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晓 王青平 来莉华
肢体麻木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后遗症,其表现为患侧手指末端到前臂和足趾端到小腿的麻木,伴有针刺、蚁走、痒感、无力感,还有疼痛等感觉障碍[1-2],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20%,造成患者情绪焦虑、影响睡眠,从而影响生活质量[3]。现有文献中,以研究运动障碍为多,感觉障碍的研究较少,目前西医治疗存在局限,且效果不佳[4]。本研究运用络病理论在络穴进行药饼贴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肢体麻木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253 例,选取其中以偏身麻木为主症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患者60 例,年龄75~95(82.27±2.45)岁,均经头颅磁共振及CT 确诊为脑卒中缺血型,并均于脑卒中后出现肢体麻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 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5],诊断为中风,中经络,并以偏身麻木为主症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患者;(2)病程3~12 个月;(3)年龄75~95 岁;(4)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查体。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者;(2)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等疾病;(3)精神异常,痴呆或失语,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4)无论任何原因患者要求自行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的治疗,调节脑循环、营养支持、中枢神经保护等,伴并发症者给予相应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药饼穴位贴敷,处方为:黄芪30g,川芎5g,当归6g,桑枝、白芥子、桂枝、天竺黄、全蝎、白附子、鸡血藤、僵蚕、甘草、天麻各3g[6]。药物均由我院中药房采购(批号为171204),并由制剂室统一打粉,每10g 粉末加入5mL 黄酒和2mL 甘油调制成凝胶药饼。选取穴位光明、丰隆、外关、支正四个络穴,光明穴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丰隆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络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支正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将凝胶贴敷置于这四个络穴上,连接超声药物导入仪,将治疗仪的发射探头置于凝胶药饼上,启动超声波,利用超导使药物更好地渗透进入,超声治疗每天1 次,每次20min,凝胶药饼贴置于络穴上充分吸收,4h 后取下,连续1 个月为1 个疗程,共进行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Fugl-Meyer)评分[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8]和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评分[9]。感觉障碍评分表包括轻触觉和本体感觉,每项最高2 分,最低0 分,包括上下肢共11 项,最高22 分,分值越低表示麻木的感觉越严重。ADL 评分满分100 分,总分≤40 分为重度依赖,全部需要他人照护;总分41~60 分为中度依赖,大部分需要他人照护;总分61~99分为轻度依赖,少部分需要他人照护;总分100 分为无需依赖。SWLS 是评估主观幸福感的工具,自我评价心境状态,分为1~5 级,最低5 分,最高25 分[10]。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显效:患者的麻木感基本消失及伴随症状好转,或者仅有轻微的感觉异常,但是并没有不快感及不适感,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患者麻木感较前有减轻现象或者是范围较前缩小,且伴随症状有所缓解或改善;无效:患者所有症状麻木及伴随症状均没有明显改善,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2]。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男22 例,女8 例,平均(83.38±3.86)岁,病程4~11(6.62±1.63)个月;对照组男21 例,女9 例,年龄(81.26±3.43)岁,病程3~12(6.78±2.0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患者Fugl-Meyer、ADL、SWL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SWLS、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患者Fugl-Meyer、ADL、SWL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患者Fugl-Meyer、ADL、SWLS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超声药物导入联合药饼穴位贴敷;Fugl-Meyer 为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ADL 为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WLS 生活满意感量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3%(12/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其本多为气衰血少,精亏津竭,肌肤失养,其标多为痰浊瘀血,流窜经络,阻滞气血,均与气血关系密切。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描述麻木的病机:“盖麻与痛痒无关,是因为气虚导致风痰侵袭,木则肌肉就会顽痹,痰和湿入血,阳气被阻,无法偏运,导致病情严重[6]。”由此,该病主要是因为湿痰阻络,气虚血瘀,治疗上宜疏筋通络、息风化痰、益气活血。
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有言:“十二经生十二络,又分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又分出三万四千孙络,而孙络之间又各有缠绊14]。”[可见络脉的分布是以经脉为纪,呈网状广泛分布在脏腑组织各个结构,络脉是气和血交换的通道,故根据络病理论我们采用临床有效的补阳还五汤[15],其中黄芪可补元气,为君药;以旺气血,瘀去络通,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佐药为桑枝、鸡血藤、桂枝以温经通阳;白芥子、天竺黄、白附子用来化痰通络;全蝎通络;天麻熄风平肝,诸药以甘草来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熄风化痰、益气活血、疏筋通络之功。并将此方制成适宜穴位贴敷的药饼,选取穴位光明、丰隆、外关、支正[16],以益气养阴、活血养血。其中光明穴为足少阳胆经络穴,外踝尖直上五寸处自足少阳经脉分出,向下络于足背部,胆经蒸升的阳气汇聚本穴,胆经各部气血联络于此,此处所候病证分为虚证及实证,其中虚则为痿躄,表现为筋肉的萎缩以及萎软无力,导致坐而难以起立;丰隆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络脉,首见于《灵枢·根结》,其循行路线在外踝直上八寸处分出后走向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认为丰隆“合诸经之气”,是阳血聚之,可以调补气血、祛湿通络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在腕横纹上两寸处桡骨与尺骨间隙中点,手少阳三焦经从此处分出,向上绕过前臂外侧上行,注于胸中,与心包络会合,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经过的天部层次,故此本穴有联络各部气血,补阳益气的作用;支正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小海与当阳谷两穴的连线上,腕远端横纹上5 寸处。《灵枢·经脉》中云:“手太阳之别,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名曰支正;上走肘,络肩髃,为其别者。虚则生疣,实则节弛肘废;取之所别也[17]。”具有通经活络,舒筋活血之功[18]。
药理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通络及活血化瘀功能,有研究发现其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凝血酶诱导凝血因子Ⅲ,起到抗血栓功效,同时可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以降解和清除细胞外基质(ECM)而保护血管和神经免受损伤,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修复神经髓鞘,提高传导速度[19]。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是根据生物电药导理论、仿生学、热敷医学、中国古典中医医学及现代微电脑技术,引用了先进的中频技术,成功的把药物定向导入和中频仿生按摩治疗技术及热治疗技术融为一体的技术,可以定向导入药物促进吸收。
本研究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评分、ADL 评分和SWLS评分均较前得到改善,并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依据络病理论,应用药饼贴敷于脑卒中患者络穴上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患者的肢体感觉功能有明显改善,有利于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发生,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