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头针同步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2022-02-26 10:57张耿标张新普罗勇吕惠生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头针步态互动式

张耿标,张新普,罗勇,吕惠生(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0)

脑卒中起病较为急骤,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及脑神经功能障碍[1],其中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患者步态异常、步行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脑卒中患者步态的恢复、步行功能的改善是现代康复治疗领域的重要训练内容[2-3]。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可减少患者下肢承重,利用天轨轨道移动,让患者在减重状态下进行正常化步态的步行训练。互动式头针现已广泛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互动式头针的优点在于患者在留针过程中可以同步进行运动训练并且不会因为留针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训练。本研究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互动式头针同步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4-61岁,平均年龄(55.94±4.03)岁,病程7-30d,平均病程(15.5±1.5)d。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55.98±4.31)岁,病程7-30d,平均病程(15.3±1.6)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标准[4]。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标准[5]。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首次脑卒中,一侧瘫痪,病程≤1个月者;③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④病情稳定,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⑤1级≤站位平衡能力<3级者。排除标准:①责任病灶位于脑干或小脑;②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③严重认知障碍者;④病灶侧去骨瓣者。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头针针刺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低频电刺激、电动起立床等治疗方法)。头针针刺标准采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6],选取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和顶旁2线。操作方法为常规穴位消毒后,采用0.30mm×0.4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针身与头皮呈15°-30°左右夹角,快速向后方刺入头皮下,进针层次为帽状腱膜下层,施以捻转补法,直至针感得气,留针3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SKY TRACF 300(广州曼纽科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7],运用步行训练马夹将患者部分身体悬吊起来,减轻步行过程中患者下肢负重,同时通过悬吊绳保持平衡降低患者跌倒风险,然后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治疗师辅助纠正患者步态,确保患者以正确的步态完成整个步行周期。头针期间患者使用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进行步行训练,每隔10min为患者施以捻针手法1次,每次捻针2-3min,共3次。

两组患者的治疗,均由经过统一培训、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针灸医师及康复治疗师操作,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步态时间参数、步态距离参数、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数据差距,①采用意大利BTS三维步态分析仪[8]对患者步态时间参数包括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步频;步态距离参数包括步长、跨步长、步速进行数据采集。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下肢功能[9],包括反射活动、屈伸肌共同运动、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分离运动等7大项,17个小项,满分34分,得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③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hassification,FAC)评估步行能力[10],其中5级表示任何地方患者均可独立步行;4级表示在斜坡上行走或者爬楼梯时需要帮助,在平地上可独立步行;3级表示需要1人进行语言指导或监护,但不需要接触身体;2级表示需要1人在旁边间断性地接触患者身体帮助其行走;1级表示需要1人协助才可行走;0级表示无法步行。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步频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步频参数比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s)

观察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站立相百分比(%) 78.69±3.42 74.78±3.62 78.37±3.56 71.21±3.09摆动相百分比(%) 21.31±3.42 25.22±3.62 22.63±3.56 28.79±3.09步频(步/min) 69.79±6.89 75.62±10.82 70.78±7.75 83.92±8.91项目 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距离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长、跨步长、步速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步长、跨步长、步速参数比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距离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距离参数比较(±s)

观察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步长(cm) 24.78±9.75 27.36±10.91 23.95±8.63 37.02±9.92跨步长(cm) 49.58±13.82 55.02±15.94 51.47±12.73 65.02±14.06步速(cm/s) 28.79±6.05 34.58±7.15 28.32±8.01 51.78±7.54项目 对照组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C、FMA(下肢)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AC、FMA(下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AC、FMA(下肢)比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C、FMA(下肢)评分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C、FMA(下肢)评分的比较(±s)

分组 n FAC FMA(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0.62±0.60 1.74±0.78 10.64±1.87 14.56±2.87观察组 50 0.6±0.57 2.96±0.86 10.72±1.92 19.84±1.77

3 讨论

头针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及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脑卒中患者在早期介入头针治疗,可改善脑组织血流容积与灌注量,调节大脑皮质电生理功能,并可改善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痉挛肌张力,与现代康复结合,能够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11]。研究表明,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是大脑感觉中枢、运动中枢投影区,给予针刺刺激可改善脑组织血流状况,重塑脑神经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神经组织恢复,从而改善偏瘫患者的站位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和ADL能力[12-13]。

互动式头针强调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参与性,即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实施头针治疗,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进行。有研究表明,经互动式头针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的血清NGF、BDNF、NT-3水平明显改善,促进神经修复同时能够明显使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下肢伸肌张力得到抑制,拮抗肌张力提高,肌力改善,髋、膝、踝关节活动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步行稳定性提高,足底压力重新分布趋于正常[14-15]。互动式头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均针对患者的运动感觉障碍进行神经刺激,反馈机制将针刺效应整合到大脑功能运动模式中,促进了正常运动模式建立和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建立[16]。另有研究显示[17],脑卒中后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可加速脑神经侧支循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改善运动功能。

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是近年来运用于脑卒中偏瘫和截瘫患者步行能力训练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它利用悬吊装置和减重吊带减少身体重量对下肢的负荷,并配合天轨轨道,进行平衡及步行训练,使患者可以在平地上重复和有节律地进行步行活动。负重、迈步、平衡与患者的步行能力密切相关,对患者的步行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患者早期正确的步行运动模式的建立,对后期患者的步态及步行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减重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增加其步幅长度、步行速度和步行耐力,改善步行能力[7,18-19]。

本研究运动治疗方面采用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将步行中负重、迈步、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再通过治疗师帮助患者控制下肢活动角度、步行速度、踝关节角度,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进行步行训练,不断将正常的步态信号反馈给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以促进脑功能的重塑,有效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互动式头针同步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改善患者步行功能,可能的机制原因是头针治疗时能够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兴奋性增高,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修复。留针过程中通过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反复进行正确的步态训练,重新建立肢体运动和神经传导通路,使大脑产生正确的步行模式记忆,故而能够提高患者的步行时空参数。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的步态时间参数中的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步频均有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在步态距离参数中,患者的步长、步速等均有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改善明显。综上所述,互动式头针同步天轨式移位减重系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头针步态互动式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初中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Prezi云存储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