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1.龙岩学院 闽台客家研究院,福建 龙岩 364012;2.肇庆学院 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目前,学术界关于徐樾、朱锡研究,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对后学多有启示。但是,以往研究大多围绕文献分析,未发现徐樾在漳州的史迹,未对朱锡在漳州的文物深入研究,未能从漳州是其时世界大航海时代中国前沿的角度出发去探索泰州学派传播漳州应有的历史意义①参见季芳桐《泰州学派新论》,巴蜀书社,2005 年;杨国荣《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江海学刊》2020 年第1 期;张学智《对泰州学派的研究亟待加强》,《中国文化研究》2004 年第1 期。。
笔者通过搜集文集、《明实录》、地方志、摩崖石刻、牌坊、族谱等史料,考证了徐樾、朱锡在漳州的宦绩与交游,揭示泰州学派思想在漳州传播的历程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徐樾,字子直,号波石,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人,嘉靖七年戊子(1528 年)十一月师从王艮。
漳州市龙文区云洞岩(即漳州府龙溪县鹤鸣山白云洞)现存徐樾与杨表诗文唱和的摩崖石刻。徐樾《偕杨见湖访蔡鹤峰于云洞》云:
桃雨山中行,高人栖灵谷。
陶唐千古心,悠然见独复。①②③据笔者2018 年10 月12 日抄录的福建省漳州市云洞岩摩崖石刻。
该诗落款“嘉靖庚子四月二十又二日,波石生徐樾书”②,因“樾”较少见,今人未描红。“杨见湖”即“杨表,字汝中,号见湖”[1]325;“蔡鹤峰”即蔡烈,“隐于鹤鸣山之白云洞,学者因称为鹤峰先生”[1]331。两人均是漳州府龙溪县人。“云洞”是白云洞的简称。徐樾自称“波石生”,以晚生相称,以示对蔡烈的尊崇。
杨表《奉和徐波石同访云洞岩》云:
论心忻雨酌,云洞凌云谷。
三笑咏而归,溪云任往复。③
该诗落款“见湖生杨表书”。
徐樾其时宦游福建。《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十八年闰七月戊寅)。升礼部精膳司郎中徐樾、浙江按察司佥事袭良傅俱布政使司左参议。樾,福建;良傅,河南。[2]4711
(嘉靖二十二年九月)辛亥,升广西按察使姜仪为福建右布政使,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徐樾为贵州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2]5424
嘉靖十八年到二十二年(1539—1543)担任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因此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漳州之行时的徐樾,已是王艮的门生,是泰州学派传人在漳州的首次活动。徐樾为何到访漳州?
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始为杨表立传:
(杨表)正德甲戌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督凤阳仓竣事,军民至京保留者百余人。升本部员外郎、郎中,督赋湖广,绩业尤著。擢知长沙府,清白自持,改知雷州府,兴学校,表节义,浚水利,作文以祭城隍,猛象为之出境,郡人异之。升浙江盐运使,削去常例,浙人称之曰:三十年来,清官杨表一人而已。升广西参政,未几以忧归,足不履城。邑有献蛏蠔埕及田地者辄斥之,以廉介终其身。(嘉靖志)[1]325
此“嘉靖志”指嘉靖《漳州府志》,该志始为杨表立传,目前已佚。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记载:(正德)五年(1510 年)举人“杨表,龙溪县人,由本学中”[3]。杨表在正德五年(1510 年)中举,正德九年甲戌(1514 年)中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长沙府知府、雷州府知府、浙江盐运使、广西参政。杨表初授起,即深得军心民心,督办湖广赋税,宦绩突出,外放地方,清正廉洁,发展文教,表彰节孝、义行,疏浚水利,祭祀城隍庙。猛象为之出境,农业得以发展。杨表升任浙江盐运使,清正廉洁,减轻人民负担,此“浙人”指浙江的盐籍、灶籍,有三十年来唯一清官的美誉。杨表丁忧辞官归里后,足不进城,不干涉地方政务。其“邑”指龙溪县,龙溪县依山傍海,杨表见故里有献滨海蛏蠔埕以及耕地之举,为此挺身而出,严加斥责,维护海洋社会耕海为田、小农社会发展农耕的传统。
徐樾与杨表交往,其原因有三:
其一,杨表的家学渊源。杨表祖溯闽学始祖杨时,传承家学渊源。乾隆《龙溪县志》记载:“杨龟山祠,在赤岭。明正德间,里人杨表重建。”[4]“杨龟山”即杨时。杨表在中举或中进士后主持重建龙溪县唯一的杨时祠堂。《闽书》记载:“程明道在颍昌,时往从学。其归也,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明道卒,复入洛见伊川。”[5]3050“渡江以后,东南学者称为程氏正宗,而朱熹、张栻得续程氏之统,以皆不传,其源皆出于时。皇朝成化元年,有请从祀孔子庙庭者,诏立祠延平,以罗从彦、李侗配。弘治八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嘉靖九年,正祀典,称先儒。”[5]3053“程明道”即程颢,号明道。“伊川”即程颐,世称伊川先生。杨时是二程学说的重要传人,是程朱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成化元年(1465 年),杨时在福建延平府获立祠堂,弘治八年(1495 年)获封将乐伯,杨表据此重建杨龟山祠。嘉靖九年(1530 年),杨时获称先儒,徐樾与杨表交游,实则泰州学派传人与闽学传人之间的学术交流。
其二,杨表心系民生,深得军心、民心,与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相契合。《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四年六月丙申)升“浙江盐运使杨表为广西右参政”[2]3803。杨表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之前担任浙江盐运使,深得盐籍、灶籍人心。徐樾的恩师王艮本是灶丁,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徐樾深有体悟,由此拉近徐樾与杨表两人之间的距离。
其三,杨表的户籍出身。《明正德九年进士题名碑录(甲戌科)》记载:“杨表,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军籍。”[6]568王艮本是军灶籍,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以群分,有利于徐樾深入了解漳州军户。《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九年三月庚寅)巡按福建监察御史黄振奏:漳州卫指挥覃庸等私通番国,巡海都指挥张翥、都司都指挥金瑛、署都指挥佥事陶旺等及左布政使周克敬俱尝受庸金银帽带等物。”[7]漳州卫所军户在明代“海禁”时期大多参与世界大航海时代贸易,有助于徐樾向漳州卫所军户宗族传播泰州学派思想。
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始为蔡烈立传:
蔡烈,字文继,翰林庶吉士杲之子也。为见不好嬉戏,方伯林同贤而妻之。弱冠为诸生,丁父忧,哀毁尽礼。受学蔡虚斋先生,与语大悦,比归,授以《蔡氏太极图解》,曰:“昔濂溪不授二程,吾今以授子,子必勉之。”又受学于陈先生茂烈,语以心礼流行日用间,要常见得,参前倚衡气象。烈大省悟,遂解廪隐于鹤鸣山之白云洞,学者因称为鹤峰先生,时年方三十二。[1]331
蔡烈在刚过而立之年就隐居山中。徐樾结识蔡烈的原因有三:
其一,蔡烈的学术地位。“蔡虚斋”即蔡清,《闽书》记载:“其学初主于静,后主于虚,谓天下之理,以虚而入,亦以虚而应,因以‘虚’名斋。”[5]2532故别号虚斋。《蔡氏太极图解》是蔡清所作《太极图解》。“濂溪”即周敦颐,号濂溪。“二程”指程颢、程颐。蔡烈师从蔡清,获稀见《太极图解》,又师从陈茂烈,集两家之长。蔡烈“其学一宗程朱,以穷理力行为实,主敬为要,终日危坐,非剧病无惰容”[1]332。蔡烈以程朱理学为宗,主张穷理力行。蔡烈著作丰富,“所著有《孝经》定本、《大学格物致知传》、《道南录》、《朱子晚年定论》、《诸儒正论》、《大儒粹言》、《读书录》诸书,凡若干卷藏于家”[1]332。蔡烈作为其时漳州重要学者代表人物,漳州名宦“郡守钟公旦”“郡守陆公金”[1]331-332纷纷举荐蔡烈,“巡海道柯公乔”“朱提学衡”[1]332大加称道,“学士丰熙”[1]332也钦佩不已。“嘉靖癸巳,诏举遗逸,郡守陆公金以烈应诏”[1]332,蔡烈在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 年)已名扬海内。为方便蔡烈讲学,“御史李公元阳檄府以百二十金为建书院”[1]332,徐樾与蔡烈交往可了解漳州学术动态。
其二,蔡烈实际的处境。蔡烈实则谪贬名宦蔡杲之子。《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三年二月壬辰)监察御史蔡杲以公事杖军斗至死……上以蔡杲酷刑,难照常例,命降一级,调外任,遂降湖广随州判官。”[8]757蔡烈由于家庭变故,隐居深山,不求仕进。蔡烈对漳州地情有深入了解,徐樾与之交往,可管窥百姓需求与漳州学人研究的距离,思考泰州学派思想如何更好地在漳州传播。
其三,蔡烈的明代卫所军户渊源。蔡烈的老师蔡清、陈茂烈,二人均是军籍出身。《明成化二十年进士题名碑录(甲辰科)》记载:“蔡清,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军籍。”[6]403《闽书》记载:“陈茂烈,字时周,先世故浙人,为兴化卫总旗。茂烈早丧父,昼从总旗之役,夜则读书。”[5]3346此“兴化卫”指福建兴化卫。徐樾的恩师王艮本是军灶籍,从而增进了徐樾与蔡烈之间的情谊。
漳州现存陈文滔之妻曾氏贞节坊,位于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街道檀林社(时属龙溪县),石制,上刻“为故逸士陈文滔妻曾氏立”,“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望日立”,参与竖立该牌坊名单如下:“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徐宗鲁、高崶,布政使司左布政车纯,右布政使欧阳席,左参政李香,右参政梁廷振,左参议徐樾,右参议黄福,按察司按察使顾梦圭,副使刘伯跃、周汝员、姚翔凤、田汝成,佥事郝维岳、郑有周、胡宾、王庭,福建漳州府顾四科,通判蒙佾,推官郭嘉贺、张治道,龙溪县知县王铸,县丞陈周,主簿曹会,典史夏翱,漳州府学教授徐商,训导胡钧、余宽、宋邦相,龙溪县学教谕高恒,训导黄日新同贺。”①据笔者于2020 年7 月17 日抄录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牌坊。
《龙文区檀林社陈氏族谱》记载:陈文滔,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 年),卒于弘治十年(1497年),其妻曾氏,生于成化九年(1473 年),卒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②参见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檀林社陈氏族谱》编委会编《龙文区檀林社陈氏族谱》,2006 年重修,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藏。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1543 年1 月19 日),曾氏获立牌坊,年已七十岁,守节四十六年。
徐樾关心龙溪百姓的原因。林希元《金沙书院记》指出:“福建八郡之民惟漳称难治,漳州七邑之民惟龙溪称难治。”[9]14a龙溪“其地负山而襟海。山居不逞者,或阻岩谷林菁,时出剽掠为民患。海居之不逞者,或挟舟楫犯风涛,交通岛夷甚者,为盗贼,流毒四方”[9]14a-b。龙溪是福建漳州最难治理的地方,依山傍海,民风剽悍。万历元年《漳州府志》称:“自国朝以来,闽中之乱未有如嘉靖末年之甚,而在漳尤甚,盖其倡乱者多,而又最久。”[10]福建嘉靖倭乱实则反对明朝“海禁”弊政①参见杨国桢《东亚海域漳州时代的发端:明代倭乱前的海商闽南与葡萄牙(1368—1549)》,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第42 期,2002 年春季刊。。漳州长期受困于“海禁”弊政,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在漳州产生共鸣,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漳州倭乱从而成为福建倭乱最突出的地方。
徐樾仕途一度遭到冲击是其参与竖立牌坊的直接原因。《明世宗实录》记载:
(嘉靖十九年十二月甲申)吏科给事中周采奏:先朝考察择有司之贤者赐宴及服,一时吏治称盛。今典礼久虚,人鲜激。宜申敕吏部都察院从公访举,果有政迹显著者,疏名上请宴赉一如令申,则贤者竞劝,不肖者知所愧省矣。报可。于是刑科给事中陈邦修荐应朝官员可备旌赏者五人,若福建参议徐樾、广东参政张岳、广西参政翁万达、四川副使高贲亨、贵州副使蒋信。上以考察朝廷重典,部院大臣自有公论,邦修敢先事妄举,显是阿私。切责而宥之。[2]4918-4919
明世宗同意举荐政绩突出的官员,嘉靖十九年十二月(1541 年1 月),以徐樾为首的官员获得举荐,明世宗却指责举荐的官员存有私心,徐樾首当其冲受到牵连。直到嘉靖二十年(1542年)四月乙亥,“福建参议徐樾皆清修积学,可备馆院”[2]4983。
朱锡(1508—1580 年),字纯甫,号圌泉,南直隶镇江府丹徒县人,是王艮之子王补之师。
朱锡在泰州学派谱系有不同记载。其一,王艮门生。张峰《王心斋全集》记载: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 年)秋八月,“丹徒朱锡”“来学”。其二,徐樾的门生、王艮的再传弟子。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却载:朱锡“其应贡京师也,遘徐方伯子直,王心斋先生弟子,公一见以师礼事之。寻因徐师于心斋”[11]1b,“顾公既笃信心斋之学,而心斋、子直并逝,彷徨无所依”[11]2a-b。仅载朱锡是徐樾的门生。徐樾在嘉靖七年(1528 年)师从王艮,朱锡似乎是王艮的再传弟子。
朱锡在“嘉靖丁酉,以选贡授闽县训导”[11]1a,朱锡在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 年)成为选贡,师从徐樾。其时,朱锡已在前一年师从王艮。
朱锡与唐侃的学术渊源。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记载:“唐比部廷直以文行名于乡,公少从之游”[11]1b,“时闻比部与方伯没,两弃官”[11]1b。唐顺之《唐郎中嘿庵墓志铭》记载:“君讳侃,字廷直,号嘿庵。”[12]15b朱锡早年师从唐侃,曾为唐侃、徐樾辞官奔丧。按“嘉靖乙巳三月二十九日,刑部郎中嘿庵唐君卒于南京之官舍”[12]15a-b,朱锡在嘉靖乙巳(1545 年)为之弃官奔丧。虽然“其弟子浸浸有知乡方者,若朱锡、王春、王节合辈其著也”。朱锡虽得以名列唐侃弟子榜首,但是朱锡早已师从徐樾,为唐侃奔丧仅是朱锡念及旧情。
朱锡曾两次宦游福建。其第一次宦游福建,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记载:(朱锡)“嘉靖丁酉,以选贡授闽县训导,丁外艰。”[11]1a朱锡出仕,初授福州府闽县儒学训导。
朱锡第二次宦游福建存在不同任职时间的记载:其一,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府儒学教授“朱锡,直隶丹徒人,选贡,(嘉靖)三十一年任”。其继任吴珙“三十一年任”[13]63。其二,嘉靖三十年(1551年)。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记载:朱锡“丙午升吉水县教谕,又四年升漳州府教授,癸丑升荣府纪善”[11]1a,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 年)五年后,即嘉靖三十年(1551 年)。朱锡任职漳州的前任俞崇魁“(嘉靖)二十七年任”[13]62。
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记载:朱锡“为万历庚辰八月三十日而公殁”[11]1a-b,朱锡卒于万历八年庚辰(1580 年)。万历元年《漳州府志》修纂时,朱锡虽然仍在世,但是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很可能误将朱锡的到任时间刻成吴珙的到任时间。
朱锡应在嘉靖三十年到三十一年(1550—1552)担任漳州府儒学教授,如此才符合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记载:“居闽数年,节缩裘饪计,积俸若干。”[11]2a
朱锡备受王慎中称道。焦竑《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记载:“而晋江王道思尤以人之有亡系公去就。今语具二集中,可考也。”[11]2a按《闽书》记载:“王慎中,字道思。”[5]2560“王道思”即王慎中。
王慎中《与沈古林》记载:
王武阳在莆,朱圌泉又继来漳州,二君皆卓然有见意,究竟此学欲与同志之士共为之。武阳暂以试事离莆,而朱辄擢他官以去,真可惜也。[14]
“朱圌泉”指朱锡。“王武阳”指王翥,号武阳,朱锡与之齐名。通过考察王翥在福建的活动可管窥朱锡的历史地位。
王翥在万历《兴化府志》①该志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万历(1573—1620)”刻本,由康太和序文落款“万历三年”得知该志是万历三年(1575 年)刻本。有传:
王翥,字九逵,江西泰和人。尝与邹守益、罗洪先讲学。嘉靖二十八年授莆田学谕。会督学朱衡,其同郡士也。为开讲堂于凤山、梅峰、水南、涵江,令翥主盟其中,枢趋者常数百人,翥拥坐皋比,剖析奥趣,于时墨守注疏帖括之习,旷然一变矣!久之,病卒。……而相与私谥曰贞穆先生,名其所论著者为遗教篇云。[15]33a-b
康熙《兴化府莆田县志》称其“文端直五世孙,少游王阳明门”[16],“文端直”即明初名臣王直,谥号文端,王翥是其五世孙,早年师从王守仁。道光《福建通志》记载:“(王翥)持论宗良知,而其独造不背格物。”[17]王翥曾与邹守益、罗洪先讲学,担任莆田县儒学教谕期间又应邀积极讲学,在莆田有“儒宗韫籍”[15]34a之称。然而,王翥出身名门望族,王艮则声灶丁出身,王翥思想与泰州学派平民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朱锡与王慎中交往原因有三:
其一,王慎中的学术地位。
王慎中师从易时中。易时中“从蔡文庄事,文庄呼为小友”[5]2559,“其徒曰王慎中道思”[5]2560,“蔡文庄”即蔡清,《闽书》记载:“万历中,佥都御史詹仰庇请易名,赐谥文庄。”[5]2533王慎中是蔡清的再传弟子。
王慎中是蔡清学说的重要传人:
泉自虚斋先生倡明理学,及门之士守其师说,表见于世,日久而其绪将绝,至仲子复振门墙,请业几不能容。[5]2561
蔡清曾到江南讲学,王艮、朱锡来自江南,由此拉近彼此关系。《闽书》记载:“(蔡清)讲学水陆僧寺,江南之士多来从游。”“其言曰:‘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八字,要诀也。”“又曰:‘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大成。朱子之学不明,则圣贤之道不著。’”“故与其徒著《四书蒙引》、《易蒙引》诸书,皆推原朱子之意。”[5]2531-2533
其二,朱锡与王慎中均与王阳明有渊源。
王慎中“转江西参议,则文成政教所及之地,仲子寻陈迹,讲新知,往来白鹿、鹅湖间,更与双江聂司马豹、东廓邹司成守益、念庵罗殿撰洪先、南野欧阳大宗伯德讲学交游,公事不废,而士子闻所未闻”[5]2561。“文成”指王文成,即王守仁。王慎中探访王守仁足迹,往来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与聂豹、邹守益、罗洪先、欧阳德讲学。王艮曾师从王阳明。
其三,朱锡与王慎中有共同的友人唐顺之,徐樾、王慎中均与蔡烈有交。
《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年正月戊戌)拟调用王慎中、潘高令闲住。”[2]4923王慎中在嘉靖二十年(1541 年)正月罢官归里,可朱锡却与之交往密切。
朱锡积极参与竖立岳伯廷尉牌坊。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记载:“岳伯廷尉坊:在府路下,为王升立。”[18]此“府路下”即今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该牌坊石制,正面匾“岳伯”,背面匾“廷尉”,参与竖立牌坊名单:“漳州府知府卢璧,同知刘志学,通判陆体仁,推官李月森,儒学朱锡,训导陈彦生、张德成、潘尚德;龙溪县知县王相,县丞王全,主簿汪輹,儒学教谕罗汝翰,训导邓泗、詹道。”①据笔者2020 年7 月23 日访谈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林先生的记录。民国八年(1919 年)拆,现为王升宗族保管。“儒学朱锡”即漳州府儒学教授朱锡。
朱锡虽是参与竖立牌坊众多官员中一员,却与之关系最为密切。
《八闽通志》始为王升立传:
王升,龙溪人。永乐甲申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出宰安福、罗田二县,俱有惠政。改平谅府推官,转大理评事,寻迁寺正,审谳平允。升知抚州府,赐敕给驿之任。莅政以宽,待士以礼,催科恕,抚字勤。秩满,郡民上疏乞留,上允之。增正三品秩,仍知府事三年,赐诰赠其父母。未几,乞致仕卒。[19]
王升是龙溪县人,永乐二年甲申(1404 年)进士,在任期间尊重士子,深得民心。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增补王升早年事迹:
(王升)初在郡庠,教授陈思贤被逮赴京(事见本传),密以白金若干两寄升。教授死,升为位以哭,仍遣人賫金入广以归其家。[3]1596
此“郡庠”指漳州府儒学,王升是漳州府儒学生员,时任漳州府儒学教授是陈思贤。万历元年《漳州府志》由此认为王升“平生高谊类如此云”[1]315。
陈思贤被逮始载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我大宗皇帝入继大统,思贤与其徒六生(姓名不传),卒有以践其言而死。”[3]823此“大宗”应作“太宗”,陈思贤因心系建文帝遭明太宗处死。
王升是陈思贤重要门生,其功成名就与陈思贤培育密不可分,漳州府儒学教授仅朱锡一人,该牌坊与朱锡关系密切。
王升宗族本是平民。万历元年《漳州府志》指出:“王氏本出闽王王审知之后,源流最远,至我明始盛。”[1]315王升宗族虽祖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实际上从王升开始兴盛,本是平民。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可通过新兴的名门望族根植于漳州。
王升通过获立牌坊,形成文化符号,与泰州具有历史渊源。《闽书》记载:“又升五世孙有名‘几’者,训导泉州,为德诸生间,后官泰州教谕。”[5]3554王升的五世孙曾宦游泰州。
关于其人史料有不同记载,对其宦绩考察,有助于了解泰州学派在漳州的传播。首先,存在姓名写法错误。乾隆《泉州府志》记载:“王玑,字钦在,龙溪人,由岁贡,万历二十六年任泉州府训导。”[20]59万历癸丑《漳州府志》记载:岁贡“(万历)二十四年”“王玑,珍之弟,南靖学,沅州学正”[21],王玑其兄为王珍,《闽书》所载“王几”有误,应作“王玑”。
其次,王玑任职未载泰州旧志。乾隆《泉州府志》记载:王玑“秩满,迁泰兴教谕”[20]59。查同治《沅州府志》、嘉庆《重修泰兴县志》、崇祯《泰州志》均未记载王玑②参见(清)张官五修纂《沅州府志》卷二三《职官上》,同治十年至十二年(1871—1873)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版增修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地270.193/138,第15 页a;(清)凌坮、(清)张先甲修纂嘉庆《重修泰兴县志》卷三《秩官·教谕》,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地220.121/35,第21 页a—21 页b;(明)李自滋、(明)刘万春纂修崇祯《泰州志》卷四《官师志·师表》,崇祯年间(1628—1640)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3 册,第17 页b。,应是史料不全所致。王玑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由南靖县儒学生员成为岁贡,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起,历任泉州府儒学训导、泰兴县教谕、沅州学正、泰州学正。
王玑的泰州宦绩,可参考其泉州宦绩:
(王玑)诱掖生徒,循循靡倦,束修贽馈,不问有无。常曰:“行百里者半九十,吾自任衣冠,便知刻厉,晚遂薄宦,岂可毁改?”平生致入回邪,凡遇忠臣、孝子、义士、贞女,昌言上官,竭力表扬,不稍间晦,门墙被教,缙绅蒙诚,六年如一日。秩满,迁泰兴教谕。诸生为文勒石名宦祠壁中,志久远焉。[20]59
王玑任职泉州期间,重视文教发展,移风易俗,享誉士林,其在泰兴、泰州任上也应如此。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泰州学派思想三次传播至漳州,首先是王艮的门生徐樾,其次是王艮与徐樾的门生朱锡,最后是王襞的门生陈九叙;第二,徐樾、朱锡在闽南通过建立人际关系,关注学术动态,深入了解地情,最终促成泰州学派思想在漳州的传播;第三,泰州学派多次传播至漳州,与其时漳州所处的世界大航海时代中国前沿位置有关。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促使漳州海洋社会积极维护耕海为田传统,冲破明朝“海禁”弊政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