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比较研究

2022-02-26 07:29任康丽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屋架木构木结构

任康丽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许文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中德两国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中都有辉煌历史。两国因其地理位置、文化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等因素不同,其木构民居建筑在结构、造型、室内装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随着时代发展,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化建筑材料、结构等诸多原因,使两国更加重视保护木构建筑。因此,研究中德木构建筑体系以及各自的特征,将对未来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借鉴意义,具有实践运用价值和启发性。

1 中德传统木构民居建筑历史演变

1.1 中国大木作建筑历史

大木作是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檩、枋、柱以及梁等结构框架。“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反映出在原始社会时期已出现木构民居建筑[1]。7 000 年前,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挖掘出柱、梁、板等带有榫卯的木构建筑构件,它是最早使用榫卯的干阑式木构房屋雏形。仰韶文化后期,木构建筑的柱子、屋架与外墙分工明确,使木构建筑建造技术达到一个新高度[2]。木构房屋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合而成,整体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抬梁式、穿斗式以及斗拱的使用已很普遍。唐代,木构建筑的柱梁枋用料粗壮,建筑大气舒朗,外观和构件曲线逐渐增加。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模数化逐渐定型。如书中“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按木材横断面的大小分为8 个等级,便于估算工料和构件的安装与制作,体现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从此走向规范化[3]。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从最初的结构化逐渐转变为装饰化,如取消室内斗拱,部分斗拱使用大额式做法[4]。从朝代更迭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经历了由开始的简陋雏形到后期精细的装饰性演变。

1.2 德国半木结构建筑历史

德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德国3 种木材墙体结构,分别为原木块状结构、木桩板条结构以及半木桁架结构。其中,半木桁架结构和中国的穿斗式木构建筑有类似性,它们都以柱子作为承重的主体。公元前12000 年,德国游牧民族开始使用木杆作为框架搭建帐篷,这种承重木材与有遮挡作用的兽皮结合,是德国半木结构建筑的来源[5]。公元前5200 年,在德国莱比锡南部出现了最早的原木块状结构房屋,其墙壁材料用松木树干制作,且有柳条编织加工。公元前2200 年,博登湖的Unteruhldingen 村落建造了木桩板条结构房屋。中世纪前期,半木结构建筑多以木桩插入地下作为主要穿层结构建筑,后替换成石头作为底座。1320~1470 年,木构民居建筑实现从穿层结构到层楼结构的转换。穿层结构和层楼结构都属于半木桁架结构,即德国半木结构的前身。直到15 世纪初,立柱式结构才真正被半木结构取代。

15 世纪后的哥特式时期,德国半木结构民居建筑一般为3 层,山墙和侧墙逐层外挑,使建筑立面更加丰富细腻。文艺复兴时期,半木结构开始使用斜撑,后期撑木消失,山墙上出现老虎窗和凸窗等形态。古典主义时期,木构居住建筑的木构架本身强度相对减弱,装饰性已然大于结构支撑的作用[6]。这与明清时期木构建筑在结构上进行装饰性强化有相似之处。

2 中德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特征的比较

2.1 建筑材料

中国木构民居建筑对于木材选择十分严谨。在屋架、檩条、承重梁等大木作用材中多用到松树、云杉、马尾松以及桦木等木材,这些木材大多干燥性良好且耐久性强。小木作常用白松作为材料,且适宜小木作雕刻的木材可选择椴木、樟木、花梨木等树种。德国在木构民居建筑中与中国相似之处在于其主体框架都用松木和云杉等木材来加工。此类树种高大挺拔,多数质软且资源相对丰富。中德两国的建筑墙体在木质框架的基础上都常加入黏土、茅草、砖、石等材料,不同之处在于德国善用藤条编成篱笆状嵌入木构架空隙中,并用黏土、麦秸秆等填充墙体。由此可见,德国木构民居建筑主体框架与装饰构件部分的用材并未像中国划分得那么细致,且缺少像中国木构建筑具有高度规范化的结构构造制度。

2.2 造型特征

中国木构建筑在立面框架分割线条的形状上远比德国木构建筑丰富。中国木构建筑的美在于其用木桩支撑的屋顶为悬挑出来的造型,在空中塑造出优雅的曲线。木构建筑在做高层时是逐层收缩,以求结构稳定,受力合理,结构严谨一致,更注重尺寸权衡和细节设计,是一种空间造型设计的秩序之美。与中国曲线造型不同,德国木构建筑造型几乎都为直线,或是层层出挑,以求更大的室内空间,是一种上大下小的视觉效果。其木构建筑的造型常用三角形或长方形设计,通过立面与斜向框架的结构设计达到一种复杂的美,其直线造型配合繁复的木框架装饰,也体现出建筑结构在空间层次上的多维变化。

3 中德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结构比较

3.1 屋顶结构

中国居住建筑木构屋顶的结构做法根据屋顶形式而变化,一般可分为卷棚顶、悬山顶以及硬山顶等具有曲线造型的屋顶类型。战国《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说明我国木构民居建筑屋面很早就呈现曲线,建筑的正脊和戗脊是一条两端翘起的弧线。这些屋顶从正脊到檐部逐渐升高,形成向上弯曲的双曲面。与中国屋面的曲线不同,德国半木结构民居建筑的屋架结构多以直线设计,原因是屋架底梁和楼板梁以及立柱共同连接屋架与主体房屋框架结构,并分连墙体与屋架。德国半木构民居建筑屋顶主要形式有接梁橼屋架、架檩屋架、单支撑屋架、双支撑屋架以及斜倚屋架等[7]。

3.2 台基形式

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的台基包括3 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基座、踏道以及栏杆。“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8]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开始建造房屋时已经重视台基建造,一般台基高度随着建筑等级增长,基于功能和安全需求会增加相应的踏道和栏杆,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台基风格。德国半木结构民居建筑的台基较为简单,一般仅有基础底座,通过防腐蚀的基础底座来支撑木构建筑体系。德国半木结构民居建筑基础墙的地下部分比地上要深得多,这类型台基已满足简单的结构需求,在结构类别和装饰性方面不及中国建筑台基复杂精致。

4 中德传统民居木构建筑室内装饰比较

4.1 室内装饰色彩

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室内空间用色庄重且严谨,部分木制构件上的彩画不仅是装饰,更有保护木构架的作用。黄为皇帝之色,庶民不能滥用,只小部分稍用之耳。白不常用。黑除以墨描轮廓之外,亦不甚用。故中国建筑,大体用赤。当施用彩色时,多用青、绿、蓝,他色则不多用[9]。中国古代色彩在秦汉时期已形成清晰的色彩等级制度,一般木构民居建筑室内的柱梁枋常用黑褐色、墨绿色或木材本色。德国木构建筑缺乏像中国一样丰富的建筑室内构件,其室内装饰倾向于对墙面和天花进行装饰,善于在木骨架上刷各种不同颜色的涂料,与室内墙面形成色彩绚丽的视觉效果。中世纪时期偏向于浓重的古木色或者深色涂料。从16 世纪开始,受欧洲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建筑室内装饰色彩偏向于更细腻柔和的色调。在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其室内空间偏向于灰色与黄色的浅色调。由此可见,中国在室内装饰色彩中更讲究等级制度,而德国更注重装饰风格的影响。

4.2 室内装饰类型

中国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室内装饰讲究的是雕梁画栋,古代匠人在民居建筑装饰中运用工艺技巧和民俗文化等内容丰富室内装饰。特别是民居中室内木柱雕刻、梁枋彩绘以及诗画楹联等,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但因木构建筑材料易着火,匠人们会在建筑室内的藻井中绘制与水有关的装饰图案,象征以水能镇灾。中国民居室内装饰纹样是根据风俗习惯与等级制度进行创作,除在藻井做装饰外,门窗、斗拱以及梁柱等构件上也会施以彩画。唐代善用卷草、莲花、网纹等图形,宋代则善用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等多种形式,而在明清时期多运用团花、戏文、忠孝礼仪等故事内容。德国建筑室内装饰在雕刻方面比较简单,而多以彩绘为主,室内陈设为辅。德国民居彩绘是对建筑构件、室内墙壁及天花、窗下墙等地方进行描绘,图案一般根据户主人喜好的主题来自由设计。受16 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木构建筑装饰愈发丰富,如典型的玫瑰花饰、贝壳玫瑰花饰、半圆或全圆月亮图案等,另外还有五角星、六芒星、生命之树或鸽子等几何变形图案。这些图案通常出现在室内阳台或木构架立柱上,而在室内窗饰上体现得更为丰富和精彩,如德国著名的“蜡烛拱门”是典型的室内装饰品,表现出主人独特的审美与生活情趣。中德木构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类型对比如表1 所示。

表1 中德木构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类型对比

5 结语

通过对比中德两国民居传统木构建筑可以发现,中国木结构建筑有着技艺精湛的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小木作工艺技术,其复杂的结构雕刻细部以及严谨的尺寸把控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体系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在木构建筑保护传承和修复技术方面尤为突出,其带有半木结构体系的结构设计占据德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部分。木构建筑文化是人类在建筑史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研究其各自的特点和对应的相似性与装饰性,对保护木构民居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屋架木构木结构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三角形轻质复合屋架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装配式在钢屋架安装中的应用
61.5m 大跨度梯形钢屋架拼装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