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萍 赵蓓蓓 张巧玲 许 阳 徐 璐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课程思政”指以各门各类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政治观点、理想信念及道德规范等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1]。“金课”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提出了基本要求,它相对于“水课”而言,意指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强调教学内容深度、广度,提升学生高阶能力和思维[2,3]。课程思政“金课”教学设计,强调以思政教育元素为引领,教学中有反映时代前沿的课程内容、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强调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4]。BOPPPS模型为课程思政“金课”教学设计提供基本策略,它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学与学术成长中心提出,最初用于新教师教学模式训练,后被作为一种课程设计模型广泛应用,它把教学设计分为6部分,导言(bridge-in):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联系;目标(objective):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前测(pre-assessment):把握学生知识基础;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引导学生多方位参与教学;后测(post-assessment):了解教学目的是否达成;小结(summary):知识点回顾复习[5,6]。BOPPPS模型的基础策略是“导学互动”,核心是“参与式学习”,它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式、探究式、问题式”学习,提升其岗位核心能力[6-8]。“外科护理”是培养护生的临床岗位核心能力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在思政育人体系中占重要位置。以“外科护理”中“烧伤病人的现场救护”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的“金课”实践路径,以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纲要》,选用贴近岗位能力塑造、注重护生德育修养的教材。选用由熊云新、叶国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4版《外科护理学》,该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对接新时代健康中国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并融合数字资源,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教学的开展。
“烧伤病人现场救护”为“外科护理学”“烧伤病人的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为促进“道”与“术”的统一,在内容处理时融入国际烧伤协会(ISBI)2018年《ISBI烧伤处理实践指南(第2部分)》[9]的相关知识,形成模块化内容:简要阐述烧伤病理变化,重点分析烧伤现场伤情判断及救护措施;应用思政理论教育的思维处理教材,以“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为引领,结合中国烧伤医学 60 年经典事迹[10],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职业担当意识。
学情分析是授课的基础,该授课对象为处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全日制三年制高职护生。课程思政教学不仅需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还需关注其思政素养、心理特点。
1.3.1 思政素养
有自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但应急、应变素质有待加强,职业意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有待融合、提升。
1.3.2 基础知识与技能
已进行医学及护理基础知识、急救护理知识的学习,具备伤情评估和基础救护的知识和技能。
1.3.3 认知、实践能力
经过临床见习,专业思想稳固,能通过文献查阅和思维导图绘制施救方案,但病情判断、应急处理和对症救护的能力有待提升。此外,还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是否有烧伤的经历,使教学有的放矢。
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为引领,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护士岗位能力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1.4.1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烧伤面积及深度评估要点;能正确评估伤情并有效实施现场救护。
1.4.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促进科学思维、安全防护、敬佑生命的意识养成;通过烧伤模拟演练,促进紧急应变、救死扶伤的精神提升。
1.4.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诚实、守信态度及科学精神的养成;强调冷静、沉着、果断、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能够关心、爱护病人,体现人文关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课程思政“金课”教学设计需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并需注重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以“2020年3月的四川省凉山森林火灾”视频为思政教学导入点;将“校园用电安全实例”思政案例分析贯穿教学始终;利用思政学习任务评价表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以“烧伤护理先驱陶祥龄事迹”[11]为拓展知识,将思政育人延伸课外。此外,高效利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微课、3D动画、纪录片、习题库、思政案例集)、校内实训资源、校外社区及医院资源,为BOPPPS模型的教学实施提供保障。
以“探究社区”教学理论模型为引导,将“立德树人”的基因植入学科标准、教育情景、实践运用和交流媒介中。以思政育人目标为核心,BOPPPS模型为课堂实施框架,以“工作坊”为课堂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建构协作学习小组,以“烧伤现场救护”为主线,以“校园用电安全实例”思政案例为引领,设置驱动任务,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通过课前启知、课中深知与课后化知,让“家国情怀的大局观”和“使命担当”的职业本色观厚植于认知、社会、教学存在中。
教师发放学习任务书,学生依托平台资源,进行探究、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习难题反馈于老师。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并及时反馈、指导。
2.2.1 B-引入(bridge-in)
以“四川省凉山火灾”视频导入,引出中国面对危机事件时快速、有力的反应,由爱国主义教育引申到职业本色素质。
2.2.2 O-教学目标(objective)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过程、方法,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2.2.3 P-前测(pre-assessment)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前测习题,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通过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和知识基础,便于课中教学实施。
2.2.4 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它是课中教学的核心环节,该环节以护理基础理论及临床工作任务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进行教学设计,“以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思政元素为引领,将“烧伤现场救护”设置为三个任务。
(1)任务一:评估烧伤伤情。展示“校园用电安全实例”:孙某,女,大学生,因暑假期间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导致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消防员将其迅速带离火灾现场,经初步评估发现她胸腹部创面大水疱,部分水疱皮脱落,基底鲜红、剧痛;右上肢创面有小水疱,基底苍白、疼痛迟钝;双下肢创面呈红色,轻度肿胀,感觉过敏,无水疱。教师结合《ISBI 烧伤处理实践指南》的内容,强调快速有效伤情评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评估烧伤伤情;教师依据案例要点,对接“中国烧伤新九分法”“儿童烧伤评估”的知识点,引出中国在烧伤医学上的研究进展,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展示伤情评估结果,如实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伤情评估要点,寻求正确答案,渗透科学精神。
(2)任务二:实施现场救护。以案例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如何进行现场急救?引导学生模拟演练。学生利用院前仿真急救系统及用物,对烧伤患者实施救护,教师指导学生在施救过程中实施正确的伤口包扎、固定及搬运,帮助学生树立急救意识,培养其冷静、沉着、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意识。
(3)任务三:评价救护效果。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代表对救护效果评价,并总结、强调现场救护成功的关键:团结协作、临危不乱的职业素养;有效的病情观察及熟练的急救技术(包扎、搬运)。引导学生在施救中要注重“速度”与仁爱并行,技术与体魄并重。
2.2.5 P-后测(post-assessment)
教师发布平台在线测试,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如实答题,提高科学、诚信意识。
2.2.6 S-总结(summary)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施救方案进行归纳梳理,强化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临床实践,促进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烧伤领域救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发动知识宣传进社区行动,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学习烧伤经典事迹、追忆烧伤护理学先驱陶祥龄事迹,培养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紧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纲要》,“烧伤病人现场救护”的课程思政“金课”实施是在提炼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以BOPPPS模型为基本框架,融合科学教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思政、信息、实践资源,将知识与技能培养、人格和情感塑造、科学精神培育和价值观养成教育无痕融合,打造活力课堂,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促进隐性与显性育人的融合,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课程思政“金课”的核心是在把握师生需求和教学互动的基础上打造五位一体课堂:即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BOPPPS模型引导的教学强调“以生为本”,能高度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及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它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一种重视教学互动与反思的闭环式反馈教学模式[7],符合“金课”教学需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该模型具有系统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弥补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环节和内容存在割裂可能性的现状,优化教学实践。BOPPPS模型下的各个设计环节并非固化或缺一不可,应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资源等合理应用。此外,思政育人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何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无痕融入教学,以及对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研究,仍是今后探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