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彬
(1.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四史”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开放历史成就和经验的总结,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和发展走向的认知。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在“四史”学习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历史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四史”学习,能够看清历史本质、增强理想信念、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有力地驳斥错误社会思潮。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这就是唯物史观,它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马克思的这一重大发现彻底颠覆了唯心史观只在自然领域的唯物论,而将之延伸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它是打开历史之锁的金钥匙。是否以唯物史观指导“四史”学习,决定着学习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而英雄创造历史,超阶级看待历史现象和人物,告别革命论等等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这些错误现象不能正确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不利于正确认识和学习“四史”。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看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展的动因,看到隐藏在历史现象之后的规律,才能科学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各种风险考验的精神支柱。“四史”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以来由小到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成功的历史,而且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道路选择、理论选择、制度选择、文化选择时的坚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了“红旗落地、共产党下台、社会主义制度变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历史的终结”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一些对社会主义运动、共产党领导持悲观态度的言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将社会主义必然能成功的信念,印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并取得辉煌成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多达370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人。[3]在脱贫攻坚战中,超过1800名党的好儿女牺牲在扶贫战场。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前行,距离伟大复兴目标越来越近。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更多复杂的状况。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定目标必然实现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四史”学习,才能更准确地吸取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这是党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珍贵财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科学总结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经验,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几十年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党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近代风雨飘摇的环境中诞生、发展、壮大,并成为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人民屈辱生活的历史。“新中国史”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工业化建设以及方方面面建设的成就和历史。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在1956年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再到现在我们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高速发展奠定了根基。“改革开放史”以鲜活、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且还能够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取得了改革开放新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社会主义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随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西方舆论大肆宣扬“历史终结”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优越性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的巨大发展,并且是符合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
在“四史”学习中总结一些失败的教训,才能引以为戒。前苏联曾经以其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20世纪80、90年代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前苏联共产党在党的建设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方面的失误。在意识形态领域惨痛的教训都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研究。
当前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在“四史”学习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人们对“四史”的整体性、客观性认识。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如下:一方面,在蔚为壮观的研究宣传“四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碎片化研究历史,抓住一点,大肆渲染。另一方面,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本着“价值中立”的原则,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问题,虚化阶级观念,颠覆重大是非,重新阐释历史。有学者谈到中西方近百年历史,夸大西方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避而不谈中国辉煌的文明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他们以“捍卫客观性就要摒弃主观意图和阶级偏见”为名,宣称西方列强是“现代文明的使者”,中国的英勇抵抗带有“狭隘盲目排外性”;民族叛徒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乏“迂回救国的目的性”等等。[5]此外,剥离历史的厚重感,世俗化对待历史。“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传播系统”[6],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人群在微博、微信、论坛空间等发表一些仅停留在对历史表面分析的言论,有负面记载、传播错误世界观、价值观的作品出现,使人们在“四史”学习中出现偏差。
另外,西方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导向,影响“四史”学习。西方以魏特夫、霍华德·鲍曼、西格马·加布里尔为代表的对当代中国进行研究的所谓“学人”,部分媒体以及个别领导人在对外宣传中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对“四史”的准确学习和评判。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 “四史”学习,才能看清一些错误表现及其根源。
前述“四史”学习中的错误表现,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刻意为之,但对于许多学习“四史”者来说,他们却是未能从根本上认清错误的根源。无论是碎片化解构历史还是重新阐释历史,或者是戏谑历史人物、世俗化看待历史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剖析错误根源,是我们正确学习“四史”的必要前提。
其一,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视野,未从本质学习“四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从表面现象而不是从这两对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学习“四史”。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看到中西方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便将差异简单归因于制度、价值观不同,进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而没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来看问题。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暂时显示出了它繁荣的一面,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会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而走向衰落。而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法律、观念也会对经济基础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借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这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短暂曲折来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没有认识到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四史”学习中,缺乏人民主体意识,而将历史发展的原因归因于所谓神学、英雄,是无法认清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的。
其二,从唯心主义史观出发,未用科学实践观指导“四史”学习。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用来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从而意欲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一股社会逆流”[7]。究其根源,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从科学实践观出发,而是从唯心主义史观出发,这就严重影响“四史”学习。
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8]。在“四史”学习中,唯心主义史观没有从处于特定社会关系和阶级立场的人出发,而往往高举“人性”的大旗,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和阶级条件剥离出来,简单地对某事、某人物进行评价,进而得出一些荒谬甚至颠覆性的结论。比如“民国粉”大肆渲染一些国民党将领温情脉脉的形象,而没有看到他们在镇压人民方面的穷凶极恶,只是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玩弄实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离开了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9]。是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看待“四史”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质的区别。
其三,没有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四史”学习。在方法论上,历史唯心主义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没有看到历史的整体性,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没有看到事物的历史发展。在“四史”学习中,不能脱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用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这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短暂曲折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要把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区分开来,将这一事件放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来考察。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关系,唯心主义者出现了前者否定后者,或者后者否定前者的错误,没有用辩证的方法来看问题,没有认识到这两个三十年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在看待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辉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是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社会主义发展史,没有认识到世界资本主义未来走向。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四史”学习中,对于重大历史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无法把握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
最后,在“四史”学习中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教条主义、狭隘主义是其典型代表。看待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只能有计划经济还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问题,一些学习者仅仅从概念、理论出发,而没有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问题,尤其是没有根据经济改革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去研究这些问题,因而就出现了在改革开放之初排斥市场经济,以及错误理解当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这种错误源于脱离客观现实,仅仅从主观判断出发或者从教条、经验出发。
学习“四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来考察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坚持人民主体论,用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来指导“四史”学习,对历史虚无主义各种错误表现进行有针对性地驳斥。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历史会走向一个必然王国。“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源,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寻“四史”背后的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对象性活动,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11],实践不会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虚幻存在,因而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我们正确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坚持科学实践观,看到资本主义的衰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不能以目前资本主义仍占统治地位而否定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的历史必然;不能以超阶级的“人性”去拔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生活中温情脉脉的表现,忽视其站在人民对立面对广大人民进行剥削、压迫的阶级本质,闭口不谈他们错误的思想和论调。
当然,历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在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荆棘密布。“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历史进化论,也不同于历史循环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螺旋式前进的理论既包括历史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又包括历史仿佛复归的辩证现象”。[11]
列宁曾说: “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3]唯物史观主张,“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前进的主体,是各种丰富的历史内容的创造者。“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而且由于“现实的个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中才会形成。马克思在用“现实的个人”阐释社会历史时,确立了社会实践观,即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中认识到具体而现实的人,科学揭示人的社会本质。正是因此,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马克思对历史的这一理解,使人们摆脱了神秘的神学史观和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开始关注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关系,将作为生产劳动主体的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主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核心要义。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论”指导“四史”学习要突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四史”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活动产物。“人民主体论”首先承认人的能动实践性,人民群众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论”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明确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非英雄人物或者公侯将相。在“四史”学习中,看到人民群众不仅适应自然、社会,而且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只有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尊重人民,才能还原历史的本真和探究历史本源。
其次,坚持“人民主体论”指导“四史”学习反映价值取向。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应用于指导“四史”学习,认清“为什么人”的问题,才能端正看问题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进入新时代,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坚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正是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动了中国社会持续高速向前发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看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这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整体的方法看历史。从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而不是从一些细枝末节之处学习“四史”,认清主流和支流,进而能够辨别那些抓住一点所谓“新史料”而歪曲历史的错误。
其次,坚持用辩证的方法指导“四史”学习,分清“四史”经验教训的性质。“四史”学习中有两种错误,一种是立场上、性质上的错误,另一种是认识上、方法上的错误。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问题,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错误是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和判断的方法上的错误,同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的这种立场、性质上的错误是不同性质的。
再次,坚持用历史的方法看问题。遵循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在联系而不是偶然性事件和历史的曲折反复去学习“四史”。坚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要贯通整个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来看待“四史”。“四史”同人类文明史一样具有滚滚向前、螺旋上升的规律。“四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前进方向、中国社会面貌,是辉煌的。当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以及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些曲折、反复,但是不能将此作为历史的主线。从社会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来看,社会主义的上升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运动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坚持这一总的观点才能认清各种对社会主义悲观失望的错误思想的实质并有力驳斥,才能正确学习“四史”。
此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四史”学习,要摒弃互联网上的错误观念。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各类人群可以对“四史”发表大量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观点。在建构的一个“无权威”的系统中,由于网络发言、发帖、跟帖方便,一些错误的甚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在网上大肆传播,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四史”的学习和理解。坚持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指导网络空间治理显得迫切和必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5]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网上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甄别,做到客观、完整、准确地学习“四史”。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通过“四史”学习,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贯穿学习全过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借鉴。正如恩格斯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