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年制高职生劳动观念培养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2-02-26 19:43杨秋月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年制观念劳动

王 晴,杨秋月

(1.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上升到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层面,并要求把“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择业观”等作为劳动教育重点内容。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类型,五年制高职纵连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横向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解决升学率矛盾、社会技术型人才需求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该阶段学生年龄跨度大,学历跨度大,身心发展多样化,学生多处于劳动观念养成的十字路口,其今后就业择业观、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劳动品质与习惯的形成都深受劳动观念的影响。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落实应着重突出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价值表征

劳动观念是指学生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主要观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劳动的本质、劳动的目的、劳动的意义、劳动的分工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劳动观念的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有热爱劳动与劳动者的劳动情感,养成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等方面的教育。现当代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劳动观念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学习、工作、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整个社会劳动观念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关注和研究新时代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价值诉求,以劳动观念牵引劳动行为、提升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基础价值:学生可塑性强利于树立核心价值观

五年制高职学生处于由青少年步入成年的过渡期,也处于正确观念养成的关键期。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帮助学生亲社会、亲职业、爱劳动、爱岗位,避免学生产生对劳动厌恶之感以及职业差别之观。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别之处在于,它既有学生养成劳动观念的中职教育阶段,又有多样化劳动锻炼机会的高职教育阶段,在保障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之时,利于践行劳动观念,将认知与行为结合于一体。“五年制高职年龄较小,可塑性大,喜欢动手实践,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专业思想易于稳定,这些特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1]。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前三年大多处于人格、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观念并未成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后两年的实习实训机会,增加了学生劳动观念的践行几率。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肯定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对自身劳动观念培养的作用。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劳动本身、劳动过程、职业的认识,更加尊重劳动者以及劳动成果”[2]。五年制职业院校要把握住学生发展特点的潜在优势,在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加以引导,利用五年培养周期长的特点,端正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同样重要”“职业平等无贵贱”的价值观。

(二)核心价值:体脑结合锻炼实现创新型人才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变革在于从发展劳动生产力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长期以来,高中学生具有的文化知识脱离劳动生产,不会在实践中运用;高职学生拥有技能,却没有系统知识助其掌握高端技能[3]。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用一种力量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融学生“动脑”与“动手”于一体,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推手,劳教结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新时代要求高素质人才,教育应更加注重社会公民技能的“生成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承载者,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劳动创新型人才的大任,应把握新时代对高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劳动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的劳动观念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端正学生劳动观念是高职教育领域中独特而重要的范畴。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未来高技能者主力队伍之一,其基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创造性劳动行为等素养密切联系着国家人才素质。以劳动观念为核心,劳动行为和能力为抓手,劳动态度和精神为导向,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升华,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养的落地性策略。

(三)目标价值:产教融合模式拓宽学生体验性劳动

从清末实业教育到现在的职业教育,“学做结合”一直是职校学生学习的特征,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五年制高职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具有产教融合教育教学优势,相比于其他教育阶段,高职学生有更多劳动锻炼的机会,为实施劳动观念教育提供了优质平台。以江苏省五年制某专业为例,十年来形成了‘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师、校园、教学与工匠、企业、实训、技能、考核等在不同维度上进行融合[4]。大部分五年制职业院校具有“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或其中几种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养体系,为开设劳动观念教育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在培养模式上,五年制高职的校企合作办学、顶岗实习等模式,将人才培养规格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体验职业,形成劳动职业观提供基础;在教学上,产学融合、工学结合等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劳动体验的机会,利于学生将观念付诸以行为,劳动观念得到巩固。在学生差异上,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社会认知能力、专业态度、实践能力上高于三年制高职学生,但在自控能力上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5],五年制学生的优势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相比较理论知识学习,五年制高职学生更喜欢动手实践。高职院校具有自身体制优势,应在五年一体化培养中结合专业特点,以专业生产实践为主体,兼顾自我服务、公益劳动,帮助学生认识劳动、体验劳动、主动劳动、崇尚劳动,形成稳定的劳动观念。

二、现阶段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既需要学科内部层面的“规范体系”,又需要学科外部层面的“制度体系”[6],劳动观念培养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同样需要一个系统的探索过程,以形成相应的内部“规范体系”与外部“制度体系”。劳动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母体”劳动教育的不断实践、试点、规范和精准。在《意见》和《纲要》发布后,部分高职院校及时抓住机遇,以“渗透”或“独立”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出现“劳动教育的认同度、实施速度、覆盖广度、措施多样性”“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度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都呈现可喜现象”[7]。但由于顶层设计不完善,劳动观念改变需要载体和时间。同时根据前期调查显示,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应引起高职院校重视。

(一)顶层设计缺乏、观念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注重“双基”的培养,加之劳动教育外显为“劳动”,处于意识形态的劳动观念容易受到忽视,且课程体系与“劳动”之间的衔接性、融合性、严谨性仍需完善,学生的观念没有得到重视,在实际劳动操作中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很容易产生“恶劳”或“知行不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认知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一词的理解,大多窄化为“体力劳动”而忽视“脑力劳动”,又或将劳动曲解为日常生活中的重复劳动,忽视了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技能[8],由此反映出劳动观念教育的内容受限;教学方面,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全面,观念形成周期长,部分院校没有成型的劳动观念教育体系,或在培养体系中“形同虚设”,学生劳动观念引导不足。此外,《纲要》中明确指出应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融入公共基础课,然而,不乏误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或混淆劳动观念教育与德育的现象。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可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互促进,却不能相互替代,“德”与“劳”应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完善劳动观念教育体制,保障劳动观念教育的地位与效果。

(二)劳动形式较单一,潜在教育因素待挖掘

结合调查发现,在多选情况下,高职院校劳动的主要形式为“值日周和班级卫生劳动”,占比86.93%;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实习实训等形式仅占比五成左右。此外,不乏某些原因被“请”到教师办公室打扫卫生的学生,单一值日劳动、劳动形式不足导致的分工不均、惩罚性劳动成为学生消极劳动观念的“推手”[9]。将单调的卫生值日作为劳动教育最主要形式,无疑加重学生消极劳动观念和情感,是产生“乏味劳动”的直接原因。劳动形式的欠缺限制了学生对于“劳动”以及“劳动的意义”的理解,加剧学生劳动观念的歪曲。《纲要》中根据阶段特点建议职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除了结合专业开展生产性劳动之外,还可结合校内外实践活动丰富劳动形式。相对而言,有趣的劳动形式可使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皆有所提高,例如公益劳动、劳技比赛等活动学生体验感好、认同度高,可称为“活劳动”。除参与形式外,在劳动观念的教育与宣传上,校园文化与氛围是学生劳动观念建立的着色剂和助推剂。然而,“大部分高职学校与班级没有劳动宣传标语,教师对于劳动的相关宣传多在思想政治课和班会上。此外,仍有近一成的学生对‘劳动宣传’认识模糊或者学校课程和教学上从未做过宣传”[10],说明五年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利用不充分,潜在劳动观念教育因素挖掘不充分,对劳动观念的宣传、劳动的宣传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学生观念易波动、劳动过程需及时引导

实践是衡量劳动观念的重要尺标,《纲要》中要求劳动教育以理论学习为“根基”,以实践锻炼为“重点”,学校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锻炼,且需要劳动行为加以检验和巩固。然而,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行为存在不一致现象,如“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了人”等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真实劳动中却以消极心态应付;在“不同职业平等”“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一样光荣”的相关问题上,均有超过78%的学生持赞同观点,但在未来职业规划中,大部分学生选择舒适工作,根据利益跳槽而非坚守岗位,学生的劳动职业观与实际择业存在相斥性;对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区别,近3成学生赞成“脑力劳动者”的统治地位;此外,持消极劳动观念的学生存在不同倾向,多注重劳动带来个人利益[11]。学生劳动职业观易波动,具有不稳定性,职业荣誉感不强,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劳动精神相背离,引导和纠正学生劳动职业观具有迫切性。学生的受教育意愿倾向于丰富劳动形式的同时,更希望劳动观念教育的及时性,如在体验劳动后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劳动精神进行表彰,在劳动过程中与结束时教师的及时引导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根”与“重”上,因教材、课程、师资、实践场地等现实问题存在失衡,如“有近56.78%的职业院校没有劳动教育教材;24.7%的院校认为师资不足;22.28%的院校认为场地不太充足”[12],进而影响劳动观念教育的质量。

三、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实践路径

《纲要》中明确劳动教育的阶段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仅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新使命,也体现了劳动真善美的时代意蕴”[13]。当前五年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从顶层设计劳动教育体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系列劳动观念”培养,并以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职教特有优势和专业特点,抓住实践性教学、开设多元化课程,在劳动形式和劳动观念宣传上有所突破,将考核评价体系动态化与学生“劳动成长过程”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落地化,劳动观念提升化,劳动行为创新化的目标。

(一)落地一体化政策,多层次完善劳育体系

五年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应突出劳动观念培养,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普通中小学与高校,落实一体化培养目标。黄炎培认为,“学生劳动观念、精神、技能等素质的培养均需在普通教育中打下基础”[14]。近年来,国家不断颁发文件与制定政策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在《意见》和《纲要》中,均明确指出职业院校、普通中小学与大学应相互联合,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共同提高劳动教育效果。普职联合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在为中小学提供劳动实践场所的同时,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为后续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观、劳动分工观、劳动职业观奠定与扎实基础。当前,已有不少职校与普通教育阶段试点劳动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果。如北京多数中职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大大拓宽和丰富中小学生劳动的内容和领域[15];北京昌平职业学院作为该区劳动教育课程中心为当地中小学开发与认定课程、培训师资以及提供场地;徐州教育局借助职校教师优势、专业特点、场地优势为中小学提供劳动体验中心,助推劳动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对下联合普通中小学的同时,还需要对上衔接普通高等院校,如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等,还可借用“5+2”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地方性高职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间的合作,为连贯开展劳动教育以及巩固劳动观念,提供广阔平台。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普通高校的对接是当今也是未来走势,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契机。五年制高职学生对于劳动认识的模糊,为职校敲响了警钟。高职院校应分析职业教育形成以来劳动教育的优秀案例,结合“新时代系列劳动观念”与人才结构需求,深挖“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如何与教育相结合,如何与课程相结合,劳动观念如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与伟大理想相结合,夯实学生劳动认知基础,激发其积极的劳动情感,使之真正热爱劳动,内化“新时代系列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多角度丰富劳动形式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养成劳动观念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特点,利用平台优势,凸显实践特色,以学生劳动行为端正观念、践行观念、巩固观念,再以劳动观念督促学生创造性劳动行为,两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为主,在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同时,将“劳”与“教”相结合,形成正确的劳动择业观、劳动从业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支持高职院校等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为高职院校深度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只有当概念和认知来自于日常经验的事实,形成概念的材料来源于通过劳动的直觉观察,教育体验和理解才会变得更加深刻”[16]。因此,五年制高职校应在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基础上更强调“做”的价值,“产”可对应劳动教育中的“生产性劳动”,即将劳动教育基于“教育”落实于“劳动”,让学生真实体验生产劳动带来的价值,加深劳动认识,提升对劳动者尊敬、对劳动材料的爱护、对劳动成果的自豪感。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培养周期优势、学生年龄优势和普职结合优势,借助实习基地、实训基地、产学融合基地、工学结合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创业基地等实践基地的优势,挖掘潜在劳动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广泛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认知,结合自身专业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17]。除了专业实践以外,在学生劳动观念受教育意愿中,社会实践等公益劳动、劳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加劳动体验后的教育、积极开展良性技能大赛或劳动比赛等形式,是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劳动观念教育途径。例如某五年制职校每年“爱心义卖”的顺利举办,引发学生创业思考,该项目已在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试行。

(三)开设多元化课程,全方位宣传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实践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学习。在以劳动理论知识为“根基”的同时,“重点”增加劳动实践,无理论“根基”的劳动观念教育将失去方向。《纲要》要求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18]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是形成“新时代系列劳动观念”的前提。在劳动教育中要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只重视劳动实践,轻视劳动理论教育的倾向[19]。因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以课程的形式丰富学生对本专业、本职业的认识,宣传劳动观念。从专业导入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还有不少院校的课程体系还较单一,专业口径狭窄,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对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思想、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20]。五年制教育的高职学校需要改变单一的以就业、升学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探索满足学生多维发展的课程体系。就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来看,既有独立形态的劳动必修课,又有根据学生兴趣自选的劳动活动项目课程;既有融入文化基础课形成的整合课程,还有思想教育等课程相结合形成的多领域课程。因此,应结合五年的培养时长与学生发展特点,在不同年级段分配不同的课程。高职院校还可借助校内外资源开拓劳动观念教育途径,如开展劳动相关讲座,为学生普及劳动的本质与价值;充分利用校园和班级的有利资源,张贴劳动宣传标语、办黑板报等,宣传劳动观念和劳模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四)坚持动态化评价,共强化“劳动实用”理念

考核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导与激励的作用,同时具有检验目标达成度、引领形式丰富度、指引行为契合度的作用,劳动观念教育效果离不开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保障。《纲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的监测。劳动教育的考核目的不在于劳动成果的输出,而在于劳动过程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职业教育评价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在劳动教育体系上,还存在评价形式不完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不协调的问题[21]。因此,处于意识形态的劳动观念的考核需要依托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其衡量劳动课程与教学、劳动形式和其他劳动素养等多维度,实现学生爱劳动、尊劳动、认同劳动实用、巩固劳动观念。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先行完善劳动教育考核体系。在制度上,建立劳动学分制度与考核评分细目表、劳动观念等维度评价表;在特点上,充分凸显全程性、动态化、灵活性和常态化,二级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实际调整评价标准等;在方法上,协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学生劳动的过程性表现应得到重视,学生劳动观念和行为变化时评价结果应及时调整;在主体上,兼顾校内劳动和校外实践评价主体,如企业实习、实训的师傅也是学生的评价主体;在内容上,设定日常生活劳动、卫生值日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占比,如面对重大灾害、疫情时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力度等因素;在形式上,包含劳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操作、劳动活动的参与等。五年制高职院校可将劳动考核结果在学期、学年上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在学业完成时与毕业、就业、本科升学的对接,加大考核的实际效用。与劳动观念教育成效慢相比,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劳动维度,更能及时让学生看到劳动对自身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借以帮助学生建立劳动自信,助推劳动热情并崇尚劳动成果,能在一定程度鞭策其劳动的积极性,加深其对劳动的认同感。

四、结语

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跨度特殊,学业时间较长,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劳动观念教育上发挥主导作用,系统规划五年培养体系,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与现有人才培育机制相融合,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优势,兼顾学生兴趣与意愿丰富劳动形式,促进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树立劳动职业观,义务劳动时树立劳动分工观念,生产劳动时树立劳动价值观,日常生活中树立劳动实践观,对接社会人才结构需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培养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四方联动”。家庭是学生劳动观念的“孵化基地”,学校是学生劳动观念的培育主阵地,社会是学生劳动观念的践行场域,家、校、社要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效果[22]。同时,要以物质和制度等多方面的保障,作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护卫队”,使劳动考核评价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及时巩固“劳动创造价值”观念。劳动观念体系的完善还需顶层规划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劳动教育学的形成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五年制观念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