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导向下常熟市蒋巷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优化策略探析

2022-02-26 13:24ZHENGHao吴颖岷WUYingminDENGHua
住宅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田园村庄规划

■ 郑 皓 ZHENG Hao 吴颖岷 WU Yingmin 邓 华 DENG Hua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拉大,迫使乡村走上与城市平行发展的道路。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为乡村带来了物质性和结构性的双重考验[1]。那么,乡村想要脱离发展滞后的窘境,是否只能复刻城市的发展路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江苏的乡村建设较全国乡村相对领先。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江苏省抢先开始对自身乡村建设的探索,并及时地创造、更新、沿承乡村振兴核心内容,以村庄特色为主要抓手,寻找农村与城市发展的特异点。特色田园乡村从属于但不限于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阶段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图1)。面对不同的村庄基础,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需要探寻一条普适且特色鲜明、可实践、可推广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中央解决乡村问题提供样本。

图1 “乡村振兴”与“特色田园乡村”的联系

1 蒋巷村概况

蒋巷村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其区位络水网近城乡,地处沙家浜水乡,1 h 车程覆盖昆山、上海、太仓三市。村庄现有村民900 人,在其村支书的带领下,经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村民新家园为基础,以常盛工业园、农民蔬菜园、生态种植园、粮食生产基地为发展媒介的建设发展路径,并挖掘“旅游旺家”作为村庄核新增长点。2019 年,蒋巷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人均年收入达到苏州平均水平的1.5 倍。

2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蒋巷村作为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是典型的苏南后工业化农村,其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始于2017 年9月。在充分考察蒋巷村风貌特色及发展现状后,确定了“慧聚江南,匠心蒋巷”的发展定位,规划以蒋巷村的优美环境作为依托,保留江南水乡田园景观,强化村庄农耕旅游的发展主题,挖掘特色,实现从富裕到智慧再到文化的“三段跳跃”,探索蒋巷村作为典型苏南乡村的特色化振兴道路[2]。

2.1 村庄特色提炼

特色田园乡村的特色挖掘是其建设的基础。在众多村庄的发展中,特色田园乡村需要寻找特异点来支撑其实现长久高效的发展,避免村落间的同质化竞争。该特异点必须符合3 项要求,即:独一无二、可实现项目转化、可打造村庄品牌。在蒋巷村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挖掘出以下3 处特色。

2.1.1 城乡一体的现代农村

蒋巷村是典型的苏南后工业化乡村,拥有较高的现代化程度,被蒋巷村村干称为“拥有农田的城市”。2018 年,蒋巷村村民的有效收入在去除极值后的平均水平已经超越上海,农业实现生态化机械化经营。此外,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完备,建设有护理院、老年公寓等,村民家家户户住3层洋房。蒋巷村作为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富裕的村庄,高度的现代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2.1.2 匠人精神的精致家园

蒋巷村的建村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常熟名人蒋元枢于1780 年置地广招难民,朝廷嘉许建设“蒋巷埭”,后改为“蒋巷”。至20 世纪中期,蒋巷村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农村,村集体资产不足一元。1966年,时任蒋巷村村支书常德胜带领全村探索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从交不起粮食的落后村,一跃成为每年向国家上交粮食最多的村庄。

在此次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中,对蒋巷村的历史人物和现代名人抽象为“古今双贤”,提炼出“爱民、建村、造园”的博爱精神和“为民、富村、塑园”的奋斗情操,以此作为蒋巷村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

2.1.3 环境宜人的田园风光

蒋巷村始终持有长远的眼光,将村庄拥有的优美自然环境作为立村之本。无锡华西村与张家港的永联村都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年收入名列前茅的村庄,蒋巷村在参观学习后,尝试开办重化工厂且首年即有成效,但随即因为污染问题,不计亏本代价关闭。蒋巷村精心编织乡村田园,保护原生的自然环境,并创办蒋巷生态园,融人文与自然为一体,展现出现代化村庄的特色风貌(图2)。

图2 蒋巷村生态园风光

2.2 建设运营模式推演

2.2.1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

蒋巷村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提出“两支队伍”的建设思路,即:由村集体、国土、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政府方主导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向,政府把关使规划内容始终与上位规划相一致,并始终代表蒋巷村建设的核心利益与历史发展脉络;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设计公司组成的设计方在政府方的现状把控下,对蒋巷村的村庄结构、产业引导、文脉传承、建筑改造等具体措施提出方案,双线推进,最终商讨得出“慧聚江南,匠心蒋巷”的特色田园乡村设计方案。

2.2.2 微更新推进建设实施

蒋巷村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推进采用“微更新”的方式,主要包含村庄建设的3 个方面,即建筑、环境和空间。

(1)村庄建筑的微更新是指在不改变建筑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对建筑色彩、装饰、功能等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无需大拆大建。规划中,将村庄内部公共建筑、民房、工厂建筑材质改换为当地特色材质,使建筑与村庄整体环境统一。

(2)在环境方面,通过“一清三畅六连接”的活水设施,清除村庄河道淤泥,打通内部河道,再现江南村庄的小桥流水。

(3)从空间角度打造村庄重要节点,包括在村庄入口、老年公寓前的活动空间等处植入景观要素,强化村庄门面的印象感,使得蒋巷村的整体环境风貌以“田—居—园”的模式展现。

2.2.3 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在蒋巷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中,利用其长久以来形成的稳固高效的农业及工业,在进一步革新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物联网特性,增加一产、二产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与价值链,搭建农业生产的智慧管理平台。同时,推动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径”,打造蒋巷村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利用“互联网+”平台,农业生产借此提高全生产链的科学性,实现种植业、畜牧业的互动,并与农副产品联动,互惠互利;并搭建销售平台,高效产销。在三产上,以互联网的高曝光率,提高知名度,农旅结合,推动三产的发展[3]。

2.2.4 内生动力与外部力量结合的建设模式

内生动力是指村集体与村民集体造血,强有力的村集体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村集体在规划前就主动参与申报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并自发联系部门对接,寻找设计院并沟通交流,完成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编制;并在通过评审后,立刻投入资金开始建设运营。

外部力量主要是指蒋巷村寻求与外部经济合作。以旅游业为例,蒋巷村提供土地并组织村民参与旅游项目的组成,旅游公司投资并建成旅游项目;租金及门票收入由村集体获取,旅游公司则获得旅游项目利润,各取所需,形成了良性的合作运营机制[4]。

3 实践问题症结

蒋巷村作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后工业化农村,在进行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建设后,进一步明晰了村庄建设发展的优势路径,村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但通过对蒋巷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路径的剖析、实践成果的反馈及现状调研的解读,发现村庄在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的空间。在此,将蒋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的问题症结归纳为4 个方面,即:建设理念、产业布局、运营机制、规划保障。

3.1 建设理念:文化元素弱化,文脉传承缺乏引导

蒋巷村作为现代化农村,其发展策略中的文化元素被极大地稀释,现状对蒋巷历史文化的提炼主要为工匠文化、知青文化,此外还有古今贤人、民俗生活及美食传承。但在建设实施中,除建设民风民俗馆、文化知青馆等相关文化馆外,没有深度贯彻落实文化引领建设的理念;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引导,以及文化与产业发展间的协同发展策略论述,也较为疏漏。

3.2 产业布局:品牌塑造内涵较浅,产品附加值低

现行规划继续延伸蒋巷大米的特色品牌产业链,创建“原产地、原生态、原滋味”的“三原”标签。尝试将一产与二产深度融合,三产补充发展。但由于对品牌文化内核的挖掘不足,导致村庄文化积淀难以融入品牌打造的系统流程;且村庄现有品牌体系也未有效联系村庄其他特色产品,导致村庄发展动力不足,品牌整体效益较低。

3.3 运营机制:规划协同系统不够完善

蒋巷村现行的规划协同机制构建相对较全面,村集体、设计方、企业、村民形成的“四边协作”格局将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事宜基本囊括。但在相关权责的界定上,多方主体间存在权责的交叉,如村集体对产业结构的过多干预,使得设计方对规划方案的整体性无法保障;此外,村民在协作系统中的参与度仍然较弱,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规划保障:项目资金结构稳定性不足

蒋巷村当前的建设是在政府引导、公司运营、村民参与的原则基础上,依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摸索出自给自足的村集体模式[5],即:蒋巷村村集体除了将村庄开发项目外包给旅游公司外,同时依靠村企常盛集团的资金补给,实现对项目的持久运营。但在实际建设实施中,由于项目开发的突发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在多个项目同时运营的过程中,蒋巷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暂时缺位或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使得旅游项目难以长久维持而对村庄产业的开发产生一定影响,这也导致了当前多个旅游项目停滞。

4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优化策略

4.1 发展途径:深化品牌内核,特色产业延链

4.1.1 特色品牌遴选,优质项目生成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并非要求村庄打造多个品牌动力点,而是“一体系、一精品、多项目”,即深化现有品牌内核,以特色品牌为线索,串联村庄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品牌体系,生成优质项目以实现发展的动力维系。立足于科学高效的农业基础,蒋巷村已形成了地域农业品牌“蒋巷大米”,但因缺少对村庄次要特色产业的串联,对整体发展的推力仍显不足。在优化发展策略中,应细化品牌遴选过程(图3),以次级特色项目深化品牌内涵。在现有的“半斤米”伴手礼基础上,结合村庄匠心文化和知青文化设计村庄LOGO,挂靠生态发展路径进一步产生“逐源生态米庄”“优米匠心”“‘讲’米”等优质旅游路线,使一产、二产、三产与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培育蒋巷特色品牌体系;同时,村庄还应当以品牌的运营、管理为抓手,大力培植多元化、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创新和健全融合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6],提升品牌体系的标准性、科学性。

图3 蒋巷品牌体系构建流程

4.1.2 构建文化触媒,文旅耦合共进

乡村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特异性的表达,即强调文化与产业的耦合发展。挖掘区域人文的独特性,构建村庄特色文化优势点,围绕特色文化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此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协同演进,进一步延长与深化产业链。

传播文化的重点在于讲述一个主题明确的“好故事”,需要抓住最具传承价值的“文化名片”作为触媒点,并始终贯穿于旅游体验[7]。通过对蒋巷村现有文化的梳理,可对蒋巷文旅结合路径提出3 项优化策略:①梳理知青文化脉络,围绕蒋巷村党建文化,深化打造爱国文化游线,并拓宽现有党建文化的叙述语境,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爱党建国”村庄品牌;②强化现状村庄民俗活动的传承引导,提高蒋巷村现有民俗活动的宣传力度,提升风俗文化体系的整体存在感;③深化“蒋巷大米”与其他传统美食的联系,拓宽品牌覆盖,通过建造蒋巷传统美食街区、承办美食节等宣传活动,打造蒋巷村精品美食游线。

4.2 协同治理:共同缔造原则,细化协同机制

4.2.1 政府适当放权,明晰规划权责

明晰协同机制内的主体权责,是实现特色田园乡村“共同缔造”路径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政府方作为规划建设的主导力量,其管理权限的适当收缩将为村庄的市场化运营提供便捷。强有力的村集体在发展前期可对村庄整体发展导向进行有效把控;但在村庄进入项目开发的市场化阶段后,政府方应主动改变传统的事无巨细“全权管理”的政府形象,实行减政放权,做好规划的“引路人”[8]。

另一方面,设计方在深刻挖掘村庄发展内生逻辑后,将规划方案全盘托出。此时若再对方案模块进行单独变更,则会破坏整体规划的一致性与整体性。蒋巷地方政府应当借此明晰自身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责权,适当放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规划引领发展。此外,政府在规划过程中还应充当各方协调的中间人,打造协同建设的公共平台,为协同建设平台的各方提供必要的便利(图4)。

图4 蒋巷规划协同机制优化图

4.2.2 陪伴式规划建设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与方案托出后的长效指导需要专业设计人员基于规划方案的判断。蒋巷村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协同系统应延长村庄规划的后续链条,由驻村规划师参与项目设计实施的全流程。设计师作为协同机制中村民主体的一部分,将继续参与规划方案的探讨,对村民集体、村委会的实施问题予以解答;同时,作为乡村与设计方的中间人,对项目建设实时反馈,实现规划全生命流程的科学化管理。

4.2.3 公众参与意识提升、途径拓宽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政府决策、公共政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村民的美好生活,提升村庄活力。因此,村庄的规划建设应当以群众作为基层决策的主体,扩大公众参与力度,实现以人为本的规划价值观;同时,为留村规划师与村民间搭建新的对话平台,不仅可以提升村民对规划内涵的理解,也可实现基层意见的高效传达,自下而上地调整规划方案,提升规划的群众基础。

4.3 运营机制:多源流动资金,规划平台构造

村庄的发展不仅需要“引进来”,还需要村庄“守得住”,让外地“听得见”。多源的资金流可以有效支持村庄项目的推进,避免因单源投资公司的资金问题导致的项目建设搁浅或日常维护难以维系,错失发展的机遇。蒋巷村可在其现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试行股份制合作共建模式,以村企常盛集团的资金流作为保障,对旅游开发项目公开竞标,设置次级投资公司,并依据投资比重划定股份占有比例。项目建设完成后,村集体、主体投资公司与次级投资公司共同成立建设平台公司,由三者共同投资,保证开发项目的日常运营与功能维护(图5)。

图5 蒋巷项目运营机制优化图

5 结语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江苏省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其核心在于挖掘村庄特色内容,打造特异化品牌体系,以此作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环境、产业、人文的共同提升。本文总结蒋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归纳其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特色品牌体系的策略,完善项目在协同推进过程中的系统构建及项目运营平台的强化打造,借此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及村庄自身治理的稳定性。本研究不仅可以为后续的村庄建设提供现实经验,也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留下构思空间,最终助力乡村振兴远大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田园村庄规划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我的小村庄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村庄,你好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村庄在哪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