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任辉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文化博览观演建筑核心价值,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要素和力量,是当地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建设重点,承载记录着当地文明历史进步的精神追求。通过博览观演建筑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构建民众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地文化博览观演建筑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山县慢城文化旅游博览中心项目选址位于常山县,为浙江省衢州市辖县,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建县,始称定阳。其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西部、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项目基地总面积48 178 m2,基地北临朱富线,南临滨江路、西临规划经六路、东临朝阳路。基地整体呈东北向长矩形,长边长约 286 m,短边长约 166 m。
本项目规划拟将档案馆、博物馆、规划馆、文化中心及传媒中心,形成一个文化博览观演建筑组合群“三馆两中心”,便于居民进行“一站式”参观博览服务,集中打造出一个为当地乃至全国市民参观服务的文化博览休闲旅游场所。在建筑的象征中,“形”与“意”是构成建筑象征核心的部分,“形”是客观事物投射到我们眼中的形象,是客体所呈现的映像;而“意”可以理解为对客体做出的心理反应,如我们随之产生的意向、意念、情感等[1]。通过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调研,学习了解到“慢城”常山的胡柚是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水果植物物种,当地流传着:常山四月,常山胡柚开始吐蕾;进入五月,漫坡满岭的胡柚花盛开,淡淡的花香弥散开来,沁人心脾。设计灵感引自胡柚花,暗喻未来常山“慢城文化旅游博览中心”,能够像盛开的胡柚花一样,不仅将赏心悦目的视觉形象呈现给市民,同时也为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加新的美好体验,如图1所示。
方案整体上采用群组布局,为注入持续发展活力,以“胡柚花”为意向,将建筑以放射状形式分为 5 个分区:文化中心、传媒中心、档案馆、规划展示馆以及博物馆。同时以平台有机联系,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整体相连的和谐整体,为市民文化生活增加新的美好体验,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构思与演变
设计整体构建完成后,依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将各单体建筑面积指标,结合周边建筑及场地关系,依次进行排列组合,打开从三岔路口至常山港的一条主要流线。根据主要人行流线打开场地主要入口广场,根据城市道路于场地的关系及建筑的功能性要求,打开场地内次要的入口广场。综合考虑场地性质和不同建筑的功能,对建筑进行总体分区落位,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总体分区落位
(1)文化中心为四层,以 1200 座大剧院为主体,内设舞台区及舞台后场区、观众区以及办公区等配套功能。
(2)传媒中心为七层,配备以专业的演播厅,包含全景演播厅、新闻演播室、虚拟演播室、融媒技术用房等专业用房。
(3)档案馆为四层,主要包含库房、对外服务用房(包含对外服务区、查阅区、对外展览区及公共配套组成)、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包含办公区、会议室、多功能厅、培训教室)以及附属用房和建筑设备等功能用房。
(4)规划馆三层,内设沙盘展示、多媒体展示、各专题展示、配套办公服务以及大厅等功能空间。
(5)博物馆三层,主要由综合文物展区、非遗和“宋诗之河”主题展区、临时展区、藏品库房、文物保护技术区以及公共服务区组成。
地上5栋单体结合平面功能总体分区落位后,在南侧主入口形成一个大的开放主入口空间,总体各开放空间依次通过中心共享大厅相互连接,整个总图布局通过视线通廊形成5个对公众完全开放的空间,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总体空间组织
策略一:赋形切分场地,整合各个功能体块,结合“胡柚花”意向,形成整体建筑。打开沿规划经六路和朝阳路开口,形成疏散广场,打开纵街角至滨江公园的人行路径,同时形成主要广场,结合在“三馆两中心”中部设置的架空公共开放的的共享大厅空间,形成一个观众疏散空间。
策略二:利用连接5栋单体建筑的架空共享大厅,局部弱化体量降低建筑中部屋顶,形成可上人屋顶游览观景平台。从架空的一层中间共享大厅屋顶游览平台,可逐级到达各单体建筑最高层屋顶,使建筑群脱去沉重的观感,形成富有韵律的空间外形,进而将人们引入场地中间的绿化广场空间。
策略三:多种维度绿化。为解决多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大,绿化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在可上人屋顶平台上进行屋顶绿化,各建筑结合功能层层退台,形成阶梯式丰富的立体绿化空间,同时结合沿江建筑体量设置观江景平台。建筑设计顺应山水之势,打造联系山水和城市的可供市民休闲游览的立体慢城休闲体验空间,如图4~图5所示。
图4 总平面布置图
图5 总体鸟瞰图
(1)场所空间:五大分区和谐整体,流线型空间的塑造,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更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场馆的空间体验。同时,室内外空间的有机渗透,使整个建筑更为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建筑单体采用动感进退的优美变化空间,传递出现代科学的美观建筑体验,如图6所示。
图6 建筑局部透视图
(2)建筑风格:建筑风格现代简约大气,整体虚实分明,流畅的线条更烘托出慢城文化旅游博览中心的纯净优雅,为市民营造出安静优美绿色的文化氛围。
(3)立面材料:采用 Low-E 玻璃、干挂石材和 GRC 材料,根据当地古民居的砖墙面肌理,做出现代流畅的建筑线条。主入口透视结合立面材料演绎出一个标志性的入口建筑空间,如图7所示。
图7 主入口透视图
为充分让参观者在观演前后的等待空余时间,有更好体验的室外休闲空间,在可上人屋顶平台上设置观景平台及屋顶绿化,观景平台可到达建筑群最高处,观景平台及绿化同时,结合沿江建筑体量设置观江景平台。打造联系山水和城市的可供市民休闲游览的立体“慢城”空间,如图8所示。
图8 观景平台透视
该项目建筑整体构建与表达追求了和谐与统一。任何艺术创作都十分强调立意,有了美的艺术立意之后,还必须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设计者必须有熟练的技巧和良好的素养,否则还是无法把意图化为具体的建筑形象。此外,还要考虑到社会上大多数群众的欣赏能力。如果脱离群众的接受能力,即使发出了信息,也不会引起共鸣[2]。
本项目涉及建筑类型较多,交通流线相对较为复杂,涉及观众流线、藏品流线、后勤办公流线、平时车行流线、消防流线、贵宾流线等。为避免各流线交叉,项目在交通流线组织上进行了重点分析。
(1)各主要出入口:整个建筑面向朝阳路设置总建筑群的主入口(结合入口一层架空共享大厅设置),主要服务于参观人员;沿滨江路和文教东路设置场地的次要进入广场。北面沿规划经六路设置主要车行入口和各个场馆的后勤入口及藏品流线,各流线相互联系又不交叉,方便使用。
(2)步行系统:参观人员主要由南面主入口进入,经由中央大厅即一层共享架空公共空间,前往各个场馆,参观人员也可以从二层主要绿化平台进入各个场馆。贵宾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则有专门出入口,避免与主要参观人员流线交叉。设计时,也考虑为博物馆、规划馆、档案馆等有需求的场馆配备展品、档案入馆出馆的专属流线,如图9所示。
图9 人流交通功能组织分析图
(3)车行系统:对整个场地的交通系统进行梳理,将人车分流,合理安排各个出入口。在参观主入口处设有港湾式停车位,在基地北部设置主要车行入口,并合理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满足停车需求。建筑按照防火规范要求利用场地外环道路设置消防车道,并在本项目所有公共建筑的外墙,结合消防车道设置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3]。
(4)静态系统: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集中于地下一层的车库,地面设置少量机动车停车位以满足临时停车需求。非机动车出入口设有专门的通道,与机动车流线分开,避免交叉,如图10所示。
图10 车流交通功能组织分析图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文化博览观演建筑主要服务于群众,以中华各地文化宣传、展览和观演教育为主要功能,设计主要从观众亲身体验者角度出发,从方案构思、总图整体功能构建、单体设计表达及交通功能组织方面对文化博览观演建筑进行了分析阐述。该类型建筑是向群众及后代展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可使当地文化得到很好的保留传承,同时提供了一个新时代服务于群众休闲娱乐的健康教育新场所,更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