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晓 婷
(中共海安市委党校, 江苏 南通 226600)
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怎样做到让原住民扎根农村,让在外乡贤回归农村,让外来人口吸附农村,解决“空心村”“老龄化”等实际问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望。而乡愁作为沟通维护“人”和“乡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就必须重拾乡愁、留住乡愁、记住乡愁,让人们一方面能够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得去城市,又能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回得去故乡,以乡愁情愫来推动乡村振兴的持续向前和深入。
《现代汉语词典》中乡愁的注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1]。最原始和朴素的乡愁是一种对于家乡故土的“情感反馈”,乡是地理空间,愁是情感表达,其本质是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里产生的有关情感认同的记忆和感知,是从个人角度表达的一种情愫或情绪。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乡愁概念,乡愁不再停留在情感、认知层面,而是提升到了实践层面,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都是其得以保障和体现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乡愁同时具备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制度属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在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下延伸和拓展。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2],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体系,给“乡愁”安家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留住乡愁记忆,重要的是彰显乡村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本土的历史、习俗、人文、地理等文化特色,保护好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让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成为留住乡愁的根和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就是让人民尽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实践。青山如黛、碧水澄清,乡村的绿水青山、一草一木与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乡愁的记忆元素,成为农业发展和乡土文化相辅相成的重要呈现方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动力。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守护好乡土文化,打造既有历史感又不缺现代感的新型乡村,真正做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科学、高效循环,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国家强”的辩证有机统一。
乡村振兴中运用乡愁有三个方面的错误认识要避免。第一,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不能理解为留住乡村原有的破旧和落后。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和主旋律,留住乡愁是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保持传统与发展提升必须有机融合,而不是矛盾对立。第二,不能就乡村谈振兴,把城乡建设割裂开来。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互相促进的,要在规划设计、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协调联动、融合发展。城镇有城镇的品质,乡村有乡村的风味。第三,避免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对立。绿水青山是乡愁记忆的重要元素,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要坚持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做到既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发展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3]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要让人们有乡味可思、有乡愁可品,既要注重体现乡土风情,保持特色风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注入现代元素。然而,乡村振兴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时间安排,还是产业选择、发展模式等,做到因地制宜的少,简单复制、照搬照抄、千村一面的多,操作层面存在片面性。
乡愁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是要留住、吸引人流量,从而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强大的发展后劲。从失败的案例看,一些地方不考虑客观实际,认为只要是乡村就能发展旅游业,对投资开发项目不作调研、论证和规划,忽视地理位置、交通出行、产业结构同质化等重要因素,最终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现实中也有不少古村落、民俗村通过贩卖乡愁打造硬件,表面看有农业文化、农耕器具,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但业态单一,主要以餐饮为主,没有开发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深度旅游项目,没有聚焦到生活方式的回归,导致持续吸引力不够,乡村发展缺乏生命力。
乡愁有着显著的理想性,乡村建设必须解决群体“理想”与乡村“现实”之间存在的反差,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所在。一个好的设计要能为文化提供空间载体,为资本带来价值溢出,为政府带来样板示范,为城市精英治愈乡愁,为乡村原住民带来生活品质提升,为所有用户体验者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4]。城市人心中的乡村是一种怀旧式乡愁,而乡村人的梦想是能够享受城市的资源,提升生活品质,城市人返乡的目的是怀旧疗伤,乡村人进城是圆梦。所以,乡村建设一定要摆脱“空心化”:建筑的空心、人口的空心、资源的空心,一定要把社会优质的公共资源配套投入到乡村中来。
关注乡愁的一个重要焦点就是要让大众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上产生情感认同。乡村建设要保护、传承好人们记忆里的老场所,避免文化断层与记忆消失,要运用乡愁元素进行时空上的重构和复兴,塑造出可安放乡愁的、有归属感的情感空间,让这些场所在历经时间的洗礼后还能在未来唤起美好回忆。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以激发传统历史文化活力为着力点,通过深入挖掘“冯梦龙”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契合当地生活方式的苏式建筑群,对民居集中进行翻建改造,同时构建冯梦龙纪念馆、书院、油坊、梦龙书场等老场景,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的叠加效应让村落同时具备了形态、韵味、内涵、质感等多项要素。
没有产业就没有发展,产业的振兴和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我理想中对乡村的理解就是原住民的回归。原住民如果流失了,城市里再多做‘田园梦’的人来到乡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能进行自我循环的乡村体系,只有原住民愿意回归才是乡村振兴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5]所有靠视觉效应走红的“网红村”短期内会引发“回迁潮”和“外来户”入驻,但是后期只有通过多渠道拉长产业链,将“卖商品”与“卖风景”相融合,把“人气”转变成“财气”,使“颜值”转化为“产值”,才能实现从“筑巢引凤”到“花开蝶来”的华丽转变。事实证明,以产业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村更充分地得到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裕美好的新生活,才是乡村应有的样子。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城乡的“数字鸿沟”依然很大。乡村建设必须重视科技数字化赋能,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最基础的是农业数字化,通过现代科技服务替代传统农业的劳作方式,实现市场供销(电商)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对接。其次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乡村的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提供更加智慧更加便捷的服务,打造现代化品质的居住环境和消费空间。三是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手段,建设乡村智慧“大脑”“云端”“平台”“终端”,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平台。如浙江省德清县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此外,对于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进行,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东梓关村位于杭州市富阳区西南部场口镇,村域面积2.77平方公里,整个村落沿富春江水岸线呈带状分布,自然风光十分秀美,人文历史氛围浓厚,是一个典型的江南自然古村落。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陆运代替水运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梓关村也难逃和许多古村落一样“空心化”的命运,逐渐没落,几乎呈现出“荒废”的景象。2014年,东梓关村成为杭州市第一批“杭派民居”建设试点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古建筑保护村和第四批全国古村落名录,东梓关村农居回迁项目也应运而生。在最初的建设规划里,政府统一对东梓关村沿江25亩范围内的危旧住房进行征收,计划将被征收的村民搬移到镇上居住,但是几经考量最终还是选择在原址重建,一方面村民们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本来就已经人口稀疏的乡村不会因此没落,达到了保护发展古村落和村民生活现代化的双赢目标。
“设计”指在开始某项工作前,基于某些要求和目的,事先拟定图样、方法等。在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农居回迁过程中,从“顶层设计”到“建筑设计”都充满着乡愁情愫。东梓关村作为传统村落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打造具有可推广性的当代新农村示范区角度考虑,区镇政府决定采用政府代建的方式对东梓关村原住民进行回迁安置,并提出了“杭派民居”的命题。设计团队以四类标准化户型组合实现多样聚落形态,并将传统街巷融入其中,整个住宅在视觉上实现屋顶连续性,既保有功能使用上的单元独立性,又完美呈现了“新杭派民居”,富有江南民居意韵。
发扬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东梓关村农居项目建设中,为了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私有住宅之外,增加了多元公共空间并建构了村民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此外,在东梓关村回迁农居建成之后,当地政府以此为平台和载体,结合本地文化、产业、习俗,举办了百花大会、江鲜大会、首届年俗节等多场大型活动。在江鲜大会期间,东梓关村日平均接待外地游客5万余人次,总收入超千万元。“十一”黄金周期间单日游客量更是突破10万人次,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可以真正实现“吃在东梓关,玩在东梓关,住在东梓关”[5]。也正是有了文化的支撑,东梓关才能由“网红村”变成“明星村”。
东梓关村内所有的功能空间包括院落都体现了居民的生活轨迹,让住宅回归生活本源。借着高关注度,东梓关瞬时引来外出原住民的大量回归和“外来人口”流入,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产生了民宿、茶室、古琴工作室等多种商业业态,形成了一个城乡有机融合的社区和兼容人间烟火的“人造景点”,以真实的中国城乡生活图景生动诠释了当下乡村振兴的理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之一。从政府到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立足于乡村自身的特色特点和资源优势,将乡愁元素融合贯穿于乡村振兴的设计、文化、生态、产业等各个要素和环节,从“乡愁文化”到“乡愁经济”,同步拉高乡村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在提升乡村品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与传统、自然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