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雅斌,黄姣华,覃秀玉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一系,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3.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与科研管理处,广西 南宁 530022)
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深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1]。文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究竟如何,本研究将从个人与学校两个层面分析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属于高等院校教师,又属于职业院校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双重身份会产生尴尬,甚至变成“两不粘”,成为相对比较尴尬的群体。要弄清高职院校教师的内涵,需从高职院校的界定入手,何新哲认为,举办高职教育有六大主体,分别为:一是职业大学,二是高等专科学校,三是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五是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学院,六是电大及专修学院[2]。基于此,本文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指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他高职教育的举办者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所以,本文中的高职院校教师(简称高职教师)是指在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育教学岗位的专任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需要从相关概念的梳理入手,即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主体都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主体运用信息技术满足个人需求,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侧重于技术的应用,内涵相对比较单一;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可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形成信息素养。高职教师所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而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信息素养与教师所必需的教学能力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的综合能力。
就内涵而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将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融合后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知能结构体[3]。具体来说,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素养[4]。这六个方面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能力,即核心能力与支撑性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属性是教学能力,以教学发生的时间点为界,之前需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之后需要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三种能力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能力。而支撑这些核心能力发展的属于支撑性能力,即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素养及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信息素养是前置性支撑条件,而研究能力是后置发展性支撑。当然,这六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割裂的存在,而是融合的、连续性的。杜威说,经验的连续性是区分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的原则[5]。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不论是从逻辑上还是实践中都必须是连续的、贯穿的,特别是在培养中更需要注意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之间的关联及内存的逻辑连续性。
为了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笔者利用工作岗位的便利对某高职院校15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从个人与学校两个维度开展访谈,主要问题有您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您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什么困境、应如何改进,您对学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满意度如何,您觉得当前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改进。结合文献研究与访谈资料整理,从自我培养与学校培养两个视角,剖析当前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困境。
1.观念意识落后,教师存在普遍化的理解偏误
观念是外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念对人的行动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意识会直接影响信息化教学行为,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生成[6]。通过访谈得知,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观念意识比较落后,尤其是文科类教师这方面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对新技术关注得少,对新技术的应用不敏感,满足于用PPT和视频教学,对教育应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想了解、也没有时间了解等。
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本身的理解存在偏误,访谈时有教师说:“我觉得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错,每节课我都会用PPT教学,而且我的PPT课件做得还很漂亮。”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误解,以为PPT教学等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些情况清晰地呈现了当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观念、意识落后的普遍现象。
2.信息素养不足,知识与能力缺失比较严重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以信息素养为基础,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知识。通过教师访谈发现,除了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本身的理解存在偏误之外,教师对自己的信息素养培养缺少关注,甚至把信息素养理解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或APP的使用,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缺少认知,相当部分教师表示:“我听说过信息素养这个词,但没有去深入了解,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具体内涵还真不清楚。”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作为信息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如此缺乏,令人担忧[7]。通过深入访谈发现,教师在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其得益于手机与计算机的普及,对海量信息有感性的认识,而信息道德主要来自于社交软件规则的灌输。但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阅读信息化相关的书籍较少,仅依靠手机上的碎片化学习,无法形成能力发展需要的系统认知。这里强调与教学相关信息知识及能力的缺失,一般的社交软件知识及应用能力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3.发展动力不足,缺少工作意义的追求
一个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力,主要是学校激励机制、规范制度等;二是内部动力,即教师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对学习与发展的源动力、对自身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感的追求等。根据访谈统计,66.67%的教师存在发展动力不足,满足于应付学校提出的教学任务要求等问题,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关注并不多,只要能混得过去就行,并没有对自己发展提出较高要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教师并不少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个体的能力发展,来自于个体对工作意义感的追寻。如果一件事情,让人完全认知不到它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无法激发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只是应付了事,因为他们缺少意义与价值的引领。
1.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是组织培养的关键,根据访谈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学校的顶层设计存在明显不完善的地方,缺少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或培养的实施方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机构部门比较多,如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信息中心及各教学系部等。缺少学校的顶层设计将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只能依靠教师个人的自主发展,无法落实到学校系统推进的层次,对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存在系统性缺失。
2.平台支撑略显不足
根据教师访谈普遍对学校当前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反映不太满意,认为平台不能适应于当前技术的发展形势,一些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教师更是如数家珍般地数落了一堆平台存在的各种小漏洞。此外,部分教师希望学校能购买一些教学APP的账号分配给教师使用,诸如雨课堂、蓝幕云班课等。平台的支持不足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影响。
3.机制保障有所欠缺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作为教师发展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配套机制予以保障。经过访谈发现,一方面高职院校缺少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规范性的制度要求[8],这也是教师动力缺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突出的教师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的现实让教师觉得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相当部分教师会选择不做,不做没有什么害处,做好没有什么激励,教师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选择不作为正是因为机制保障未到位所造成的。访谈中一些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比较好的教师,多次表达了希望学校能出台相应激励机制的愿望。
4.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存在人员不足、团队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定位模糊的情况,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都存在不能满足需要的状态。访谈中有教师说:“教师发展中心的人员太少,我们想参加校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希望获得一些技术与人员的支持,往往是保障不了的。”据了解,相当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师发展中心,只是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成立了相应的部门,只是形式的存在,没有真正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主要是人员不足与职能不清问题,致使团队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智能技术(5G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可能。世界发展需要学校变革教育,培养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同时,技术给教师与学生带来更强大的教育能力,学校应该利用这些能力去重塑教育[9]。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重塑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超越需要设法解决个人能力发展的问题,消解学校培养遭遇的现实困境。
1.更新理念,提升技术思维境界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理念。何谓“理念”?《辞海》的解释是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它与观念相关,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将观念上升到理性高度便形成了理念。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更新理念,摒弃以前落后的观念,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本身就是思维境界的提升,也是理念的重构与再造。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善用信息技术,又不能完全受制于信息技术,更需要对信息技术哲学进行深入反思[10]。从理性的技术思维境界重新反思当下的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水平,从思维的高度上做好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准备。
2.善用资源,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网络时代将教师置身于信息对称环境,教师对于学习资源不能再等、靠、要,从被动走向主动,应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找学习资源。在新冠疫情之后,为了防疫需要,减少人员聚集,越来越多的高端的闭门会议提供了网络同步直播,实现在家上“名校”、听“名讲”、见“牛人”的便利学习条件。教师应跳出自己院校的小学习圈,投入更大的、更广阔的学习发展圈,结交国内外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享,收集更多的适应自己又属发展急需的学习资源。另外,可以利用各级各类慕课课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B站等资源平台寻找匹配自己的学习资源,可以迅速地弥合自己的信息知识盲区,通过边学习、边操作,形成过硬的信息能力,同步注重信息道德与信息意识的培养,全面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反思自我,寻求发展的源动力
发展的关键动力不在外部世界,而在自身的内部世界。通过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理论的更新,借助网络学习资源拓展自己的学习路径,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而如何保证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从自我的内在世界找到意义与价值。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本身。”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的就在于本身。对于自我认识最好的路径是反思。一方面可以通过反思找到自己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思找到成功的经验,实现扬长补短。发现问题,积极改进,不断完善,对于取得的各项成绩努力发掘成功的基因,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其形成正向循环,持续地获得发展的源动力。
1.构建双循环系统的顶层设计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学校要重视顶层设计,以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一套完整的培养实施方案。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联合教务处、人事处、信息中心及教学系部,通力协同,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的培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构建双循环系统的模式,即校外小循环与校外大循环,两条路径相互补充,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内循环奠定培养基础,聚焦于基础知识与能力;以外循环开拓教师视野,提升认知境界,知不足然后不断改进。顶层设计不是单线,而是多线多路推进,激发内在活力,实现内外双系统循环发展。
2.建设规范高效的保障机制
系统工程的推进需要相应的机制保障,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必须以系统化的思维进行整体性布局与管理。因此,需要构建一套规范高效的保障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部门的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涉及教务、人事、信息中心及教学系部,之前的培养效果不佳,主要在于缺少协调机制,仅靠教师发展中心努力往往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很容易被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内耗时间与精力。因此,必须先建立好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如果学校设置首席信息官就更有利于培养工作的推进。二是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从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竞赛、职称晋升、能力发展等多方面修改或新增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改革。三是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项目专项经费制度,作为学校的重点项目,从学校经费中切出来,实行专项经费制,保证项目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出台相应的经费分配管理制度,从经费分配、使用、报销等各方面加以监控,落实好各项财务制度的要求,做好经费的底层保障。
3.搭建满足需求的支撑平台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平台支撑,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好相应平台。在学校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搭建好与学校专业匹配、功能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支撑平台,通过校内自建平台与校外购买服务两种方式进行。允许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科目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但有一个前提必须保证,那就是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必须是互通的,以便学校进行数据采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分析,进行数据挖掘,为信息化教学开展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监测。教师享受了平台、软件的选择自由,就有接受学校监督管理的义务,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为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下一轮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充分发挥平台的功能服务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4.构建高质专业的培养团队
人是能力培养的主体,也是能力培养的服务主体。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个人自主学习是不够的,学校层面要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培养服务团队。一是配齐配足教师发展中心人员,根据整体实施方案估算工作量,有计划配备好相关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服务岗位的人员。二是整合全校资源,选配好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兼职服务团队,由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涉及人数多,仅靠教师发展中心的人员是不够的,必须从学校各部门抽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匹配的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共同组成培养服务团队,合理调配时间,保证全天候有人负责技术的咨询与支持。三是遴选好校外培训专家服务团队,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深度调查,找到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阶段性集中力量攻克,需要借助校外的专家进校指导、改进与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主导优势,发挥三支培养服务团队的优势,以相应配套的机制协调,共同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的、稳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