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接花知识的普及

2022-02-26 06:01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花市宋人士人

王 圣 洁

(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34023)

宋人好花,邵伯温记:“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1]在宋代,“一向附属于园圃业的花卉种植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大型花圃和专业的‘园户’‘花户’和‘接花工’”[2]。通过市场买卖以商品性消费的方式来获取花卉已是日常,花卉相关的专书专谱也大量涌现。至此,出现了我国古代花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界对这一“拔地而起的万仞高山”[3]给予了较为充分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是基于宋代花卉文献的研究,一则是从经济史、园林学及社会生活史等不同视域开展的宋代花卉研究。

有宋一代,花卉品种渐趋增多。这得益于花户的悉心栽植和科学培育。其中,嫁接技术更是在增加品种数目和培育珍稀品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人对花卉培育活动不吝惜笔墨,但今人的关注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园艺学和花木学等方面,且对相关材料的使用多于研究。本文主要对宋人笔下的接花活动进行考察,以揭示其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管窥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味。

1 宋代接花现象普及的原因

1.1 宋代园林之风盛行

宋代皇家园苑、私人花园和寺院宫观等园林发展兴盛。长居汴京的孟元老记灯会结束后,汴京都人争先出城探春,去处甚多:“州南则玉津园外,学方池亭榭、玉仙观、转龙湾。西去一丈佛园子、王太尉园。奉圣寺前孟景初园。四里桥望牛冈、剑客庙。自转龙湾东去陈州门外,园观尤多。……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4]612园林之内“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4]613。

1.2 宋代花市发展程度较高

欧阳修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5]2000文彦博《游花市示之珍》:“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6]描绘出洛阳花市场面之盛、规模之大。另《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临安城花卉买卖的繁盛情景:“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酴釄、蔷薇……香兰、水仙、映山红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7]可见宋代花市开放已有较为固定的地点和时间,交易品类众多,花市发展程度较高。游花市已成为宋人生活中的一项日常活动,花卉成为宋人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之物。

1.3 嫁接可以提升花卉品质

宋人逐渐不满足于自然、常规的花卉,要求提升花卉质量,如腊梅“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花小,香淡,其品最下,俗謂之狗蝇梅。经接,花疏,虽盛开,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最先开,色深黃,如紫檀,花密香浓,名檀香梅,此品最佳”[8]。宋人已然认识到嫁接是解决自身日益高涨的花卉观赏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

2 接花与宋代的花卉产业

2.1 宋代花卉种植业发展迅速

宋代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及其商品化程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奠定了殷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花事习俗兴盛,花卉需求旺盛,从而使得花卉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花卉种植业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花卉种植的专业户,形成了一股专业性种植力量。宋代文人已然注意到花户的状况,张邦基载:“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之盛且多也,园户植花如种黍栗,动以顷计。”[9]251在以芍药名天下的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最盛于朱氏、丁氏、袁氏、徐氏、高氏、张氏,余不可胜纪。畦分亩列,多者数万根”[10]。天彭于“崇宁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于人间,花户始盛,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从而使得“花户连畛相望”[11],足见宋代花卉种植规模之大。

2.2 接花技术趋于完善并广泛应用

宋人关于接花的记载俯拾皆是,其中,对接花的具体方法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接时须用社后重阳前,过此不佳也。花之本木,去地五、七寸许截之,乃接。以泥封裹,用软土拥之,以弱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日,唯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至春,乃去其覆。”[5]1102记载了接花的适宜时间、方法步骤以及后续保养的知识。周师厚在《洛阳花木记》中对接花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强调,并根据节气变化提出“四时变接法”,[12]并于之后又续“接花法”一篇,专论接花技艺。张世南《游宦纪闻》详细论述了嫁接花木的种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时间、嫁接方法等问题[13]。据农林专家考证,宋代时发明了“二重接”“多重接”等较为复杂的嫁接方法。嫁接的方法也渐趋多样化,到宋末元初时已形成了插接、根接、身接、腰接、劈接、皮接、枝接、搭接、压接、靥接(方块芽接)和贴接等方法,嫁接技术已经相当完善。[14]宋代“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15]。“不但能实现同属同科异株,而且能实现不同科、属的植物之间的嫁接,从而使鲜花的品种大大增加。”[16]

有宋一代已经出现了专事花卉嫁接的技术型人员。欧阳修记:“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5]1102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一诗对接花人跌宕的人生际遇进行了细致刻画[17],反映出宋代接花人已有专门的称谓,并因掌握精湛的接花技术而受到世人的追捧。

据文献记载,经过接花人的悉心培育,花卉在珍稀品种和品类数目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嫁接花卉“姚黄一接头直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乃归”“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五千,今尚直一千”[5]1102。其中姚黄一品,除去价高,还需得提前立契预定才能购得,足见难得。牡丹之外,其他品类的嫁接花卉也是各领风骚。一如菊花也极繁盛,苏轼有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18]89嫁接技术在花卉培育过程中被广泛运用,这使得好花的宋人享受到了更高品质的花卉生活。

2.3 宋代花卉产业的暴利产品

前人以文献为基础,对宋代花卉价格作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魏华仙研究:宋代花卉价格差别大:价高的牡丹往往都是新出的品种,但在新品种推出一段时间市场消费量达到一定饱和度后,价格也会随之下降[19]。普通花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缺乏优势,在利益的驱使下,花户则通过嫁接技艺增加花卉种类和培育珍稀品种。除了通过售卖获利,有偿观赏嫁接所得的珍稀花卉也为花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魏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5]1099。陈州园户牛氏有牡丹,“以缕金黄名之,以籧篨作棚屋围幛,复张青帟护之。于门首遣人约止游人,人输千钱乃得入观。十日间,其家数百千”[9]251。据漆侠先生《宋代经济史》研究,北宋时期一亩土地的价格分别在146文到2500文之间[20],若照此计算,仅靠收取观花“门票”这一项收入,魏氏便可在一日内购得土地至少4亩,而牛氏则可购入更多。可见,嫁接所得的珍稀花卉相比于传统花卉的种植获利更巨,是花卉产业中的暴利产品,能够为花户带来高额回报。

3 接花与士人的参与

有宋以来的社会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士人的审美空间,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审美情趣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入世与出世、功利与超功利、群体道德意识与个人情感体验等不同构成因素总在不断地对峙交融[21]。在此背景下,宋代士人不仅身体力行地参与接花活动,更是对此倾注了不少笔墨,形成了众多有关接花的著述,这些著述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远的价值追求。

3.1 闲适的审美趣味

闲适首先是生活层面的。“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22],司马光将接花视为一种不错的生活消遣。黄庭坚与岳父谢景初闲暇时接花,有《和师厚接花》一诗:“妙手从心得,接花如有神。根株穰下土,颜色洛阳春。雍也本犁子,仲由元鄙人。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23]著名诗人陆游在田园生活中不仅“接花聊复效儿嬉”[24]1940,还有“接花待其成”,引得“邻里共笑狂”[24]3708的轻松体验,可见其对接花这一活动的喜爱,并将此当成一种乐趣。同时闲适也是生命层面的。“中唐以来的社会剧变让士人由建功立业的淑世情怀走向闲适隐居的遁世无闷,从居庙堂之高走向处江湖之远。”[25]日常生活中的接花成为心向往之的宋代士人追求内心快适的重要生命体验,展现了宋人客观生命体中的生命之美。

3.2 理性的审美理想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26]北宋梅尧臣认为花的样貌本应是“天意”所为,而接花有违天意造化,遂作诗以讽。汉代儒学中“天”的观念中最重要的内涵为“天”有意志,可见理学勃兴前梅氏仍然深受传统儒学影响。

宋代理学作为当时思想领域的主流,其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宋代士人对接花的审美。这一渗透的具体表现之一为宋人对“雅正”“尚理”审美理想的坚守。雅正,即典雅纯正,要求符合标准、恪守伦理,体现正统的审美情趣。东坡与逊之言洛人嫁接之菊品,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18]89其认为菊花当以黄色为正,继而轻视嫁接而得的菊品。

邵雍有《接花吟》:“物为万民生,人为万物灵。人非物不活,物待人而兴。男女天所生,夫妻人所成。天人皆与外,率是皆虚名。”[27]其反映了邵雍“以物观物”的重要思想,即观物并不是对外物的感性直观,而是用心去观,是主体基于一定的精神境界去观照事物、看待事物的态度[28]。

宋人笔下的接花所蕴含的理性审美恰好说明,“宋代美学一方面在理学本体思辨的影响下,对艺术和美学的本体论问题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思考,对艺术和审美的伦理功能也作了前所未有的强化”[29]。

3.3 高远的精神追求

宋代士人胸襟高、立志高,以接花体现精神追求的作品也是内涵凝练,意蕴高尚。范仲淹在其堪与《琵琶行》并读的《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中塑造了一位人生坎坷的接花工形象。范仲淹本与接花工同样遭受贬谪,但诗人却勉励接花工无需过分执著人生荣辱,更不必自怨自艾,愁苦伤心。并劝解道:“吾皇又诏还淳朴,组绣文章皆弃遗。上林将议赐民畋,似昔繁华徒尔为。”“一日天恩放尔归”,倒不如“相逐栽花洛阳去。”[30]这些诗句“弥散着达观,坦荡,乐天乐道的悠然,浑然一体的积极态度”[31]。苏轼诗:“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从人伪胜,遂与天力争。易姓寓非族,改颜随所令。新奇既易售,粹驳宜相倾。疾恶逢伯厚,识真似渊明。君言我所印,世论谁敢评。愿君为霜风,一扫紫与赪。”[32]前引《东坡志林》文字即此诗序,写明在元祐六年。而此时苏轼因与朝内政见不和而出知颍州,不知此时境遇是否让他想起当年被贬的情景。他以此指代政风不良,期待“一扫紫与赪”,表现自己激浊扬清的政治追求。

4 结语

有宋一代,花事兴盛,接花技艺趋于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达到了科技层面的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花卉产业的繁盛进一步推动了宋代接花技艺的发展和接花知识的普及。宋代士人审美意识突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满足了接花知识记录和接花文化创造的智力条件。透过宋代名士的文字,体悟宋人闲适愉悦的审美趣味、儒学理性的审美理想以及立意高远的精神追求,了解宋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宋代士人的参与和著述助推了我国古代花卉文化在此时达到高峰,赋予了接花知识普及以及绵长、悠远的深层力量。

猜你喜欢
花市宋人士人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逛花市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春节看花市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从广州水上花市传播看大型活动推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