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的 价值论

2022-02-26 11:13李亚方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影响研究

【摘要】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界影响研究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梳理这篇论文的内容,讨论其论证方法、重要论点及行文特征等,阐述这篇论文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影响研究;学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22-03

范存忠(1903—1987)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开创者之一,在中英文学关系的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范存忠1957年写就《〈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这篇“相当出色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评述了元剧《赵氏孤儿》在英国得以译介、评论、改编和舞台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牵涉其中的因果关系” ①。本文通过梳理这篇论文有关《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英国的大致内容,探讨此论文的论证方法、重要论点及行文特征,从而阐述它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

一、论文的内容梳理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由九部分组成,主要研究《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的译介、改编和上演情况,是中英文学关系中影响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论文第一部分论述《赵氏孤儿》译本是如何通过法国传到英国的。《赵氏孤儿》被转译到英国主要源于法国人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中国通志》收录的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1666—1736)的法译文。后来《中国通志》被译为英文传到英国,并在伦敦发生抢译现象。这种抢译现象充分说明18世纪30年代,中国文物已经在英国引发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赵氏孤儿》英译本有瓦茨(John Walts)、凯夫(Edward Cave)、帕西(Thomas Percy)三个本子。瓦茨的译本较早,凯夫的本子质量较好,帕西就凯夫译本做了些润饰,更适合当时英国社会的阅读口味。《赵氏孤儿》在英国的传播从18世纪30年代持续到60年代长达二三十年,可见流传之广泛持久。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论述《赵氏孤儿》译本在法国和英国引起的文学批评。法国的阿尔央斯(Marquis d'Argens)和英国批评家理查德·赫德(Richard Hurd)代表欧洲社会对《赵氏孤儿》两种截然不同的接受态度。阿尔央斯从戏剧技巧指出《赵氏孤儿》与古典主义“三一律”不符。《赵氏孤儿》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又涉及晋宫、驸马府、闹市等多个地点,有违古典主义对时间和地点一致性的要求。其次,阿尔央斯认为《赵氏孤儿》违反“措置得体的惯例” ②,因为它将可怕的、有碍观瞻的自杀和谋杀放在舞台上表演。此外,阿尔央斯还说《赵氏孤儿》中的演员自我介绍和“曲白相生”违背古典主义的或然律。阿尔央斯主要从剧作形式上指出《赵氏孤儿》与新古典主义不符之处,而英国批评家赫德则主要关注《赵氏孤儿》和古代希腊悲剧相似点,并肯定中国戏剧对自然的成功模仿。赫德指出《赵氏孤儿》在故事框架、剧作主题、表达情感的词句等方面和希腊悲剧《厄勒克特拉》相似。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对自然的成功模仿,他们在写作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與阿尔央斯不同,他认为《赵氏孤儿》演员上台时的自我介绍是一种简单纯朴的戏剧布局。而针对故事情节,他认为《赵氏孤儿》前三折围绕诛灭赵氏展开,完整紧凑。但为了更连贯,剧作应从接近结局的地方开始。

作者在第四和第五部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论述剧作家哈切特(William Hatchett)《中国孤儿》(The Chinese Orphan)的改编特点。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于1741年出版,这个改编本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中国戏剧改编。作者经过考证得知哈切特本子中混乱古怪的人名来源于杜赫德的《中国通志》。哈本剧情基本符合原作。它的前三幕保存原剧中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等剧情,只是最后两幕改动较多。哈本将由孤儿完成报仇的情节改为由医生向晋君出示首相害死大将军的画袍完成。此外,哈切特依据《中国通志》的介绍,在人物情绪激昂时加上十几支歌曲,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这个本子没有严格遵守三一侓,始终没有上演。范存忠指出哈本的政治意义远超过其戏剧意义。事实上,哈切特的《中国孤儿》是一出政治讽刺剧,用来讽刺弄权忌才、贪污腐化的首相瓦尔帕尔。范存忠联系18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失势局面,指出哈本中的“鞑靼战争”是对英国与西班牙之战的映射,而哈切特借此故事反映当时英国赋税增加、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

第六到第八部分主要论述谋飞(Arthur Murphy)的改编本。谋飞的改编本以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中国孤儿》为基础。所以作者先在第六部分简要交代伏尔泰《中国孤儿》的改编特点。伏尔泰遵照新古典主义的戏剧规律,把原剧跨度二十多年的剧情缩短到一昼夜;并依据当时“英雄剧”的做法,在搜孤、救孤情节的基础上增添一个恋爱故事。伏尔泰认为理性的文明社会优于原始的自然社会,所以他将朝廷内部的忠奸之争改为智慧道德的民族与原始蛮力民族的斗争。值得注意的是,伏尔泰深好中国的政教道德,他在剧中尤其突显盛缔的孔子之德,这部剧又名“孔子之道五幕” ③。《中国孤儿》宣扬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所深信理性、智慧和道德的力量。这部剧于1755年在巴黎上演。剧本及舞台演出都引起广泛注意。

第七部分讲述谋飞改编本的多方由来及改编特点。谋飞在伏尔泰《中国孤儿》的基础上,参考马若瑟的《赵氏孤儿》以及赫德对《赵氏孤儿》评论,编写成他的《中国孤儿》。谋飞依据伏尔泰的本子改编,他笔下的角色、场面、台词有不少与伏尔泰的相同或相似。谋飞还结合赫德关于《赵氏孤儿》的评论,以孤儿定计复仇开始,说白补叙孤儿以前的遭遇,布局更紧凑。在情节安排上,谋飞删掉伏尔泰增添的恋爱故事,并将原剧牺牲一个婴孩救另一个婴孩改为牺牲一个青年救另一个青年,更加凸显人物心理矛盾,加强情节张力。二十岁假孤儿哈默特的上场放大盛缔夫妇爱子与爱国之间的矛盾,进而突出两人爱国之心的伟大,这正是谋飞改编本的主要题旨。

第八部分是对谋飞《中国孤儿》舞台演出盛况的介绍及原因探析。谋飞《中国孤儿》演出非常成功。当时文献记载演出舞台使用了地道的中国式布景、道具和服饰;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盛缔是由当时著名演员加立克出演,盛缔妻满氏由叶兹夫人扮演,她就是因此剧建立舞台声誉的。范存忠指出谋飞《中国孤儿》的成功演出还和它所具有的现实政治意义有密切关系。谋飞的剧本付印于1759年,当时正处于紧张的英法七年战争时期,与此同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内部则在上演派系斗争。谋飞剧本中的中国抵抗鞑靼侵略的故事映射英法战争。作者塑造英勇的孤儿、忠义的臣子正是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之心,鼓励英国人争取民族自由。谋飞的《中国孤儿》经久未被遗忘,对英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第九部分范存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讨论《赵氏孤儿》的翻译、批评、改编、上演的价值和意义。他指出《赵氏孤儿》杂剧是第一个传入英国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这在中英文学关系上不容忽视。这部剧之所以在英国得到广泛传播与英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倾向分不开。地理大发现激发英国民众对域外事物的兴趣。启蒙主义则使英国人自信自足地使用他们的文艺标准衡量外来事物。所以《赵氏孤儿》才会在英国社会出现抢译现象和多方评论及多次改编的情况。此外,范存忠指出《赵氏孤儿》对英国社会产生影响是由于它的题材而不是形式。这部剧作的内外冲突、悲剧情节以及“诗的正义”等丰富的题材思想经过哈切特和谋飞的改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论证方法

范存忠的这篇论文是影响研究的典范之作,具有很强的实证主义色彩。作者从渊源学和媒介学的角度清晰指出《赵氏孤儿》在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流传情况。首先,范存忠从文字渊源分析出哈切特改编本的人物名字来源于杜赫德的《中国通志》;从谋飞给伏尔泰的公开信中得知谋飞的《中国孤儿》受到马若瑟的《赵氏孤儿》和赫德关于《赵氏孤儿》批评以及伏尔泰《中国孤儿》的影响。此外,范存忠提到文字媒介在文学传播中的巨大影响力。他注意到杜赫德《中国通志》的流传促进其中收录的马若瑟《赵氏孤儿》译稿在欧洲的传播,并提出赫德对《赵氏孤儿》别开生面的批评引起民歌采集家帕西、谐剧家谋飞以及当时文艺报刊《每月评论》对这部剧作的关注,这些又进一步推进中国文物在英国的传布。除此之外,《〈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注释多达七十多个,引用的中英文资料翔实准确,涵盖书籍、杂志、报刊等。可见研究者的严谨博学。

(二)重要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学观点,修订以往其他学者的错误看法,并明确详尽地研究出《赵氏孤儿》对启蒙时期英国的影响。

首先,范存忠创造性地提出几个有关中英文学关系的观点。范存忠明确指出两个“第一”和一个“最早”。“《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就十八世纪来说,它是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 ④、哈切特对《赵氏孤儿》的改编“是中国戏剧在欧洲的第一次改编” ⑤、“《赵氏孤儿》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⑥。这些观点对于研究中英文学关系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次,作者“修订了一些已知事例,增补了一些新的材料” ⑦。范存忠在注释中修改三处陈受颐的观点。陈认为哈切特《中国孤儿》的角色取自《中国通志》的索引,而范则认为不然,他提出这些名字实际取自《中国通志》里《古文观止》中的两部分译文—— 《怀私怨狠仆告主》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里的人名和地名。⑧陈说哈切特剧本的动作约占一个月的时间,而范认为依照哈本剧情的发展情况来看远远多于一个月。⑨范也指出哈本中的“莫卧儿”应指法兰西而不是陈认为的荷兰,“鞑靼”是指西班牙而不是陈认为的法国。⑩

此外,范存忠具体论述了《赵氏孤儿》杂剧对启蒙时期英国的影响,并指出这个文学传播现象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事实上,《赵氏孤儿》译本和改编以及所引起的文学批评都存在缺陷,与原剧《赵氏孤儿》的剧作思想和文学结构有很大出入。但是“‘变形’译本引发‘错误’批评,对异质性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正是由于异质性的存在,才使得交流双方得以从异质性中发现或重新发现对自己有所补益的‘互补性’元素,不断为本民族和处于相对‘他者’地位的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融入新鲜的异质性文化血液。” ⑪范存忠认为存在一定缺陷的哈切特和谋飞改编本对当时英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政治现实意义。哈本是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揭露瓦尔帕尔贪污搜刮的政治现实;谋飞的《中国孤儿》则是他在英法战争时期对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宣扬。范存忠明确具体指出《趙氏孤儿》对启蒙时期英国的影响,对中英文学关系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三)行文特征

这篇论文语言简洁准确,作者多用对比的方式洞中肯綮。范存忠将赫德与阿尔央斯对《赵氏孤儿》的评论进行对比,指出阿尔央斯“主要是列举这本戏在哪些地方不合于新古典主义的规律,从而指出它的缺点” ⑫,而赫德则是“列举这本戏在哪些地方跟古代希腊悲剧相似或相近。从而肯定它的优点” ⑬。对比研究法一目了然地呈现两人不同的评论角度及态度。作者还通过对比译本的时间及质量,得出简明的结论:“瓦茨的是第一本,凯夫的是第二本……凯夫的本子比较晚出,质量也比较好……帕西实际上是就凯夫的本子做了些润饰……基本上同于第二种本子” ⑭。简洁准确的对比式行文给这篇影响研究论文增色不少。

其次,论文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论文第一部分论述《赵氏孤儿》如何通过法国传到英国;第二和第三部分讲述《赵氏孤儿》改编本在法国和英国引起的文学批评;第四和第五部分论述哈切特《中国孤儿》的改编特点;第六到第八部分主要论述谋飞的改编本及其上演情况;最后一部分则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讨论《赵氏孤儿》的译介、改编及上演的重要意义。可见论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此外,作者的论据也丰富有力。在论述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期英国戏剧界出现反对“三 一律”的现象时,范存忠以戏剧批评家屈莱顿、约翰逊和法夸尔三人的戏剧主张进行论证。同时范存忠也做了一些细节分析,指出批评家的误解:阿尔央斯和伏尔泰说全剧时间是二十五年与原剧不合;改编本中孤儿在远方长大后回北京朝见皇帝的情节也与原剧有出入。总的来说,整篇论文主要着眼于《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展开论述,论证有力、逻辑清晰。

总之,《〈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采用影响研究的论证方法,修订以往的错误认识,明确具体地论述《赵氏孤儿》杂剧的传播对启蒙时期英国的影响,对中英文学关系研究起到奠基性作用。这篇论文文献全面翔实、语言简洁准确、逻辑清晰分明、论证丰富有力,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界中影响研究的典范。

注释:

①张璐璐:《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看〈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西江月》2012年第24期,第15页。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⑫⑬⑭范存忠:《赵氏孤儿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比较文学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第137页,第149页,第171页,第136页,第149页,第151页,第155页,第145页,第145页,第140页。

③Liu. Wu-Chi, “The Original Orphan of Chin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5, no. 3 (1953): 207.

⑪郑永吉、安莉:《从变异学的角度看〈赵氏孤儿〉的“文本旅行”》,《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87页。

参考文献:

[1]张璐璐.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看《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J].西江月,2012,(24):15.

[2]范存忠.《赵氏孤儿》在启蒙时期的英国[A].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比较文学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郑永吉,安莉.从变异学的角度看《赵氏孤儿》的“文本旅行”[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03):84-87.

[4]Wu-Chi, Liu. “The Original Orphan of Chin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5, no. 3 (1953): 193–212.

作者简介:

李亚方,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影响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适龄人口变化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论个案串联教学法在影响研究教学中的活用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体育电视节目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信息化对民政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
农村发展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