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的建构*

2022-02-27 02:46夏荣涛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风原生态动力

李 彦,赖 锋 ,夏荣涛

(赣南师范大学 a.审计处;b.党委宣传部;c.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国务院更是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

一、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建构的现实性分析

乡村振兴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强大的,持久的,不竭的动力推动。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文化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源头上的保证。

(一)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振兴农村产业的客观要求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动力体制机制仍然存在问题,在过去的农村产业建设中,向来重“产业”而轻“文化”,导致农村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这也容易造成我国乡村振兴之路失去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对于振兴农村产业的积极作用集中体现于培育新时代农民的“造血”方面。农民是振兴农村产业的主体,社会在发展,而农民的思想观念却跟不上步伐,封建、落后的思想存在于广大农民中。政府单纯地巨额投入农村产业,并不能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现代化,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输血”行为,而更重要的是提高“造血”功能,要实现“造血”,就必须从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上去影响农民,使农民把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现实需要。唯有通过构建农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提升新时代农民素养,才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力量,真正打造“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现代农村。

(二)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建设生态农村的现实需要

推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农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需要。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幽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与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乡村振兴之路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粗放式、破坏式的发展道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乡村社会中。在为谋求经济利益而不顾一切的发展模式下,我国乡村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各式各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正逐渐蚕食着乡村社会的自然生态。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发展,必然要求构建农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大力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转变农村农民发展理念,改变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构建乡村文化建设动力机制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理念支持与精神动力,才能真正打造“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三)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3]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机制动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是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诸多不正之风仍然在乡村盛行,例如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风水文化、赌博文化、封建寺庙文化;奢侈、攀比的风气造成了乡村社会中泛滥的“天价彩礼”、红白二事等各种宴会大操大办的现象,这显然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相悖,严重阻碍了乡村现代化进程。因此,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新时代文明乡风,便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要振兴,则经济要发达,村民的收入要增加,社会亦要稳定,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看得见的外显性因素,而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作为内隐性因素的文化。”[4]在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进程中,通过构建农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大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改变农民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强化农民对于传统乡村风俗中糟粕成分的认知,从而推动村民们移风易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二是对于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宣传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促进新时期科学文明的乡村乡风习俗的培育,从而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更好地落实建设“乡风文明”农村的战略目标。

(四) 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推进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

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能够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农民价值共识,提升农民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乡村治理方针政策的认同、支持与拥护,从而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令其积极投身于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中。其次,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规范农民行为,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减少农民在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中的行为失当问题。最后,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防范化解矛盾冲突,“公共性社会氛围的营造引导着农民将思想观念、利益诉求、行为方式自觉地锚定乡村集体要求”,[5]有利于缓和农村社会的各类矛盾冲突,在文化认同中规范个人行为,引导广大农民最终形成治理合力。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举措,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治理有效”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二、国内外建构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的经验借鉴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国内外均对振兴乡村文化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韩国“新村运动”与我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赣州市寻乌县的实践为例,分析两者对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可借鉴的经验。

(一)“新村运动”对于建构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的经验借鉴

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探索出了一条积极有效的“新村运动”文化动力机制。韩国人民就是在这种农业极其落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勤劳、自强不息,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新村运动”通过开展农业培训、兴办农村教育事业、开发农民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农村的主体作用,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1.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韩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重视农民的“精神启蒙”。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尽管财力紧缺,但政府仍发展教育事业,长期坚持“科技立国”的治国方针,不断加大教育财政的扶持力度,为跟进全国性的新村运动而格外重视农民教育,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精神培育,韩国政府也是异常重视。“‘新村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财政物质支持上, 而是重在通过文化建设来激发农民自身的潜能, 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主性、创造性进行新村建设。”[6]正是因为创立了“勤勉﹑自强﹑自助﹑协同”精神为基础的新村运动,给贫困中的韩国人民心灵中注入了新的希望。此外,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农业技术的教育与培训,大力开展农民培训也逐渐成为“新村运动”的重点任务。为此,韩国政府不断在各地建立村民会馆,为开展农业培训、分享交流农民种植经验提供良好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积极有效地提升了农民农业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了农民自身的素质,为韩国“新村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重视民间组织自治作用,着力打造民主自治平台

在“新村运动”后期,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间组织,通过积极引导村民自治、培育乡村民主氛围,大大增强了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推动了韩国农村社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逐渐将“新村运动”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民间主导、农民主导,大力推动各地建立民间自治组织,呼吁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根据农民自己的意愿去创建理想的社会。新村建设中的培训工作、宣传工作交由民间组织完成,政府在新村建设中的管理职能也逐步让渡于民间组织、农民自身,各地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等引导性、服务性的工作。在此阶段,韩国政府着重倡导农民的国民性教育、民主法治教育,通过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国民共同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民间组织的自治行为、提升了农民自治能力。总之,韩国通过新村运动而构建起的这一系列乡村文化动力机制不仅成功地推动了韩国农村的振兴,对于实现韩国经济的腾飞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更是为世界各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于建构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的经验借鉴

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指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心。近年来,寻乌县更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改进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积极推进原生态文化保护活动,在乡村振兴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为我国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1.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寻乌县重点突出党的理论知识宣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常态讲”“生动学”“天天播”的基层文化建设新路,高效地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农民心中。“常态讲”即为成立党员先锋、“百姓民嘴”等10支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做到党的理论知识常态化教育;“生动学”是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宣讲方式上采用山歌、快板等接地气的节目形式、在宣传内容上编制系列印有丰富文化内容的图书、拼图等产品,从而做到学习内容的生动、鲜活;“天天播”则为借助村村通等广播媒体开展普通话、客家话双语播报,并开通“寻乌宣传”等微信公众号供人民群众学习。

2.重视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在发展公共文化、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方面,寻乌县积极实施“文化工程”,积极开展送文化典籍、送文艺作品、送文化产品等常态化活动,为农村“送文化”;积极培训乡土特色文艺工作者、组建民间文艺团队、鼓励创作乡土文艺节目,为农村”种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活动,利用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推进基层文化活动服务村民,为乡村“育文化”。此外,寻乌县大力开展以“治赌、治懒、治奢、治不孝、治愚”为主题的五项治理活动,深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通过倡议书、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发布道德红黑榜,形成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陋俗的浓厚氛围”,[7]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持续推进原生态文化保护

在发展地域原生态文化方面,寻乌县不断结合地域特色,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等原生态文化保护工作。一方面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例如,通过整合各类红色资源,建立寻乌调查纪念馆、圳下战斗旧址等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大力开展红色教学,通过上党课、诵红色家书、唱红歌等方式促进传承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则着力弘扬客家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根据客家人文化传统,结合客家祠堂文化、乡贤文化开展“诵家训”“传家风”等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寻乌县关于区域原生态文化保护及其发展的系列举措,成功保留下赣南文化的独特因子,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提供丰富养分。

三﹑建构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的路径探析

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必须重视文化力这一战略资源,在党中央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的战略要求下,借鉴赣州寻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乡村具体实际,建立农民主体作用增长机制、乡村基层民主文化建设机制、开展区域原生态文化建设机制及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机制,积极促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8]

(一)建立农民主体作用增长机制

乡村振兴事业必须让农民清楚意识到为谁振兴、如何振兴,将农民观念上的“政府振兴”转变为“农民振兴”,让农民真正意识到振兴农村关键在于发挥农民自身主体作用。建立农民主体作用增长机制,是推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关键。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建立农民主体作用增长机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少一些行政命令与行政干预。在振兴乡村文化事业中,一是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建立新时代农民教育机制。农民是振兴农村的根本,振兴乡村文化事业要着力推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乡村人才培训、大力支持乡村文化创新、支持乡村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乡村文化推广和服务体系。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键不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而是依靠农民自身,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对新时代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劳动与经营技能,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

(二)建立农村基层民主文化机制

农村基层民主文化机制是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民主观念和社会规则输入农民的大脑,渗入农民灵魂的“民心工程”,是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改造后形成的精神作用机制。这种精神作用机制是将文化变成人的品德修养,使之与外界的民主要求一拍即合,从内心激发产生意愿、由意愿支配人的行为,对此过去时常称其为“以德化民”或精神激励、心理激发。

建立农村基层民主文化机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转变农民观念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法治文化,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法治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先进道德观念等取代农民思想中固有的封建宗法观念,使民主法治观念深入民心,并逐渐使之转化成农民的自觉意识与实践行为。现阶段不适应乡村民主文化建设的旧观念、旧文化、旧习俗仍然存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一种民主文化的氛围,这既是发挥农民在振兴乡村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客观要求。

(三)开展区域原生态文化建设机制

党中央历来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明确指出要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9]这指明了发展乡村原生态文化的方向。赣州市寻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振兴我国乡村文化事业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原生态文化。

构建原生态文化建设机制,一是加强原生态文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原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二是推进原生态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建设,建构立体联动的文化体系,将乡村原生态文化建设纳入乡村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原生态文化建设;三是推进原生态文化融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县、乡(镇)、村原生态文化设施活动场所,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四是将原生态文化融入党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宣传党的理论知识时,采取结合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构建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机制

我国经历了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而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封建的、落后的、迷信的文化仍然存在,近年来兴盛的奢靡之风依旧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证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构建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机制,首先要大力开展变革陋习,推进“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农村文明示范户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标兵”等多样的乡风文明示范机制建设,通过宣传部分榜样农村、文明风俗、先进标兵等积极推动广大农村地区变革乡风陋习,积极组织动员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广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其次,应当建立党员榜样示范机制,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模范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经验足、阅历深、目光远等优势,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领导团结农民,宣传国家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的政策法规,纠正农村中的不正之风,带头建设新时代文明乡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此类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机制有利于建设文明乡风、建设文明农村,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推行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乡村振兴并不仅仅是指农村物质生产层面的发展,而且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各种领域的全面振兴。在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战略布局中,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不仅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生态的需要,也是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同时,农民是振兴乡村的主体与旨归,一方面,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各领域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能够繁荣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塑造农民的精神家园。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机制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乡村振兴事业中最有价值也最具操作性的领域。

猜你喜欢
乡风原生态动力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乡风
作文呼唤“原生态”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原生态静宁苹果
动力船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