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凌伊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着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021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等多方面支持与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伴随党的历程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与提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进一步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任务和要求。思政课教师肩负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其教学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实施的实效性,是全面培养发展人才的前提与保证。可见,迈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寄予了更高的厚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思政课教学作为育人一线的重要场域,肩负着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等核心素养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改革与提升,不仅仅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能否呈现出内涵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起关键作用。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3]。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勇于担当铸魂育人的使命责任,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能够完成国家两个一百年伟业,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使命。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毛泽东曾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拥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忠于党和人民是思政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必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必须增强政治思想的引领导向与政治敏锐鉴别。思政课教师的理念与信仰直接影响着国家培养接班人目标的实现,站稳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为国家培养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以期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能力。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导向。人才培养的教学范式将从“教师为中心”转向 “学习者为中心”,这意味着学生将成为课堂中的能动主体,教师的职责需要从“如何教得更好”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得更好”[5]。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应该建立双方的良好师生关系,建设和维持好思政课教学课堂的氛围与活力。思政课堂应该是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和探索精神,是爱国教育与法治理念培育的高级殿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当中最为核心的关键任务与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效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有了新的期待。最后,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育人水平。综合育人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指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还指教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指导的加强与把控。新时代的学生能够多渠道接收各种繁杂信息,这些碎片化内容信息可能偏离价值轨道,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严峻挑战,让学生难以理性思考与辨别。面对新问题,学生不知所措,这些困惑涉及面广,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又要联系社会与学生个人,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新时代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育人作用,这些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面与综合育人水平将提出更高的期待与要求。
教学是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基本教学方法即为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来进行信息的传达与教授。19世纪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更迭,教学方法中增添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已成为课堂的常规教学手法,由此而呈现出的还有模型教学、虚拟教学、互助教学等方法也正在逐步信息化与科技化。2020年,疫情出现后,教师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许多课程由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疫情期间许多高校也将教学工作转移到网络平台,通过数字科技体系构建起“线上高校”。目前,通过网络技术、教育软件等为支撑的教学方法方式基本可以实现跨时间、跨空间的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技术带来了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数字时代与教学发展趋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不够,大多数老师对于线上教育的把控力不足,导致思政课不能与时俱进地呈现良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6]运用数字科技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数字技术正成为教学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支持力量。数字时代支持和鼓励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丰富两者的结构方式,使其教学是灵活的,多向的[7]。思政课教师除了做好理论学习与教学设计,对于教学内容的方法也有必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此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发展与教书育人的要求。要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顺应时代要求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地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手段得到全面升级,并能够主动调整教学手段从单一化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转变,让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和课程操作都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完善高校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助推教师培训常态化。中共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创新文件,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应用得到了重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仍值得被关注与分析。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与培养学术性能力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和价值观塑造。教学信念是教师的职业信念,也就是教师个人对于职业所表达出来的理解,以及自我职业追求和工作成就感方面所拥有的理念。思政课教师对专业与课堂的持久热爱是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育人的必要条件。现实中,由于职业信念不同,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明显差异。拥有较强理想信念的教师会主动、积极地去追求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表现出更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学生产生深度互动。相反,部分教师工作的热情减少,仅仅将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对课堂热爱不够,对职业认同度不高,逃避教学培训等提升能力的途径,仅仅满足于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不主动认真备课和课堂管理,课后辅导应付了事,这部分教师很难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有部分老师只关心教学数量而不关注教学质量;甚至有少数教师对于除教学工作外对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影响思政课教学团队的精神风貌和教师自身发展;虽然有的思政课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能够运用学术话语与学术概念讲授课程,但对教学手段与能力的关注不够,对教学中的难点研究不深,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难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不了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思政课教师总体生存发展不容乐观[8]。
思政课作为高校的通识必修课,其教学目的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有较大的区别。专业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应的技能,而思政课讲授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模式与观念。通过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虽然大学生对思政课总体认同度高,但是对于教学内容与学习后获得感的期待并不高[9],评价收获感不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讲授内容不够贴近时代。思政课教师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认真学习领悟时代精神,没有做到融会贯通地讲授课程,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学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不能正确理解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各种可能性以及背后的原因,让学生觉得理论没有被很好地阐释出来。其次,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有的思政课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还是沿用老办法老方式,意识形态较浓,不能做到潜移默化地教书育人,内心没有对思政课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对思政课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当思政课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不足,特别是青年教师与不愿意与时俱进的资深老师,如果不能在第一课开展好课堂教学,那就会志气受挫,学生对课程没有积极的期望与配合,没有深入地反思与提升,将会进一步打击教师的信心。此外,也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课程收获期待不高的现象。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课,思政课教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后学生也反馈收获感不强,这样的循环也让教师内心受挫。
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学科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并且在教学中能够与时俱进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分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评判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了专业学科知识、专业学科技能、专业认知等多项因素。此外,还有常规文化水平、沟通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等。高校教师不主动学习或主动学习不足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老师学习不够,理论不扎实,直接关系与影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素质。首先,自主学习力不够。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有明显差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由内至外自我驱动的能动过程,教师自我对于专业提升的需求与渴望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源。部分思政课教师自我驱动与导向不够明确,不能自我摸索与总结教学,也就不能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获得成长。其次,没有及时与时俱进地学习教学技能知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搜索能力与接受力。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不足;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综合水平强大,但却由于投身于教学工作,对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其学科水平相对陈旧脱节,同样也影响教学质量。最后,对信息技术运用重视不足。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网络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只局限于将网络技术简单理解为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此外,部分高校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缺乏时效性、合理性与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不多,加上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受到限制,甚至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制作和展示PPT阶段;还有的教师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多样的思政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忽视了新时代运用网络技术对于教学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国家针对高校教育所制定出的相关政策以及措施,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路径与方法。高校积极支持对本科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发展,积极地开展各类教学改革、培训活动。近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从政策机制等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但是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课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培训内容较为固化、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教师所接受的培训课程基本上都是纯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得思政课教师难以通过培训课程来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能力,致使培训这一主要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对教师个人水平的提高作用表现有限。其次,教师自身压力不够。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全校的公共课教学,经常出现缺思政课教师、外聘教师数量多的情况,对于有固定编制的教师来说,没有外界更多的考核压力,没有科学的考核与退出机制,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动力与心思从内在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动力不足,存在消极懈怠的思想。最后,高校的激励制度还不够健全。高校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以及保障教师权益的实行主体,其制度对于教师的工作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也能够决定能力的发展速度、发展效果以及发展可能性。学校制度在文化引领、组织建设、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应该拥有良好的校风,建立起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求学自我提升,而不是割断教师的上升路径。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有动力、有条件实现对自我教学实力的提升与追求,从而增进教师队伍质量与能力的提高发展。
思政课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形成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的领路人[10],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水平和实施效果。
想要构建完善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全面覆盖教师生涯的培训机制,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与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要坚持科学规划,通过动态陪伴不断地完善与构建知行合一的培训体系,进一步促进和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建设起一流专业化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需要更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我国的政治状况与现实性,作为高校教书育人一线执行者,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培训十分重要。作为个体,教师自身的学习反思能够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教师角度的学会教课到学生的学会学习并且有实质收获,都离不开与时俱进体系化的培训机制。针对目前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来应对问题,组织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与校外培训,夯实教师的政治底色,减轻教师的应付了事的心理与不良情绪。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了解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需求。理论培训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获得相应的教学技能,使得教师能够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尊重教师的个体经验,尽可能满足教师对于思政培训内容与形式的需求,培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兴趣,有重点、分层次地稳步提升教师的政治底蕴。此外,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学习培训上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支持。有效落地信息技术与教学能力的系统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设计教学与安排课堂,用技术支持网络平台技术和服务支持,激活思政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重视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过不定期开展沙龙、咨询、交流活动,利用教师的团体力量,强化教学合作、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帮助教师体悟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并能够解决授课中出现的教学困惑或前沿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形成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常态化与教学反思、示范课的评价帮扶。通过相互间的教学学习与借鉴,可以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的重构,即教师由外至内通过与外界环境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教师群体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打造思政金课的发展。最后,尊重成年人的学习特点。教师作为学习对象,有自我导向性,因此,应该尊重教师作为成年人的学习主体身份,在培训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鼓励学习者参与培训活动,共同评价个体的政治底蕴,形成积极的教风学风。重视外派进修方面的机会与相应的设置体系,确保能够将培训体系完善在思政课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保障教师能够通过外出进修的方式去学习更多更先进的优质教学技法,弥补因为地方经济、地方文化价值影响而导致的培训单一化,实现更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制度,向优秀高校学习,让思政课教师能够参与集体化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政课教师在培训当中所能够得到的效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这在教学方法上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努力补足自身存在的短板,成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新时代思政金课教师。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明确要求,要“普遍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首先,打通思政课沟通渠道。思政课共有课,想要达到教学能力提升的良好效果,需要正确理解与把握思政四门课中的每一门课,每门课相对独立都有自己的教研室,但是又要与其他三门课形成一个系统课程,四门课不可分割并且相互联系。思政四门课有各自的侧重点,但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重复,所以根据每门课的体系进行统筹把握,通过集体备课打通四门课的各自重点难点,确定好重复部分的重点归属,哪一门课重点讲解,哪一门课简单略过,进而统筹四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结构上的衔接性。只有通过集体备课,站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角度来认识与理解四门主干课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具体教学。其次,借鉴全国优秀课程资源,融合课程教研室集体智慧。集体备课是教师通过集体合作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满足思政课要求的思想的统一化与共识的一致化,重要价值在于有效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意见交换,为思政课教师间开展集体合作提供平台,有助于教师理念与能力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通过参考全国优秀的课程PPT、视频等资源,积极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使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职责得到强化,教师个人的思政情怀性与政治敏锐性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思政课教学创新与改革研究提供了新路径。集体备课需要思政课教师集体智慧融汇贯通,每个人就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不同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头脑风暴,共享教学方案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质量形成质的飞跃。通过多次深入学习与反思研究,最终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师理念与能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反馈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学反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评价与总结,通过反思与总结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体意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内在动力,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经验[11],从而助推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对教学工作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起到承接与引导作用。教学反馈应该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建立多渠道、多主体、全方位动态反馈机制,通过落实听课制度、集体备课、示范课申报、教学技能大赛等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案、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等进行有效反馈。此外,对于反馈渠道进行拓展与更新,组织专业的部门或者机构来参与教师教学反馈工作中,积极鼓励所授学生群体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和想法,细分反馈的各项指标,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中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多项进行反馈,更好地帮助思政课教师对自身教学理念与能力有更细致的全面了解,深入认知自身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引领思政课教师全员意识的形成和具体行动,帮助思政课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与持续改进,打造思政金课与金师。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政策,提升思政课教师地位,提升思政课教学能力。除了教师教学的反馈,教师与学生作为教与学共同主体者,对构建学风建设也有重要作用。学风建设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学风建设与思政课协同发挥育人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学风与教师教风相互影响与制约,良好的学风与教风共同促进学生自主努力学习[12]。高校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具体方法分层次分步骤开展学风建设,实现自觉努力学习与自我发展。马克思提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3]。高校学风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有关,与校园文化氛围都有关联,可以联合高校团委、学院、辅导员、导师共同发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校园活动赋能,做好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后勤保障。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针对现实困境,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时俱进增强本领,胜任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在知识上赋能学生,在育人上感染学生,协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