鲜明,可以充分融入劳动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专业发展和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他们关于“专业何为”与“为何学习”等方面的思想认识,进而使大学生在不断的专业实践中逐步确立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最终使他们将对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具体化于个人专业成长的实践中。

(三)聚焦大学生实际生活,推动劳动教育的生活化

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落实劳动锻炼,聚焦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推动劳动教育的生活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校要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来构建劳动教育场景,使他们在真真切切的劳动场域里升华劳动感情、深化劳动认知、磨砺劳动意志,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和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等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劳动教育新平台,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11]158。也可以与所在地方的中小学、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将其开辟为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力争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服务和创造的过程中感受自我力量,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紧密的联系。尤其要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建设乡村、服务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搭建长期从事劳动实践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更加深入地认知国家,建立起“我”和国家、“我”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网络,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高校要利用好学生家庭这一劳动教育的绝佳场所,要深刻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劳动技能养成的重要作用以及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与广大学生家长建立有关劳动教育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就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能力提升与学生家长开展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转变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鼓励他们积极配合高校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自觉参与所在家庭的劳动锻炼。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采取“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提升家长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自觉[12]6。

第二,高校要大力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力争使大学生自觉弘扬劳动光荣、勤劳伟大的主旋律。高校要将劳动思想渗入校园文化营造中,深挖校园文化中的劳动育人元素,营造人人爱劳动的文化。高校既可以从学生奖惩措施、校规校纪等方面着手,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借助设立劳动模范工作室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例如,高校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可以开展专题性的劳动教育宣传,深挖节日背后的深刻意义,启发大学生对劳动的深刻认识,激发他们对劳动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使他们自觉参与劳动实践。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心得分享与座谈交流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怎样在劳动中真正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教育评价对于检验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推动劳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高校要深刻意识到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为此,高校要借助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并对劳动教育内容及方法进行针对性调整,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同时,高校评价劳动教育要重视其有效性与长期性,评价内容要重视层次性与全面性,考核标准要重视科学性与严密性。具体而言,高校评价劳动教育既要重视全过程和全方位地描述性总结,也要注重变化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使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力争通过动态化的综合性评价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13]10。

第二,高校在劳动教育评价中要构建发展型评价模式,即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系统化、评价方法要综合化,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一方面,将同辈评价、自我评价、企业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展现学生的劳动面貌;另一方面,将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并借助大数据技术重点考查大学生的综合性劳动表现与认知体验,推进劳动教育评价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客观、全面地记录学生劳动过程数据,及时跟踪并诊断学生的劳动锻炼情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14]13。例如,高校可以借助机器视觉、5G 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挖掘与分析大学生的劳动行为数据,以参与劳动的频度、次数和质量等指标为参数,形成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基础数据,并在逐渐扩大指标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智能化统计识别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对于多元化评价,高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挖掘参与劳动教育评价的企业、教师、家长、同学等相关主体,分析和整合他们对大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知识等方面的评价数据,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信息系统。总而言之,高校劳动评价只有拓宽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范围,才能有效地提高这项评价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结 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每一个人都要为之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坚守立德树人导向,聚焦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力,要统筹好多层次目标,最大限度地凝聚多方面力量,充分挖掘多主体资源,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而不断开创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