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老年宜居环境背景下的老住区公园提升改造研究
——以省老干局湖体改造以及周边景观修复提升为例

2022-02-25 02:42
福建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住区宜居座椅

庄 益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发达城市老住区中,生活的大多是老年人。

为贯彻《福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要求,福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在城市建设中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示范行动,以巩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结合福州市政府启动新一轮城区水系治理的有利契机,沿福州水系周边老住区环境随之提升。

以老年人生活居多的老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筑标准较低,建设技术不如现在成熟,存在着部分房屋的建设质量偏低、无障碍设计缺失、绿化率不足和基础设施不足等等问题[1]。特别是公共的景观空间,也无法满足人群日益提高的需求。如何在城市推进老住区的老年宜居环境,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关注点。

基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征以及老住区老年宜居环境的空间需求,本文以福州市“月亮湖”景观提升工程为例,探究老年宜居环境的提升和改造策略;以“微更新”的工作方法,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提升老住区的老年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的水平。

1 项目概况

月亮湖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段东侧省老干局古田村大院内,与北侧湖前河水系相联通,属于温泉街道。月亮湖西侧为省老干局,福建省老年大学,北侧为福建省老年医院,南侧有福建老年报综合楼、福建省老年机关体育协会,东侧为古田村大院,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老住区,住区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周边以老年人活动机构为主。月亮湖公园的主要活动人群为老年朋友。

本次提升绿地范围,总占地面积约0.53 hm2。周边交通配套设施完善。地块紧邻城区,城区市民通过公共交通,基本可以在15 min内到达;社区道路完善,住区群众可通过步行到达游玩。

2 关于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思考

2.1 老年人的群体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首先面临的是身体机能衰退,表现在对环境的各种感知能力降低:有听力视力的下降,无法妥善处理外部环境信息。也有身体骨骼的衰退,使得身体对于通用人体工学不适应,腿脚不便利,无法适应环境的高差。同时身体的衰退伴随着心理的变化,老年人普遍容易出现自卑、害怕孤独、丧失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建设者应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考虑,如何创造一个真正地适合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使其老有所乐[2]。

2.2 老年人需求的健康空间的特征

老年人参与户外空间活动的最基本诉求是强身健体。但不同的老年人个体之间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不同形式的活动。因此,老年人需求的健康空间有着专业性和丰富性的要求。符合老年人的健康空间有以下特征:

(1)安全性高。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尺度特点,将场地材料和配套的活动设施尺度进行调整。如设置安全防滑的步行空间,加装座椅扶手,完善活动空间内的无障碍设施。

(2)可识别性强。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需要有高辨识度的空间,利用视觉来助于引导老年人开展相关活动。

(3)体验感强。区别于传统的绿化景观,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空间,应更加注重老年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增加参与者的体验以及成就感。容易到达的空间,也可以给予老人便利舒适的体验感。

(4)适于社交。通过精细化的环境空间规划,以及内部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步移景异的活动场地,吸引老年人聚集交流,产生联结。减少孤独感,满足老年人的关系需求。

(5)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环境密切影响在户外场地活动的老年人。优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3 老年人在户外活动的空间要素

2.3.1 步行空间

散步、健走是老人喜爱的户外活动方式。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步速缓慢,有些还需要辅助拐杖、轮椅等。因此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就要充分的考虑步行空间、尺度和材料。

步行的道路应该蜿蜒富有空间变化,不宜有太大的高差。适合老年人行走的坡度应小于5%,如果出现高差过大的情况,应设置停留的平台、台阶以及无障碍坡道。并且设置明显的入口引导和无障碍标识。

老年人舒适的步行距离约为150 m~400 m,应在这个范围内合理布置座椅,以供休息。

老年人对步行空间的铺设材料有着比较高的需求。铺地的材质应防滑,平整、坚固。老年人更喜欢脚感舒适有弹性的地面。材料应整洁易于清理也有助于老年人在户外空间的体验。同时材料还应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老年人在雨天滑倒。

老年人的视觉功能下降,容易迷失或错过路面上的信息。温暖的颜色,也可以唤起老年人内心的幸福情绪。因此,可以在合适的区域,设置一些颜色明快标识或者铺装方式,起到提示和警醒的作用。

2.3.2 坐息空间

根据观察和社会调查,笔者发现,在户外活动中,老人们的活动通常有体育锻炼、语言交流、歌曲切磋、放空冥想等。适当的增加座椅,有助于延长老年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老年人们也更愿意在坐息空间充裕的场地进行活动。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老年人在户外休憩的舒适性、安全性,是坐息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根据“边界效应”座椅的位置一般安排在有依靠的区域(如大树、挡墙、大片草坪)边。有条件也可以把座椅设置在亭廊内,提供遮风、避雨、遮阳的休息场地。结合老年人开展活动的类型,可以布置座椅的布局采用围合式、对坐式、剧院式等。

座椅的材质可以结合景观需要,一般选用圆润的石材并结合木质坐面,木质坐面可以提升夏日冬季使用的舒适性。

座椅高度是影响老年人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过矮的座椅不利于老人使用。适合老年人的座椅高度也因个体差异无法控制在标准内。因此户外适老的座椅设计,一般把座椅高度控制在400 mm~500 mm这个标准范围内。为提升老年人坐息的舒适性,可以为休息的座椅增加合适角度的靠背。在座椅周边设置一些辅助老年人起立的扶手,也可增加室外设施对老年人的友好度。

2.3.3 庭园空间

老年人开展活动需要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老年宜居环境的户外空间,应根据场地条件以及使用需求,布置类型丰富的庭园空间。

庭园空间由地形、水体、园路、植物、建筑等围合而成。庭园空间的类型可分为开敞庭园空间、闭合庭园空间和半闭合庭园空间。

开展不同活动类型的老年人,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庭园空间内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开敞的庭园空间适合团体活动的老年人,如开展舞蹈、书画活动;半闭合空间的庭园适合观赏型的老年人活动。他们成为空间活动的的观察者,但又保持独立的空间;闭合的庭园空间适合老年人开展舒适的聊天交流、空间冥想等活动。

2.4 微更新是提升老年宜居环境的趋势

微更新以可持续、有温度、渐进明晰为切入点,对老旧住区的痛处对症下药,快准狠地完成老住区老年宜居环境的提升。达到既不用大动筋骨,就能焕发出蓬勃生机的效果。

微更新的工作方法利于统筹周边群众的活动需求。一般采用上位整体统筹定位,再针对一定范围微整,更利于落实范围内的需求收集。

区别于“拆、改、建”后打造成千园一面的尴尬局面,微更新的“留、改、拆”更利于保持特色文化。微更新可以保护原有的社区社群文化记忆不被掩盖,同时又可以提升群众使用品质。

老住区的更新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资金来源。改造资金主要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补助,有限的资金也不适用于在场地内大动干戈。因此,有针对性的微更新,更利于改造成本的控制。

3 项目建设要素

3.1 打造安全舒适有吸引力的社区公园

园路布局与设施安全:场地内单独规划一条闭合的步行空间,保证参与社区公园活动的人群的交通安全。针对开放使用的亲水空间,设置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栏杆,并且配套警示标志及救生设施。针对台阶、坡道等竖向变化的场地,设置的提示标识和扶手栏杆,以协助人员安全。场地内的铺装材料和面层的加工形式均考虑到安全防滑的因素。

舒适便捷的游园环境:结合居民的步行舒适距离,沿社区绿地边界设置便捷的进出通道。环湖步行空间穿梭于林间,形成了步移景异的游览空间。林荫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空间。园路串连的不同功能空间内,布置了适合各类活动的坐息空间、体育设施、休闲廊架等。简洁明了的标识系统,提供了明确游园路径和社区公共服务点。

特色植物景观的打造:社区公园绿化,立足于保存原有绿化基底,以展现精致舒适社区公园绿化为主旨,采用因地制宜、疏密有致,精细种植的方式。结合场地林荫空间需求,保留了原有的南洋杉、榕树、木棉、树形桂花、假槟榔、大王椰子、紫薇等20世纪90年代种植的大树。结合保留要求,策划了以传统园林植物“榕”“竹”“荷”为活动主题的空间。对于阻隔视线、长势不佳的美丽针葵、灌木型桂花、丛生竹林等植被,采取就近迁移、原场地移植、修剪等措施。临湖、开放活动空间,则以大树、草坪工字式种植方式,保障游览视觉通透。临跌水、缓坡驳岸以花叶芦竹、鸢尾、美人蕉、菖蒲、再力花、狐尾藻、旱伞草、千屈菜等,精致错落的水生植物花镜搭配,修饰驳岸、延展游赏视线。临进出通道、半私密空间布置绿化组团节点,以红枫、鸡爪槭、茶梅、海桐、龟甲冬青结合置石,营造宾至如归的组团氛围。本次绿化的提升,弥补了原有植被缺乏季相变化的遗憾,拓展了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作用。总体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月亮湖公园总平面图

3.2 立足微更新整理和利用原有环境及材料

充分考察原有场地的构筑物及老材料。确认保留及利用的构筑物,重新将空间进行组合,引导流线,运用于停留空间对景之处。

老构筑物及材料的应用,一方面形成场地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另外一方面减少了垃圾,降低成本,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3.3 重塑场所精神,追求文化再生

将当地文化特色融入景观空间,带给老年人归属感[3]:即做足场地“月亮”文化,提升场地游线系统。将荷塘月色-清廉水塘、竹烟波月-才艺广场、榕荫月韵-静心广场、月明风清-健身广场、月笼轻纱-舞谊广场,形成若干个尺度适宜,亦动亦静并带有韵律的空间变化的公共活动空间,为老住区人员提供可选择的活动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建成照片(榕荫月韵、竹烟波月、月笼轻纱)

3.4 便民惠民,开辟公共活动空间

新增便民栈道,实现人车分离,同时满足游人亲水的游览需求。

老年人群的活动形式,可以按照活动幅度分为动态、静态趋向、静态活动[4]。延伸策划出以健康徒步、绘画展示、棋技切磋、健身康体、曼妙舞姿、垂钓生活等活动与空间,形成多彩多元的便民景观空间。

暖色系列的色谱会引起甜美感的心理联想[5]。以高饱和低明度的红色防滑透水混凝土路面,营造一种充满热情的氛围,以满足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3.5 结合地势高差,自然渗透内外景观

南侧社区绿地入口,通过结合人行道修复翻新,更新原有参差不齐的台地,增加并明确入口流线,在休憩与湖体之间形成广场空间,解决场地内使用者带儿童老人自由活动的空间问题。

在敬老亭周边,结合座椅和种植池的组合,化解高差。通过植物等景观材料进行修饰,使得空间边界明晰又相互渗透,形成变化灵动的空间序列。

4 建设老年宜居环境背景下的工程措施

4.1 生态优先的平面布置

场地活动空间的布局,均考虑到对原有植物的保留与利用。对于原有场地开辟的水池驳岸,针对其现有使用现状及群众使用需求,分别采取修复和提升措施。将现有的水泥硬质驳岸提升为对水系有净化美化的软驳岸,如图3~图4所示。

图3 硬质驳岸提升前 图4 软质驳岸提升后

“以水为源,活水造园”,作为水系改造的布局理念。修复原有漏水垂直驳岸,新增完善人行交通的栈桥,如图5~图6所示。

图5 垂直驳岸提升前 图6 修复新增栈道提升后

通过合理调蓄联动月亮湖内的水景与城市河道,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净化湖内的水体,形成可控制的内外水循环,为月亮湖提供“源头活水”,让月亮湖的景观水体共同参与到城市水体的代谢之中,如图7所示。

图7 营造荷塘月色的活水源头

优美的植物景观和水系,从视觉听觉上为老住区的老年住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老住区打造宜居环境,提升老年外出频率,增加社区交流、提升幸福感、打造宜居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场地位于区域低洼地带,经年受暴雨影响积水严重,地表径流影响景观效果和设施安全。本次微更新结合海绵城市的需求,场地选材主要以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为主,达到硬质面积的85%。同时,结合竖向设计,地形的设计充分考虑下凹绿地对于地表径流的消解作用。设置生态植草沟,达到丰富场地,景观化过滤水质的作用。

4.3 人性化的配套设施设计

为了提升老住区老年住户的使用舒适性,进一步完善无障碍、适老性的休憩座椅、支撑设施、照明、引导设施,增设全覆盖的监控系统。同时在小品设计上进行了人性化的考虑。

(1)座椅的设计

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所有的座椅设置了靠背及起身扶手。坐凳用材以竹木坐席与石材基础相结合的形式。石材基础满足了户外产品的耐久性,竹木座椅提供了室外就坐的舒适性。通过工程精细化设计,避免了安装钉面外露给使用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采用先整体加工,再现场安装的形式,减少了整体施工提升对于周边住户的影响。

(2)扶手的设计

配合台阶和无障碍坡道。场地设计了单侧扶手供老年人上下台阶,接驳高差使用。考虑安装便捷,扶手采用了钢构与竹木扶手相结合的形式。为了达成景观的统一性,对钢构采用了木纹漆饰面的处理手法,如图8所示。

图8 座椅及扶手建成照片

(3)多用临水护栏的设计

场地内的月亮湖是周边老干局开展垂钓活动的的重要场地。项目更新诉求即包含保留并增加钓鱼位。原有栏杆防护高度不足60 cm,更新的防护栏杆采用三段式铁链防护,总防护高度达到110 cm。铁链采用锁扣形式固定,可在开展活动期间,打开满足钓鱼使用。考虑临湖阳光充沛,从人性化角度考虑,在临水护栏的立柱内设置直径为40 cm的插伞孔,便于开展活动时,在栏杆上插入遮阳避雨的雨伞,避免设施占用钓鱼位。

5 结语

为了提升老住区的老年宜居环境,应在老城区的提升改造中,根据场地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区多策,精细化设计,融入相关适老设施。同时,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大力支持,保障老住区的相关社区公园配套达到适老且宜居的环境,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生活水平,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幸福。

猜你喜欢
住区宜居座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宜居大化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宜居星球
你愿意变成伞还是座椅
多功能环保座椅系列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