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开局之年,生态治理进入到新的阶段,防沙治沙工作更要持续推进,确保生态保护的实践成果。新发展阶段,防沙治沙工作更需契合地区发展实际,深度挖掘生态治理的现实意义,明确任务导向,以新型防沙治沙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生态协调统一,发挥多重治理效益。为此,本文从新发展阶段防沙治沙现实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治理建議3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防沙治沙;治理有效;生态保护
在有效实施植树造林生态工程,治沙防沙理念的科学理念指导下,治沙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在保障环境治理基础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协调管理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实现稳步增收,保证当地农民的基本经营效益。不仅如此,通过治沙防沙能够改善养殖条件,采取封山禁牧和生物围封等方式,实现科学养殖,维护生态区的生态条件,保障造林成效。防沙治沙对生态治理有序开展带来重要推动作用,生态、气候以及空气环境等都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保障。在综合治理同时,对林业资源和产业进行有效开发,让农民也能从中获益,实现增收,防沙治沙工程综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真正立足于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2.1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程度较低
防沙治沙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离不开政策的主导,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仅依靠政府力量是无法保证防沙治沙的有序推进,保证工作成效。忽视群众参与的力量,会导致防沙治沙成果不显著。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基层治沙力量较为薄弱,不同地区的治沙情况差异性较大,如果不能形成对地区的治理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研,形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动,则会造成防沙治沙工程难以推进,甚至效能发挥不到位的情况。群众对于治沙防沙,改善环境质量有强烈要求,并且有加强的意愿投身到防沙治沙工作中,但是群众对于治沙知识和经验存在不足,上下联动效能未能发挥,导致防沙治沙的治理目标达成困难。
2.2 工作重点、难点推动进度较慢
新发展阶段,治沙防沙也进入到新的阶段,治沙防沙的关键问题以及质量要求都发生转变,如何巩固治沙防沙成果,并且最大程度挖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是未来的工作关键。提升防沙治沙工程的建设质量,制定新阶段发展目标将会成为新的挑战。但是在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治理阶段的成果较为显著,且生态效益逐渐显现,但是在建设标准和施工质量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对于防沙治沙环节进行把控,对成果进行检验,对于造林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投入和产出能够达理想的程度。实际工作中,缺少指导性建议,技术性支持,所以工作重点和难点环节进程缓慢,防沙治沙的效果未得到有效提升。
2.3 制度落实、执行贯彻力度不足
防沙治沙需要以区域地缘情况为导向,科学制定治理政策,以此保证防沙治沙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政策的制定正在不断完善,而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如地方治沙防沙情况与政策落实要求之间存在差异性,地方性政策没有及时跟进,无法满足防沙治沙实际需求。政策制定对防沙治沙总体目标要求较为具体,但是对于细节实施贯彻中的要求却缺少科学指导,仍需要地方治沙防沙进行反复调整,明确权责,做到政策制度实施和执行的高效化。
3.1 政府主导、发动群众,建构组织力量
防沙治沙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形成统一认识和力量。尤其是基层单位要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发挥带头作用,做好工作的有序衔接,明确管理职责,签订责任书。在具体开展工作中也要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参与造林过程,严格考核奖励机制,对于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及个人进行鼓励和表彰,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不仅如此,更要重视群众共的力量,通过深入到各村户,加大治沙防沙宣传,为村民们讲授治沙防沙的方式,提升群众参与配合程度,为治沙防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势。
3.2 科学部署、稳抓重点,确保科学施工
提升治沙防沙水平,实现治沙防沙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省内各地区的造林情况进行统筹,形成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治沙防沙策略。形成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差异性的治理标准,以各地区的包乡干部和技术能手结对,对各地区的造林情况进行有效设计,引导当地进行统一的整地、栽植等,并且对苗木的选择和种植进行各个把关,确保较高的成活率。对于不同年份雨季旱季的自然条件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科学的技术手段,确保较高的种苗成活率,提升抗旱防涝的抗击风险的能力。
3.3 强化政策落实,依法造林,巩固建设成果
各地区可以在上级单位制定的总体治沙防沙政策基础上,形成细化的执行标准,如签订承诺书、保证书等方式,明确干部职责。通过普法宣传的方式,确保依法造林和管林。对于重点防护区域要采取专业化管理,强化封山禁牧的管护力度,提升对生态的脆弱区的保护水平。不仅如此,对于滥砍滥伐、毁草开荒等问题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依法护林,巩固造林成果。
作者简介:赵实(198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防护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