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近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被免职一事备受关注。在纷纷扬揚的舆论中,王铮在北大附中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有人为王铮“鸣不平”,也有人认为王铮“早该被免”。在此,且不提北大附中改革的对与错、王铮的是与非,只就王铮希望“学校教育有一点多样化和选择,给学生一种不同的发展过程”的改革初衷而言,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些“不同”。
不同,是个性的解放。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教育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经历、思想。然而,长久以来,受制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和传统的教育理念等,教育模式大多千篇一律,导致师生个性和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才华无法全面施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人,而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集合名词”。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育就不能整齐划一,要有差异、有不同,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解放个性、彰显个性。
不同,是创新的探索。
就某个层面而言,“不同”意味着求变、创新。教育总是要与时俱进。在前进的过程中,教育不断改进、完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无益于教育发展。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同,是对旧观念的反思,是对旧做法的纠正,是对新教育的追求。我们的社会从不乏追随者,缺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此,只要不违背教育规律,何不给“不同”一些空间呢?我们不要急于去否定、去打压,说不定,这些“不同”会成为破解教育难题、开辟教育新路的“奇招”。
不同,是活力的奔涌。
教育是有惯性的。无论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模式,无论测评手段还是管理制度,都容易在岁月长河中凝固为“标准”“模板”,为一代代教育人沿袭。时间久了,我们很容易沦为温水里的青蛙,习惯了安逸,感觉不到周遭的危机,也意识不到潜在的问题,只是在习以为常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甚至忘记了如何游动。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中的种种“不同”,就像闯入沙丁鱼群的“鲶鱼”,搅动一池死水,逼着我们正视问题、发挥潜力,去反思、去改变、去突破,去催动教育的生机勃勃。
令人欣喜的是,当下,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尝试打破定式,寻求不同。
作业上,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名著《西游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瀚文外国语学校教师刘东升一改传统的作业模式,设计了“玩转西游:领个妖神做宠物”的作业,通过让学生梳理罗列46个妖神的身份来历、商选最有意思的妖神在班级做分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妖神制作一张手绘报等有趣的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评价上,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积极变革教育评价方式,一二年级期末摒弃纸笔测试,代之以自理营、绘本馆、童话世界、古诗通关、小讲堂、小擂台、智慧岛、ABC乐园等八个项目的闯关活动。汉字故事、整理书包比赛、数学游戏等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展示着一学期的收获和成长。
教学上,得一学校拆除学校与世界之间的“墙”,让教育跃出校园,在森林、牧场、山川河流之中发生。戈壁越野、雪山攀登、野外生存挑战、特种兵训练……孩子们在一系列“历险”和探索中,克服重重挑战,感知真实生命,习得终身受用的生存能力和价值观。
……
江河奔涌,翻腾起万千浪花,每一朵都有不同的姿态。教育也应如此,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包容不同,须知,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才是最美的景象。我们期待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理念,为教育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