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位一体”路径探析

2022-02-26 14:46卢飞霞顾淑霞王璐莎
高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爱国爱国主义

卢飞霞,顾淑霞,王璐莎

(浙江大学 1.经济学院;2.数学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2],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4]。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和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综合分析系统各类因素,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以下不足: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性有待提升,教育资源和空间的多样性有待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一)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性不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中国著名教育加陶行知先生也曾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些言论都把握住了教育的精髓,即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教学的效果就会是空洞贫瘠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教师授课为主要教育方式,理论性较强,但亲和力不足,师生之间缺乏换位和互动,理论灌输较难内化成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解释力和引导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如果仅从理论的角度强调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从身边可触可及的鲜活案例讲起,从历史的实践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获得学生认同,引导学生付诸行动,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

(二)教育资源和空间的多样性不够

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思想政治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等传统主渠道课程的作用,但是其他教学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说过:“各学科教学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爱国主义教育也一样。很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厚的政治、人文和思想文化精髓,都具备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因,教师要挖掘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工科、农科、医科、文科、理科等学科,都可以结合学科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家国情怀,而且在专业课程中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可能效果比纯理论思政的教育更加明显。此外,还要注重打破空间限制,整合利用好校内外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高校要通过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爱国主义交流平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建引领、育人环境和生活园区,发挥其熏陶浸润的作用。

(三)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不多

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内容应该兼具深刻性和思辨性,形式应该更具广泛性和创新性。但总的来说,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内容更新不够及时,话语解释力不足,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主线和体系。在内容上,要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时俱进地推出精品教材和出版物,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把重点放在“四个自信”上。在形式上,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和接受习惯,创作好的文化作品。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火爆,证明了只要是优秀的主流作品,照样能吸引教育年轻的“90后”和“00后”。在途径上,要发挥传统载体和新载体“1+1>2”的功效。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手段和载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极大占据了青年学生的生活空间,如何更好地使用全媒体、融媒体等新型教育载体,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形势也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以上问题有多个方面的背景原因,比如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媒体时代发展带来的双刃剑、青年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和价值体系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新的部署和谋划,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四位一体”路径探析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提高主体协同性、突出客体中心性、强化介体有效性、立足环体支撑性等要素出发,探寻优化实施路径和解决方案。

(一)提高主体协同性,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1.发挥高校主导作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高校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要增强政治定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爱国主义进课堂、进教材,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面对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升,着力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人员纳入全员育人的队伍中,搭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2.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夯实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根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所在。父母及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是启蒙且持续的,所以家庭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为家长,应重言传、重身教,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家风,为子女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坚持爱家与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6]。同时,学校要积极建立健全家校联动机制,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德育工作,营造家校一体的教育模式。

3.发挥政府保障作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各项任务。《纲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3]党和政府要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全面领导,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保障。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关注和解决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5]

4.发挥社会依托作用,搭建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平台。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要整合全社会教育合力,打好资源联动组合拳,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平台,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强动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教育服务机构的带动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运用社会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借助各类文化场所、教育基地,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提供更多元的空间。

(二)突出客体中心性,提升受教者主观能动性

1.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相适应。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挖掘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之主动自觉地与国家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使爱国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要加强爱国主义理论阐释,明确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间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法律依据,让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仰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引领示范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党团支部、学生组织的日常活动中,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3.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教育能力。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家国认知,自觉地、经常性、习惯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自我意识的个体,通过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参与性、活跃性,利用案例研讨、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获取,提升对爱国主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大学生要明确自身定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进行自我教育,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觉的爱国行为实践[7]。

(三)强化介体有效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1.以课堂教学明晰爱国之知。一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强做实课堂育人主渠道。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有效载入传统爱国主义故事、新时代先进典型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积极统筹各学科各专业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梳理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的新格局。

2.以校园文化涵养爱国之情。校园文化是高校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要重视高校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史馆、校园标志性建筑等一切可承载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物质载体,提升它们的育人作用。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超时空性、灵活性等优势,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浸润在爱国主义文化之中。推进校史、校训、校歌等精神文化载体建设,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要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在各类晚会、学术沙龙、专家讲座、体育活动中有机结合爱国主义元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涵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3.以主题教育砥砺爱国之志。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键历史节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教育体系,通过思政课堂、专题报告、“三会一课”、社会服务等不同形式,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继续讲好战疫故事,上好战疫这堂“大思政课”,强化青年学生情感共鸣。结合国庆、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常态化、持续性的工作。

4.以实践锻炼催化爱国之行。形成多主体、多平台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坚持实践教学创新性、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认知国情社情,实现知行合一。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在志愿服务中有效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尤其重视创造大学生赴基层、中西部挂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方面精准培养毕业生,输送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立足环体支撑性,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新风尚

1.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环境不仅可以影响人,也可塑造和改变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建设,通过优化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爱国主义的良好风尚。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在崇德向善的道德舆论环境中形成强有力的价值共识和奋斗动力。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连同全社会坚决抵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的社会氛围。

2.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爱国主义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导向、激励和引领作用。“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5],从屈原、岳飞等民族英雄,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烈,再到新时代的战疫英雄、卫国戍边英雄,以文学作品、图片影像等形式宣传英雄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大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深入挖掘和宣传模范人物的突出事迹,广泛邀请各类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专题访谈、讲座报告以及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具象化引领学生领悟爱国内涵。发挥朋辈群体中的优秀榜样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通过加强朋辈榜样宣传力度,搭建朋辈榜样交流平台,达到“见贤思齐焉”的效果。

3.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和建设,用好大众传媒,打通网上和网下双渠道,运用虚拟和现实,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热点,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生动讲好爱国故事[8]。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立体化地传播以爱国主义为题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节目,使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有人气。同时,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监管力度,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5]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要在“四位一体”多系统要素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同心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