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红霞 刘海庆 郑明明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绿化景观建设思考
宫红霞 刘海庆 郑明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绿化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具有自然、文化及社会多重属性,在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校“三全育人”建设提供了多样的育人空间。高校校园建设部门要围绕育人目标,把握前期规划设计、中期施工建设和后期养护管理三个重要阶段,梳理挖掘高校绿化景观建设全过程工作中的育人资源。紧紧把握好规划设计、科普教宣体系、育人组织形式三个方向,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助力。
高校;三全育人;绿化景观;属性;途径
“三全育人”是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整合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元素,挖掘校内外资源,创新育人方式,搭建育人平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1]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三全育人”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其出发点就是培养人。建立完善的高校“三全育人”体系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全育人”,“全”是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各个部门围绕育人目标,深入整合各项育人元素和各类育人资源。基建和后勤等部门担负着高校校园建设的主要职责,要主动融入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为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助力。
高校绿化景观是构成校园优美物质环境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大学精神,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文化氛围,在育人方面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建设好的园林绿化景观需要以自然、生态、社会、行为等科学原则为依据,融合技术和艺术手段综合营造优美的室外境域,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其建设过程有很大的育人空间可供探索。
绿化景观涉及多自然科学学科,主要包括分类、解剖、遗传等植物学知识,种质资源、病虫害、育种等园林植物学知识,种植工程、养护管理、温室等应用植物学知识,还包括景观生态等生态学知识和土壤肥料、地理学知识等等,具有广泛而丰富的自然科普价值;绿化景观的自然育人属性还表现在其形、色、味等提供的最直接的美学价值。创新科普教育形式,丰富绿化景观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美学价值呈现方式和教育输入渠道,是高校绿化景观达成“智育”和“美育”的途径之一。
植物作为绿化景观最主要的元素,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托物言志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挖掘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态结构和功能等赋予其相应的性格属性,并将自己的情感及意志与植物性格巧妙结合,寄情于景,赋予植物鲜明的文化属性。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大量地运用"比兴"手法,借植物喻人物喻品德,呈现出多样的引申意义。千百年来,植物形象代表的象征意义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植物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新时期,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碰撞,赋予植物景观新的内涵,可帮助实现高校绿化景观“智育”和“德育”目的,是完善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有效手段。
绿化景观的社会价值除植物提供的木材、花、果、叶等直接经济价值外,更多地体现在提供园林空间、调节人类生理机能、优化居住面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作用,也为高校绿化景观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植物养护和经济价值的获取可作为“劳动课”等第二课堂的特色主题;多重社会价值也为相关专业学科教育提供了实践课程素材,是实施高校“智育”和“劳育”的思路之一。
1.宏观层面
(1)总体规划注重文化介入
将绿化景观设计放在校园环境整体规划中考虑,以积极主动的设计方式干预和完善绿化景观设计与文化的关联,是打好绿化景观育人基础的关键。[2]文化介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考虑大学精神、地域文化等[3],引入生态绿色理念,融合多元文化,并以多种形式自然表现出来。例如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石油特色文化、沿海地理特点、生态环保理念以及校风校训充分融于校园规划设计。校园规划确定了“一轴一心四园”的布局,布局以“创造太阳”雕塑为中心点,“创造太阳”雕塑是学校校徽图案的原型,代表了石大精神和育人使命;以杨光华校长命名的“光华大道”作为校园景观中轴,传达出对石油人和学者的尊重;四个景观园中,“学海求知园”以石油开采比拟知识获取,鼓励学子在无涯学海中不畏艰苦、勇于求知;“蓝色畅想园”结合海洋文化和白桦树元素,引导学生培养高洁、正直、向上的精神品格。整个校园的绿地规划设计通过植物选种和种植手法、地形堆砌、铺装等材质肌理等多重元素和形式交叉融合,自然介入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奉献精神和绿色环保理念。
(2)布局设计突出育人空间
从校园整体规划的角度考虑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合理设置育人功能区和景观区。结合不同的植物种植形式,规划设计文娱区、休读区、甚至单独的文化展示空间。[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唯真求实园以校园文化景墙为主景,成为学校开展爱校爱国教育的重要地点。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设计建造专类植物园、植物温室、苗圃等专业实训基地,这对一些农林院校尤为重要。
2.中微观层面
充分利用建筑、小品、铺装等其他园林元素,综合展现景观空间主题。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海求知园”基于对石油特色文化传承和师生的活动需求,设计了象征石油运输道路的笔直交叉道路和象征石油开采平台钢架休憩平台,搭配能源植物“黄连木”等表现石油开采文化;园中心高耸而富有生命力的新疆杨树阵,传递出“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
传统的景观介绍指示牌、植物名牌等绿地标识牌可表现景观概况、植物基本信息等知识,具有融于景观和即时科普的优点;校报、植物主题系列明信片、校园植物手册、绿化地图等纸质载体更加灵活,也方便携带,但与前者一样都受限于载体篇幅,导致科普传播内容有限。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为绿化景观科普教育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宣传渠道。电视、广播以及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移动新媒体使植物科普形式更加多样、更富吸引力。以微信举例,可利用学校账号、绿化景观建设养护部门账号,甚至建设专门的植物科普账号进行绿化知识科普;目前还有不少高校建设了植物数据库、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平台,植物知识和绿地信息面向师生开放,具有良好的科普效果。而二维码技术则帮助传统媒介打破篇幅限制,实现与专业植物平台如“中国植物志”网站或校园植物数据库等的连接,即时获取更多科普内容。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手段,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体系是打通高校绿化景观育人渠道的重要途径。
深入挖掘绿化景观的育人潜力,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1.深入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层面在整合学校资源时应重视绿化景观建设工作的育人价值,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系统组织、长效机制、课程体系、落实考核等指导方案。[5]后勤基建部门作为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参与部门,要加强对自身工作育人功能的认知,做好角色转变,在做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同时发挥好管理服务育人作用。绿化景观建设部门要挖掘整理工作中蕴含的专业性及具有育人价值的内容,将劳动教育和绿化景观的设计、改造和日常养护等工作有机结合,与教学部门和学生部门共同打造有组织规划、有过程管理、有评价考核的绿化劳动教育课程。
2.发挥学生组织作用
通过多部门联合组织成立相关兴趣小组或社团,搭建以学生组织为载体的专项育人平台。学生组织具有灵活度高、兴趣粘力大等优势,但要真正发挥好绿化景观建设育人作用,须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聘请专业老师指导。课程专业老师和绿化景观建设部门工作人员联合指导确保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知识输出的科学性。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绿化资源。校内绿地资源为社团提供方便的活动场地和材料,同时校外市政绿地、市民植物园、花卉市场、中国园林花卉博览会等也有广阔的育人空间可供探索;校园线上植物数据库、植物科普微信公众号,“中国植物志”等专业植物知识网站等科普载体提供了丰富的网上知识资源。三是结合科学与艺术丰富活动形式。绿化景观建设涉及的土壤、气象、育种等学科与绘画、摄影、雕刻、设计等艺术的融合为丰富社团活动提供了知识和艺术创作基础,例如可开展植物认知、植物科学绘画和摄影、植物标本制作、植物生长观察、艺术压花、插花等活动。
3.辅助专业人才培养
对于设置了园艺、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来说,综合考虑校园绿地,包括苗圃、温室或专类植物园等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1]吴艳,韩君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77-79.
[2]叶惠珠.风景园林文化属性及介入对策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8,34(05):148-149.
[3]吴卫光.绿道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介入——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笔记[J].美术观察,2015(01):8-9.
[4]赵睿.浅析科普教育在森林公园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科普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0):122-123.
[5]蒋立峰,吉嫱.高校后勤劳动育人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21(12):22-24+45.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