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学及其价值研究

2022-02-26 01:48黎千驹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老子

黎千驹

(湖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原本都是效法道之自然而自由和谐地生存发展的,然而由于人类追逐私欲,逐渐背离了道,因而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老子将道的“自然而然”属性引入人类社会之中,引入到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修身养性之中,希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1](《老子·二十五章》)。如果人类社会效法道的自然属性,则可转化为治理天下国家之道和人生哲学。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就是为解决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而开出的药方。《老子》既是一本哲学著作,也是一本关于如何治理天下国家的政治学著作,还是一本探讨人生哲学的著作。

一、老子人生哲学的内容

老子的人生哲学包含众多方面的内容,我们曾以《老子的修身处世思想研究》为题,以《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和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争”和“物极必反”两个方面来探讨老子的修身处世思想及其所蕴涵的人生哲理。[2]本文主要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致虚极,守静笃”、“贵柔尚弱”、“谦下”等方面来探讨老子的人生哲学。

(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意思是保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这体现了老子关于人法道,而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曰: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

然而现实是,人们已背离了道而产生了私欲,怎么办?老子曰: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老子·三十七章》)

作为治理天下国家之道,人君当以质朴清静化民,以公正廉洁为政,如此则可做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

作为修身处世之道,人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则可做到: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就像田地被荒草遮蔽那样,众人之心被物欲遮蔽,并且欲无止境!众人竞逐名利,熙熙攘攘,好像去享受丰盛的宴席,好像春天登上高台观欣赏美景。我独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好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懒懈闲散啊,好像心无所系的样子。众人皆欲望无穷,而我独好像淡泊无欲,显得若有所失。我具有愚人之心啊,混混沌沌的!众人皆炫其所得之名利,我独迷迷糊糊不知所求。众人皆苛求于人,我独宽容待人。我心恬淡似海,无私无欲而不知所系。众人皆有为,我独愚钝鄙陋而无所见识。这一切皆表明我独与众人不同,我独贵重以道养生。

(二)知足

老子提倡“知足”。人为什么要知足呢?老子从“知足者富”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正反两个方面做了概括说明。

1.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老子·三十三章》))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足”有标准吗?譬如富贵到何种程度才叫做“足”呢?老子没有说,因为“足”的标准无法界定。虽然如此,老子还是给出了一个总体原则,这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们也可以从具体的人物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知足”。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论语·子路》)[3]411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左传·昭公三年》)[4]522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5]492

卫国的公子荆刚有一点家产,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增加一点家产,就说:“差不多齐全了。”有许多家产,就说:“差不多十全十美了。”由此可见,公子荆的治家之道在于家产够用则可,不求奢侈,因此孔子称赞他“善于治家”。晏子贵为齐国的相国,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他的住房靠近市场,低湿狭小,喧闹多尘,因此齐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一个明亮而干燥的住宅。晏子辞谢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以我的才德是不能够继承祖业的,我住在里面已经过分了。”萧何为汉朝第一开国功臣,贵为相国,居处也非常简陋。他们却知足,并且感到这“差不多十全十美了”、“我住在里面已经过分了”。知足则俭,俭以养德,俭以传家,此乃古代有识之士的治家良方。知足则少私寡欲,不生贪欲之心,能随遇而安,如此则无不足之憾而常觉富足矣!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

“知足者富”与“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从正面说明人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从反面说明人要“知足”,如果不知足,则将受辱并导致祸患。

人类对于名利方面的欲求,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和谐,同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身心不和谐。你看,人们追求视觉、听觉、味觉的享受,追求畋猎和难得之货,然而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

这是为什么呢?老子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

下面从正反两面各举两例来分别加以阐释。

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4]151-152

司马迁指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5]302如果依照老子“名与身孰亲”之问观之,则宋襄公属于不懂得“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可爱”之属,他为了获得所谓“修行仁义”的名号而遭致惨败。

据《左传·僖公二年》载,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像放在宫外的库房里一样。”于是晋献公就派荀息到虞国去借路,虞公答应了,而且自己请求先去进攻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不听,就带兵进攻虢国。夏季,晋国的里克、荀息领兵会合虞军,进攻虢国,灭了虢国的下阳。又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4]119虞公最终没有听取宫之奇的进谏而答应借道,就在当年年底,晋国灭了虢国,并且在军队返回虞国时趁机袭击虞国而灭了虞国。如果依照老子“身与货孰多”之问观之,则虞公属于不懂得“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一样更为可贵”之属,他因贪求晋国的宝马和宝玉而遭致灭国。

据《韩非子·喻老》载:“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6]435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4]395

由宋襄公与虞公观之,生命重于名利,而名利皆为身外之物,皆无益于生,若贪念名利,则必将成为生命之累甚至使其身受辱受害。由孙叔敖与子罕观之,子罕“以不贪为宝”,孙叔敖唯求贫瘠之地为赏赐,此可谓知足而少私寡欲,则常以为足矣。

(三)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

“虚”与“静”是《老子》中两个重要概念。后世学者在评论老子之道时,往往扣住“虚”与“静”而发,例如:《庄子·天下》谓关尹、老聃“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又谓老聃“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7]22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5]942朱熹曰:“老子之学,大抵以虚静无为、冲虚自首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毀万物为实。”[8]2695

所谓“虚”,是就道之体而言,老子认为道体虚空无形。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

但正因为道体虚空而具有巨大的作用,故老子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

“冲”通“盅”,虚空。“道冲”犹言大道空虚。道体虚空而作用无穷无尽,它渊深啊,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大道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在,宇宙万物依赖道而产生。

所谓“静”,是就道之用而言。老子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十六章》)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依恃其根而生长,根深入土中,安静柔弱,故曰“归根曰静”;静为万物之本原,万物归根,意味着复归其本原,故曰“静曰复命”;静乃根也,万物复依恃其根而生生不绝,此乃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故曰“复命曰常”。知道永恒规律就叫做明,不知道永恒规律而轻举妄动,则必生祸患。

由此可见,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就是秉持虚静之道,并达到空虚的极点,保持清静而专一不变。这既是老子的治国之道,也是老子的人生哲学。

“致虚极,守静笃”作为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指圣人治理天下国家,当效法道之虚静,并达到极点而专一不变。老子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

世俗之所谓贤者,以其才德而扬名,若人君推崇贤人,则势必导致士大夫而争名;难得之货,乃稀罕之物,是财富的象征,若人君以之为贵,则势必横征暴敛以逞其私欲,此又势必导致人民因无以安生而偷窃。名与利皆是人之欲,人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则人民之心就不会被名利所迷乱而无争名夺利之心矣。因此老子认为,圣人的治理之道,就在于使人民虚其心而弱其志,而至于无知无欲,从而消弭其争夺和盗窃之心,但要使人民吃饱饭和身体强健。这样即使有巧诈之徒出现,也不敢恣意妄为了。根据无为来治国理政,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了。因此,老子倡导人君治理天下国家要“守中”和“清净”。“中”通“盅”。“守中”犹言保持空虚清静,即无为而治。因此班固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9]769

“致虚极,守静笃”作为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指修身处世当效法道之虚静。虚空到极点而静到笃定专一,则心灵空明而宁静,心无私欲而不受外界功名利禄的困扰。此乃老子人生哲学之最高境界。老子曰:“道常无为。”(《老子·三十七章》)因为道是清静无为的,而天地万物与人的本性都是道赋予的,因此人当效法道之清静,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二十一章》)。仅仅达到“虚静”还不够,还必须达到“极”与“笃”的境界,即达到极点而专一不变。黄茂才认为:“致虚不极,则不可得而虚;守静不笃,则不可得而静。”苏辙认为:“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不极不笃,而责虚极之用难矣。”[10]108

“虚静”之德,犹如溪谷。老子曰:

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老子·二十八章》)

“虚静”之德,又犹如婴儿。老子曰:

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十章》)

所谓“复归于婴儿”,就是要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般质朴纯真的境界;所谓“专气致柔”,王弼注曰:“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11]5意思是聚结精气以达到最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般质朴纯真的境界,则能虚静而少私寡欲矣。

(四)贵柔尚弱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

所谓“贵柔尚弱”,是一种价值判断。为人处世是崇尚“刚强”好呢,还是崇尚“柔弱”好?世人皆崇尚“刚强”,而独“老聃贵柔”[8]2695,这是因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按,“胜”有“胜过”、“超过”义。《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皇侃义疏:“胜,多也,超也。”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意思是柔弱胜过刚强。老子曰: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五十五章》)

“全”,帛书本作“朘”。“朘起”,指婴儿的阴茎勃起。人的生命是从婴儿开始的,在老子看来,柔弱代表事物的起始、发展阶段,意味着充满活力与前途。例如:婴儿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即纯真柔弱而无知无欲。筋骨柔弱,伸缩自如而握拳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而阴茎却能勃起,这是合于自然之道的缘故;终日啼哭而声音却不嘶哑,这是无争欲之心而柔和的缘故。知道柔和不争,则可谓知自然之道;知自然之道,则可谓明智。刚强则代表事物的旺盛、颠峰阶段,意味着开始衰退与死亡。例如:人到壮年,既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开始走向衰老的时期,正所谓“物壮则老”。由此可见,崇尚柔弱与崇尚刚强,其结局迥异而高下立判。老子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老子·七十六章》)

只有“贵柔尚弱”,才能使自己长久处于起始、发展阶段而充满活力与前途;才能延缓或避免走向旺盛、颠峰阶段而开始衰退与死亡。此乃身心和谐之道。

“贵柔尚弱”具体落实到人生哲学之中,往往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退为柔,进为强;后为柔,先为强;下为柔,上为强;屈为柔,伸为强等。当人们面临这些问题时,是选择“贵柔尚弱”还是“贵刚尚强”,其结局往往迥异。例如: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河上公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洼则盈,敝则新”,河上公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老子告诫人们:任何对立的事物皆是相反相成的,因此人们想要获得什么时,就必须从该事物的对立面去把握事物,并以其对立面为起点或立足点。例如:世俗之人往往视“身先”与“身存”为刚强进取,而视“后其身”与“外其身”为懦弱无能;往往欲全身、充盈、荣宠与获得,而忽视屈己、谦下、忍辱与寡欲。老子则认为,圣人效法天地,置己身于最后而先为人,自身反而能够居先;置己身于度外,自身反而得以保全。这正如《易传·系辞下》所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12]356人们想要全身,就先得屈己从人;想要品德充盈,就先得谦下;想要荣宠,就先得含垢忍辱;想要获得,就先得少私寡欲。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而复国灭吴的故事就很能阐释这一道理。据《国语·越语下》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王弗听而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13]越王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最终灭亡吴国。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贵柔尚弱”,并非要使自己变得柔弱,而是示人以柔弱,以柔弱之态处世,骨子里却蕴涵着无比的韧性与刚强。这正如老子所说:

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贵柔尚弱,也绝不会使自己变得柔弱可欺,而只能使自己变得强大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正如老子所说: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老子·五十二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只可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而仍是一味地穷兵黩武或争强好胜,最终亦难逃“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之结局。

(五)谦下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

所谓“谦下”,就是谦逊,屈己待人。“谦下”乃中华文化之传统美德,早在西周文献中已多有论述。例如《周易》六十四卦中就设有“谦”卦:

《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撝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12]81-85

《周易·谦卦》肯定君子谦下必将有好的结果。爻辞云:谦谦君子,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渡过大河,是吉利的;谦谦君子,具有声望而谦,勤劳刻苦而谦,奋勇向前而谦。这些都是吉利的。《彖传》由谦卦的卦辞“亨”而阐释出“一谦而四益”。《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12]81意思是天的规律是居上往下成就万物而使大地光明,地的规律是居下而使万物向上生长。天的规律是使满盈受到亏损而使谦让得到益处,地的规律是改变满盈状况而使谦让流传,鬼神是损害满盈而降福谦让之人,人的规律是厌恶满盈而爱好谦让。谦虚,位尊则荣,位卑则不可逾越。这就是《谦》所说的“君子有终”之“终”的意思。

《尚书·尧典》称尧之德为“允恭克让。”[14]1《尚书·大禹谟》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14]21班固则称赞道家“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9]769。按,“攘”,通“让”;“嗛”,通“谦”。

老子倡导谦下,这与老子的辩证法是密切相关的,以“孤”、“寡”、“不谷”而言,老子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是为何?这是因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四十二章》)。侯王以人之所恶的“孤”、“寡”、“不谷”等称谓来自称,这似乎有失其尊贵,然而这是“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老子·三十九章》)以此为政,则国泰民安,于是人们皆称赞他,由此可见,这是似自损而实获益。由此而类推,因此老子才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河上公注“洼则盈,敝则新”云:“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反之,若以人之所美之辞来自称,这似乎显其尊贵,然而却是狂妄自大,以此为政,则国乱民怨,于是人们皆厌恶他,此乃“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由此可见,这是似自尊而实遭损,甚至“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四十二章》)。

老子倡导谦下,也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老子曰: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六十一章》)

大国不自恃其强而谦逊居下以待小国,则得小国心悦诚服而归附之;小国自知其弱而谦卑居下以待大国,则获大国欢心而包容之。

老子倡导谦下,也是执政者善于用人的艺术。老子曰: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

圣人当效法江海自居卑下,则民犹如百川归海而归之。圣人欲居人民之上,必以言辞卑下自居;欲处人民之先,必先人而后己。老子曰: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六十八章》)

善于用人者,对人谦下,不逞能,不自夸,则才能之士皆愿为之所用,这就叫做凭借他人之力来成己之事,这是合乎大道的。

二、老子人生哲学的价值

老子的人生哲学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对人们修身处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略举两则内容而言之。

(一)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观的价值

历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大凡懂得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观而知足者,往往能够持有恬淡之心或保有其富;追求私欲而不知足者,则往往遭受耻辱并导致祸患。例如: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晋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按,《史记·晋世家》作“晋哀公”)。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史记·赵世家》)[5]368

春秋末期,晋国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知伯、中行氏六位上卿,其中知伯最强。晋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氏和中行氏之地以为邑。晋哀公时,晋国政事皆决于知伯,于是知伯更加骄横,他强迫韩康子割让封地给他,接着又威逼魏桓子割让封地,不久又要求赵襄子割让封地。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于是知伯胁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讨伐赵襄子。襄子害怕,于是逃奔到晋阳退守。知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围攻晋阳,一年多以后,他们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群臣都有了外心,礼节越来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礼。襄子害怕,于是暗地联合韩魏,乘夜出兵偷袭知伯,将他杀死,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知伯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灭亡。韩非子对此感叹道:“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5]433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史记·萧相国世家》)[5]449

萧何为汉朝第一开国功臣,贵为相国,居处却如此简陋,他却知足,这是因为他知道:“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当今社会,不少人物欲横流,他们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享受,甚至往往以“年薪多少”与“财富多少”作为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往往容易使人从政则贪污受贿,经商则唯利是图。君不见,那些贪污受贿的老虎与苍蝇乎?其结局又如何?曰: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由此可见,老子所倡导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知足者富”的人生哲学对我们修身处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我们并非苦行僧,更何况人人都有追求美好而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欲望,只不过我们在希望自己过上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时,也希望自己在物质追求方面保持一颗恬淡与平常之心,这样或许可以不至于迷失自我。

(二)老子“谦下”观的价值

历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大凡懂得老子“谦下”观者,往往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富贵而骄者,则往往自取其祸。例如《后汉书·冯异列传》: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15]

冯异是东汉著名军事家,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随刘秀安定河北,为刘秀偏将军,封应侯。然而冯异为人谦逊,从不夸耀己功,他乘车在路上与诸将相逢时,就引车避道,让诸将先行。每当军队休息时,诸将坐在一起谈论谁的功劳大,冯异则常避于大树下,因此被军中称为“大树将军”,光武帝亦因此而称赞冯异。又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载: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16]

石崇富可敌国,他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时,极尽奢华,暴殄天物,居然斗得王恺“惘然自失”。王恺的珊瑚树是晋武帝赏赐给王恺的,并以之作为帮助王恺战胜石崇宝物。殊不知,石崇所拥有的珊瑚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皆远远超过此珊瑚树。帝王之家与大臣斗富,居然输了!人们不难想象晋武帝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沮丧、嫉妒与愤恨。石崇最终被人给杀了,石崇临死时对害他的人大声说道:“我知道你们是看上了我的财富。”害他的人就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先把财富散掉呢?”然后就一刀把他的头给砍了。石崇由西晋建国初期最大的富豪而最终被杀,印证了老子所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道理。

谦下在当今仍然是为人处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则,也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优良的润滑剂。说话谦下之人,人们往往乐于与之相处;而口出狂言、盛气凌人之人,人们则往往敬而远之。做事谦下之人,事成则归功于他人或团队,人们往往乐于与之合作;而自夸其功之人,人们则往往弃之而去。

同时,谦下也仍然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据说,清华学校在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院,当年4月,梁启超、王国维和赵元任被聘为国学院教授。主持筹建国学院的吴宓和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在中国,用人要看重这个人的资格或者文凭已成为一种风气。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戏剧性场面和对话: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启超回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云祥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启超回答:“也没有著作。”曹云祥摇了摇头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这话,有些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曹云祥最终同意聘请陈寅恪担任国学院教授。[17]人们因此称赞梁启超先生是位伯乐而发现了陈寅恪这匹千里马,能够不拘一格推荐人才;而我们由此则感受到梁启超先生谦下的品德。他著作等身,并且极具学术价值而已成为学界泰斗,但竟然说自己所有著作加起来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这种谦下是他真诚地发自内心的赞许推崇,而并非为了“抬举”陈寅恪而发。这是梁启超先生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其实,古往今来,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越谦下;越是浅薄之人反而越喜欢自吹自擂,甚至贬低他人。谦下之人,人们反而敬重他;自吹自擂,甚至贬低他人之人,人们却鄙视他。

总之,老子倡导“人法道”,而“道法自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求世俗之学,日增其私欲;修道则日减其私欲,减少又减少,最后达到无私之境界,由此可见,老子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做减法,即不断地减去种种不合于道的私欲而使自己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之最高境界。因此,司马迁说老子“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5]494。此可谓揭示出了老子人生哲学的宗旨。

注释:

①本书所引《老子》原文皆以楼宇烈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为底本(中华书局,2016年),所引原文只标注章而不再标注页码。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VEGGIEVALUES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智者老子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游移于情礼困境:魏晋士人阶层的人生哲学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