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科学依据与路径选择

2022-02-26 12:14梁丹丹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绿色生态

梁丹丹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2)

进入新时代,如何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转换发展动能、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问题。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2]。实现生态优势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根本要求。然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还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只有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进一步深入阐述我国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持续推进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

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在当前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范围内,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使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绿色化和生态化,通过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进步实现整个人类稳定持续有序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完善的生态理念和新型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是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博弈,不停地从对立制约中寻找平衡,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寻找统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是绿色与高质量相辅相成、彼此成就,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之中。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深刻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将绿色深植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的发展,也是努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

由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轮驱动将是一种变革性的力量,所以绿色发展对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3]。坚持绿色发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实现协调统一,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合理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经济增长决不是盲目占有自然资源或破坏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也决不是经济发展的附庸,“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4],决“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5],应该做到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

(二)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度延续的新型发展模式

作为新型发展模式,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以科学、持续、高效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延续。现在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绿色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不再带有简单追求GDP的思维惯性,也不是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折中,而是指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载范围内发展经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既不同于已经完成经济转型的后工业化国家,也不同于具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工业化初期国家,我国面临多种困境与挑战,包括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困境,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避免资源短缺与浪费、生态环境问题等。其中,能否获得良性的持续发展是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最大挑战。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首次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考虑的优先项,把绿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头脑到行动,无不渗透着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其他构成发展的选项都需为其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度延续,发展的全过程都彰显着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质量的飞跃,发展理念和既有体制,涉及各层次各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总之,新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行动指南,也是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价值旨归。新时代,人民对绿色的需要已经成为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人民对以绿色为主题的生产消费的需求,对绿色产品与绿色环境的需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化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仍然存在矛盾,造成“绿色供应”远远不足,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绿色需要,已经成为阻碍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经济发展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集中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这一重大论断。由于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追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同进步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因此与美好生活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要遵循“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8]的根本要求,要以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基本目标,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从而满足人民对绿色的需求。这是满足人民对“绿色”需要的必由之路,也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科学依据

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不是简单的理论整合与事实罗列,而是具有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涵盖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紧迫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

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是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是直接来源,中国古代传统绿色发展思想是重要历史资源。

1.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思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绿色发展观,其核心主张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9],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第一,发展应是尊重自然的发展。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10]。当人“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1]。甚至“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2]998。人从属于自然,人的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第二,发展应是敬畏自然的发展。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征服自然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一次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比如,曾经为了拥有更多土地,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人民不惜毁掉森林,导致土地过多失去水分成为不毛之地;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山北坡的枞树林砍光时,也毁掉了当地畜牧业的根基。因此,在人们庆祝同自然开战的胜利之际,恩格斯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998

同时,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起初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是诱发自然环境问题甚至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资产阶级为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它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自然力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逐步将物质生产变成了对自然力的支配,“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12]997-998。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揭露了价值增殖的根本目的,以此得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重要结论。为了无限积累物质财富,满足生产资料不断增长和扩大社会化生产的需要,资本家不断掠夺、侵占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为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垃圾随意排放,拒绝处理各种工业废品与排放物,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贪婪行为加深了资本主义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绿色发展展开艰辛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完成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代际传递和各阶段发展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加之受忽视生态环境的历史思维惯性影响,环境破坏逐渐成为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因此,毛泽东同志开始了对绿色发展问题的初步探索,提出加强植树造林、积极治理水灾旱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倡议生活中要勤俭节约等,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成果”[13]。为树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指明了方向,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形成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14],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态为民等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并入法制轨道,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法制保障两轮驱动,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运用到生态保护领域。江泽民同志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邓小平同志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将绿色发展拓展至代际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新阶段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强调走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

总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有助于厘清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形成。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通过植树绿化、环保法治化等方式,形成了注重生态保护与加强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观;之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逐步形成了具有辩证思维特征的绿色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绿色发展的经验得失,尝试探索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规划已经成功把“绿色”作为发展理念,并取得较大成绩,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强国之路的里程碑。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5]50,从转换发展模式的层面提升了党对绿色发展道路的新认识,从更高的思想维度拓展了党对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古代传统绿色发展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绿色发展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核心是发展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价值目标。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6];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17]。荀子强调,人有其治。这里的“治”指人可以在遵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然价值与人的利益有机结合的目标。法家要求遵循自然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管子·形势》强调:“其功顺天者,天助之。”[18]同时,法家主张使用自然资源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取之以节的思想。《管子·八观》中提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态”[19]。道家充分阐明了人应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老子》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道家认为“道”作为一种终极存在,遵循的是“自然主义”的普遍法则,即“道法自然”,道创造和成就万物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遵循世界万物本来的状态获得生存和发展。可见,儒家的用之有时思想,法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万物一体的生态系统论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的绿色发展理论,集中阐释了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真理,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和索取,即要确保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13]。总之,我国古人已经开始通过辩证思维方法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结论,对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

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摒弃传统发展的思维惯性,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成了其形成的实践基础。

1.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种本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1。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积累使得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现实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社会主要构成部分的人也对社会现实变化条件反射式地作出积极能动的反应,对其物质文化生活等提出更高要求,涉及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以往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比如,对美丽的自然环境、宜居的人文环境、优质的绿色产品等的追求。

不平衡的发展注重发展的空间结构问题,体现为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充分的发展,侧重于发展的程度尤其是发展的质量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判断,立足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阶段和实际。目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储量不足以及可再生能力下降等;另一方面由于急于实现对物质财富的创造,忽视了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与需求间矛盾不断加深。不仅造成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受阻,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表现。

然而,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可以有效助力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人民提供更多绿色产品与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需要,有效应对并解决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超强行动力,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科学构想和有效途径。

2.摒弃传统发展思维惯性的理论需要

惯性思维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化的思维模式,也叫正向思维。传统发展思维惯性中的因循守旧、封闭僵化都阻碍着新时代的绿色发展。在传统发展思维影响下,那种长期以生产者为中心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大规模生产仍然存在,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和各种资源浪费。从长远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必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这种思维惯性遵循快速增长的法则,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速。伴随长期不计消耗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人的健康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然而,长期形成的这种传统发展思维惯性短期内很难改变。为克服这一弊端,探索并提出新的更加科学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摒弃传统发展思维惯性决不是简单盲目的抛弃传统,要进行思维模式和实践行动的科学提升。要突破点线思维,学会立体思维。点线思维比较重视部分利益,容易忽视休戚与共的整体利益,立体思维则着重强调用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视角看问题;要突破短期思维,学会长远思维。短期思维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重视眼前利益,长远思维不仅看重目前发展,更强调未来发展;要突破片面思维,学会辩证思维。片面思维是一种不客观、不全面、不科学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是符合并反映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是客观、全面、科学的思维。

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遵循“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12的理论指导,科学运用立体思维、长远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待发展问题,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要求等。这些对于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新的思维方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需要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其中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等,都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当前产业发展转型和新科技革命变革的主流,是从依靠资源投入的低质量发展模式向生产效率获得整体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真正构建现代化经济发展新格局,只有追求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为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可以说,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和生产力基础,形成绿色、健康、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实践需要。

三、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处于探索试行阶段,人们的绿色意识不够强,绿色技术不够成熟,传统发展方式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仍是主体,导致绿色发展存在各种困难与挑战,不利于经济发展实现绿色与高质量的有机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绿色发展。因此,必须探索科学有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必须牢固树立绿色意识,深植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意识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树立绿色意识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加大绿色文化投入

绿色文化是协调与生存环境关系的一种文明的体现,要自觉培育和提高绿色觉悟和观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文化的投入。绿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绿色文化发挥着将科学的发展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人们头脑中的重要作用,是绿色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须重视绿色生产,要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引导绿色消费,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以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原则进行科学消费;加强绿色教育,依托各种形式加大绿色理念和观念的宣传力度,在学校开设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课程。

2.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是深植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划定红线的实质就是确定生态、环境、资源安全的底线,要对三条红线心生敬畏,坚决反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最小生态保护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24]。最后,要充分认清底线意识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关系。受过去长期粗放式发展思维的影响,存在对涉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间关系认识不到位,缺乏衡量科学发展价值标准等问题,不少地区难免把底线意识与经济发展视为对立关系。新时代,面对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底线意识与经济发展不再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3.发挥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模范引领作用

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有效传播才能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其中,模范的力量在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模范引领作用。干部和企业家是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首要践行者与主要引领者,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尤其体现在引领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另外,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还应努力打造党员干部与企业家引领作用的双赢格局,营造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家卓越经营有机融合的良好局面。

(二)加速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提高绿色发展效率

1.推进科技创新,充分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依靠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25];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原则,积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工艺提升、流程再造、管理优化,降低生产与营销的经济投入和生态成本,积极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链;加强基础研究,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产品与技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最大化。

2.加快实现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

转变产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根据“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和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加大对环保产业、节能产业、清洁产业等的各项投入与政策支持;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促使企业重视绿色投入和环境保护,引导企业生产绿色化。同时,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承受范围之内,在遵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达到绿色产业化的目的,从而实现产业、环境、社会之间的优化发展。

3.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自工业化以来,我国人口过多与自然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与浪费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自然资源的存量与可再生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并逐渐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关于绿色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使用问题。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22]78。202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5]50,并着重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为提高绿色发展效率,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另外,还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清除,既要调整能源、产业以及生产与消费结构,还要系统推进碳循环和碳汇产业开发,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用最少的资源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绿色发展政策

制度的强制性具有约束和限制作用。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政策能够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要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导向,建立健全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优化绿色发展政策,使之逐步适应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建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关制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改革生态环境监管和管理制度,“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25];建立健全绿色评价体系,将绿色政绩核算至干部考核体系中,成为衡量领导干部个人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建立“GEP(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核算)”[26]机制,以GEP准确核算一个地区的“绿色家底”,成为丈量生态价值的绿色标尺。GEP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引导各地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补齐环保监管体制存在的漏洞,完善绿色发展的在线监测机制以及重大环境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建设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有关制度,健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完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有关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的政策。

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健全的法律体系不仅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可靠政治保障,也是提升发展速度的有力措施。必须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并明确体现绿色发展观念的法律政策。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格局,优化绿色发展空间

“十四五”规划期间,绿色发展空间问题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优化发展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科学界定四大格局的空间范围

四大格局是指我国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城市化格局与农业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四大格局的自然生态超载状况依然严峻。虽然“我国国土空间很大,但约60%的都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并不多,并且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27],造成四大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人民幸福指数的吻合度并不高。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格局。如各自主体功能的划分、空间开发和资源使用承受力等,还要注意厘清不同格局间存在的交叉重叠现象。具体从发展绿色经济、追求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人民幸福等多维层面进行立体化布局,发展内容涵盖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等多向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实现绿色发展。

2.把绿色发展融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

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绿色发展融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长期存在与发展不协调,导致绿色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存在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难度。要正确处理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并发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在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中,在引领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扩大绿色发展的影响与构成,成功促进高质量发展。最后,还要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换提升落后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得长远发展。

四、结语

当前,虽然经济建设与发展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但是传统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成本中,把“绿色”纳入发展的评价体系中。

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研判证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量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的提高。以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为基本要求,以追求更多福祉、更可持续为原则,是一种集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就在其中。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也向世界传递了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当前,绿色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长期以来这种简单依靠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为基础的发展是不科学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全面向绿色转型。

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前提是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还要科学厘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到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比如,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同时,要正确把握和认清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切实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大众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模式,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只有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真正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