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凡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杨 凡
[集美大学]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由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困局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最明确的目标。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消解了思想、传统思政教育方法能量衰减、“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等挑战。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必须着力解决以上的三大挑战,坚持立足立德树人引领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利用新媒介増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重视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以此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一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三部委于2022年1月26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2022年2月9日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两份文件主题鲜明地要求高校培养一流人才、领军人才,并将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这两份文件接连印发意味着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落幕后,新一轮“双一流”再启程,迈入了纵深发展的阶段。新一轮“双一流”的建设重点是高校要将发展自身主动转变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主导,深化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以此提高“十四五”期间服务国家急需领域的能力。在“双一流”的背景下,思政工作肩负着新使命,尽管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紧迫的、必要的,因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关乎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关乎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着助力解决大数据时代信息困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重任在肩、使命如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尤其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一流的育人质量关系着学科和高校的生命力,关系着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发展。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57.8%,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为2.4亿人,中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在我国高校规模扩大的背后,也要看到数量不等于质量,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国家的贡献度不高,治理体系、办学质量都还有待提高。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起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它的基本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需要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尤其是要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摆在首位,让质量赶上数量,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成果作为检验一切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改革,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大作为,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迭代升级,解决因改革而有可能产生的思想冲击,助推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位细化的基础,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着重讲述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后又再一次重申了立德树人,明确表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的战略安排,也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重点也将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上,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加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发挥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思想、政治认同;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工作一体化建设,使思政工作真正地抓落实、出实效,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使受教育者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可以接收到多元的表达和更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方便、成本低,赚流量、蹭热点、博眼球的“网络水军”层出不穷。近年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不断开展侦察打击“网络水军”的相关违法活动,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0余起。[1]2022年6月27日,在全国范围铺开了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工作。以上一系列工作表明了国家整治网络文明的态度和决心。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依靠法律上的“围追堵截”,还要依靠教育上的“疏通”来治本。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很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社会的发展和舆论热点都积极关注,但是在心理发展层面尚不成熟,公民意识比较薄弱,这就需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充斥各类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网络集散地中亮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其在价值、目标和行为上发挥导向作用,使大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处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消解了思想,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扭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受传统思政教育方法衰减所弱化;一流背景下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在“万物皆数”的大数据时代和思想舆论信息“满天飞”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拥有瞬时接收和发布的权利。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国外敌对势力和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也能够钻空子将各种数据渗透到网络空间,这些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经过无限放大,导致唱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愈演愈烈,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会潜移默化扭曲中国网民的思想,特别是对青年网民,容易造成意志和理想信念的消沉、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迷惘、行为举止的偏差。另一方面,以网络主播行业为代表的小屏时代热度不减,许多大学生看中“网红经济”,容易被一些低俗的内容诱惑,还有的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主播引导,甚至帮忙组织煽动互撕拉踩、造谣引战,不惜代价铤而走险实施网络暴力。重装换名再直播、再评论的行为随处可见,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将国家政策等知识原文不动地照搬,或浅尝辄止,忽视知识启发和理论转化,在教育活动中通常是一对多、上对下的服从关系,在授课时往往重视自己的主观意愿,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进一步造成“到课率”和“抬头率”低,思政课教育质量和效率低下。当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尖锐敏感问题,不能做到直面问题、抽丝剥茧、以理服人,这会导致教师的威信降低,更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全面影响人们的生活,大学生能够更迅速地接受新鲜事物,对其反映更快,个性也更强,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老师,当接收信息的效率远远高于课堂,接收信息的速度和体量甚至大于教师,思政教育者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绝对的话语权威被削弱,他们对教师的观点不再深信不疑。[2]同时,传统的思政教育还存在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信息收集比较片面等问题。
在当前教育发展时势下,“双一流”建设进展和成效还较慢,还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既要立足于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要迎接国际社会的挑战,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特色发展。教育部于2022年2月8日印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要求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调“加强和改进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3]此份文件对推动思政课课程建设、健全网络思想体系运行机制、加强小中高一体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检查等多个角度作出部署。另外,从2022年2月9日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也能发现,新一轮“双一流”要求淡化身份色彩、摘下标签,从固有的办学思维中解脱出来,这也意味着高校要理性纠偏、回归学术本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关键看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2022年是新时代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共产党将召开二十大,要把生动立体的社会大课堂搬进思政小课堂,开拓思政课的深度、打造思政课的力度、提高思政课的温度。
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从立足立德树人引领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用新媒介増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重视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成效着手。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的开设及其教育和引导为党和国家接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仍然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关键在于铸魂。一方面,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指导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理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客观看待中国和外部世界,学会积极正面思考,学会“三个正确认识”,同时,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够转为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劳动教育等深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大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立足立德树人加强师德修养,讲师德、正师风,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怀进鹏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用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5]。思政教师要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六要”目标,并且通过培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稳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对待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做到分析透彻、回答正确,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育工作活起来,让思政工作“活”起来就应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首先,要加强思想引领,在掌握学生思想状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热点、重大主题或社会新闻等青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特殊时间节点及时发声,用鲜活案例、生动故事和宝贵素材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理性分析事件,增强大学生的人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分辨能力,增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其次,要加强手段和载体的融合,打造一批思政类的公众号或网络思政宣传品牌,以多元化的形式将统编教材、教育基地等专业性高、权威性强的传统思政载体往互联网上倾斜,通过创作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来加强引导管理,提升主流思想传播力、影响力,增强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延展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让思政工作“活”起来、“火”出圈,不断繁荣网络文化,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手段上的不足。最后要积极运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术语和表情包。大学生网民群体在社交中会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和表情包,作为一种社交话语,青少年试图通过表情包建构一个“情感共同体”,从而塑造出各种似乎有意义的身份认同。[6]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网络用语中,“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等十个网络用语是被网民们接受并使用程度频率最高的词语,“觉醒年代”来自于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史,生动再现了曲折的中国近代史,回顾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工作者可以结合将此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提升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完善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也是2022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评价是引导思政教育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一方面,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学生是主体,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的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储备、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政治觉悟和立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度等,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学生画像”大数据评价等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程度、需求和期待,结合思政教育的知识、情感等目标,反思教育活动是否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方式开展。同时要避免只重视单次的活动效果或近期的教育效果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对活动的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活动既是质量客体,又是质量载体。[7]在评价中既要考虑计划、动员、实施情况,观察受教育者的实际参与情况,还要考虑教育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情况。以国家和政府的需求为导向,以思政教育质量为条件,将国家重点领域的长远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并把结合点作为成效评价的关键,以此了解教育元素的渗透性、长效性,推动思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孟哲.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EB/OL].(2022-06-29)[2022-07-09].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0629/c223228-32460870.html.
[2]黄凡榕.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就业与保障,2021(24):37-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2-07-09].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4]王爱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5]教育部办公厅.怀进鹏同志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节选)[EB/OL].(2022-04-29)[2022-07-09].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1/s7048/202205/t20220525_630371.html.
[6]林爱珺,张博.作为话语的表情包:网络表情包的符号消费与社会学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8):35-40.
[7]王威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胡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