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杰 郭本禹
阿德勒心理治疗(Adlerian psychotherapy)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以个体的整体性、独特性、能动性和社会性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家庭结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梦境、认知错误以及行为目标等内容的分析,使来访者意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童年早期的适应不良,认识到因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而渴望相互合作,以形成一种具有社会兴趣且行之有效的应对实际问题的生活方式。阿德勒逝世之后,后继学者系统化阿德勒心理治疗,丰富该疗法的理念和技术,完善该疗法的步骤和程序,强化评估手段和诊断工具,发展出多种治疗模式,扩大其应用领域,将其发展成为一项专业性的心理服务项目。理性主义治疗师Ellis 曾赞誉道:“与弗洛伊德相比,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更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心理治疗之父……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任何著名心理治疗师所取得的成就都应将功劳归功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1]
阿德勒心理治疗是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个体心理学并非是基于个体层面理解的心理学,而是从社会文化视角探讨心理发展动力以及心理疾病成因的心理学体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包括身体缺陷、自卑感、补偿机制、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等主要概念。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因器官缺陷而引起心理自卑,自卑感推动着个体的心理发展,促使个体追求优越,进而形成生活风格,并通过自身创造性力量处理生活问题。由身体缺陷引起的错误认知,致使个体在面对社会情境时缺乏勇气和应对策略,最终产生某种心理失调。因此,个体心理学并不把个体的心理症状看作是某种疾病,而是强调个体因身体缺陷而缺乏生活的勇气,无力面对生活问题时造成的心理冲突。
20 世纪初,阿德勒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维也纳贫民区开设私人诊所,从事神经症的临床治疗活动。其治疗对象主要是技术工人、手工业者、杂技演员等社会底层人士。由于这类人生活拮据,担负不起长程的治疗费用,渴望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这就迫使阿德勒发展出快速高效的治疗模式。他通常将治疗次数限制在20 次以内,并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治疗。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阿德勒在维也纳创办儿童指导中心治疗问题儿童。阿德勒的治疗团队包括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学校教师等。他将专家、教师和家长召集在一起,共同“会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在阿德勒看来,身体缺陷、溺爱或骄纵、被人忽视或遭受抛弃,童年时期遭遇的这三种不良状态,致使儿童在认识社会和适应生活时出现偏差,形成不健康的生活风格。因此,他认为,心理治疗和教育干预的主要目标在于借助父母和教师的力量,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理解和分析出生顺序、早期记忆以及梦的内容来揭示儿童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注重对父母和教师进行教育引导,指导他们识别儿童的不良状态,培养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阿德勒在儿童指导中心的工作受到众多教师和家长的追捧,使他意识到理论推广、知识普及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这也促使他无意识中放弃构造系统理论的追求。
阿德勒逝世之后,阿德勒学派的发展重心转移至美国。Ansbacher 和Dreikurs 成为阿德勒学派的主要领导者。Ansbacher 的主要贡献在于全面总结阿德勒的理论思想,为临床实践的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而Dreikurs 更擅长临床实践与应用推广工作。他系统概括出阿德勒心理治疗的治疗步骤,提出儿童治疗的主要内容,发展出阿德勒学派的家庭疗法。Dreikurs 还通过创办杂志、建立儿童指导中心、开设培训课程等方式,极大地推动阿德勒心理治疗的发展与繁荣。
Ansbacher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4 年移居纽约。他长期跟随阿德勒进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活动,于1957年~1973 年负责编辑《个体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曾担任北美阿德勒心理学协会主席、美国心理学会哲学心理学分会主席。安斯巴切特夫妇共同编辑的两卷本著作《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从其著作中选辑的系统表述》,系统总结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及其临床实践和教育应用工作,详细论述阿德勒的病理学观,并提出阿德勒是短程治疗和团体治疗先驱的观点。Ansbacher[2]指出,阿德勒将神经症和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体由于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结和缺乏社会兴趣意识而形成不健康的生活风格,在面对生活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和应对措施,进而选择逃避现实问题,以致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他还在书中提到,阿德勒的治疗往往不超过20 次,就治疗时程而言阿德勒的治疗是短程的;由于阿德勒使用“会商”方式治疗问题儿童,因此可将阿德勒视作是最早使用团体治疗方法的一批心理健康工作者。这些见解为推动阿德勒心理治疗在理论探索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Dreikurs 于1923 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与阿德勒展开密切合作,深入研究儿童教育与家庭治疗。1937 年,Dreikurs 赴巴西讲学,并创建里约热内卢阿德勒协会。1940 年,Dreikurs 定居美国芝加哥。他在芝加哥建立儿童指导中心,在夏威夷开办夏季阿德勒培训课程,对父母、教师、社区工作者和团体领导者等提供培训服务,并与Ansbacher 共同负责《个体心理学杂志》。20 世纪50 年代,Dreikurs 在阿德勒“会商”式治疗的基础上提出多重治疗法(multiple therapy),为发展阿德勒学派团体疗法奠定方法论基础。他认为,多重治疗法具有以下三大优点:(1)治疗过程简短有效;(2)避免治疗师诊断错误;(3)防止患者过度依赖治疗师[3]75-77。同一时期,他还通过创办家庭咨询公共论坛(open forum family counseling)、编辑《阿德勒学派家庭咨询:咨询中心手册》(Adlerian Family Counseling: A Manual for Counseling Center)等形式,创建阿德勒学派家庭疗法。20 世纪60 年代,Dreikurs 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概括出阿德勒心理治疗的治疗步骤,即建立关系、评估与分析、顿悟与解析、重新定向与再教育。如今,这套治疗程序已被阿德勒学派治疗师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他在这一时期还提出,童年时期的三种不良状态(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被人忽视或遭受抛弃)可能会促使儿童追求四种错误的行为目标,即无法胜任(inadequacy)、获得注意(attention)、争取权力(power)和进行报复(revenge),来改变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进而获取价值感和优越感;儿童治疗与家庭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儿童行为的内在动机、发现和改正错误目标以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148。
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阿德勒心理治疗经历快速发展时期。该疗法在治疗方法、治疗模式、治疗范围、评估手段、诊断工具以及实践领域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发展成为一项专业性的心理服务项目。
随着精神分析学派的不断分化和演变,以及以人为中心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流派的兴起,阿德勒心理治疗吸收这些流派的相关技术,形成多元化的治疗方法。Manaster 等[3]214指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阿德勒学派方法不排斥任何技术,只要技术适合理论和来访者就可以运用到治疗中。实际上,在治疗干预时,治疗师是可以自行选用技术的。”根据不同的治疗目标和具体的治疗情境,阿德勒学派治疗师将治疗手段分为策略、技术和方法三个等级。策略是针对治疗的整体目标和终极目标,即发展社会兴趣和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而言的。技术是为策略服务的,主要是对个体的生活风格进行理解和分析,即对家庭氛围、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梦境、错误行为目标以及认知错误等内容进行解析。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采用名目繁多的治疗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动力学方法、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等。个体心理学脱胎于精神分析学,强调早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其早期的治疗方法具有浓厚的精神分析色彩。其动力学方法主要有梦的解析、重构早期记忆、分析家庭动力系统等。个体心理学以人的健康发展和主观经验为研究对象,倡导用整体论和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强调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关注人的价值意义,从而体现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其人本主义治疗方法主要有鼓励和共情。个体心理学强调在患者自己的意识经验框架内理解患者的重要性,在心理治疗中尝试去阐明个体如何知觉和体验世界。其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包括矛盾法、反建议法、按钮技术、家庭作业等。
早期的阿德勒心理治疗主要面向个体、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治疗对象,后继学者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治疗模式。Dreikurs 深入研究家庭结构,分析家庭动力因素,创建出阿德勒学派家庭疗法(Adlerian family therapy)[4];Bitter[5]和Manaster 等[6]通过父母学习小组、家庭教育计划、生活风格团体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家庭疗法。Sonstegard 和Bitter 将社会建构理论与短程治疗的相关理念整合进阿德勒理论中,发展出阿德勒学派团体疗法(Adlerian group therapy)[7]207。Bitter 等[8]将阿德勒心理治疗和短程治疗有机结合,提出阿德勒学派短程疗法(Adlerian brief therapy)。当前,阿德勒学派短程疗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Nicoll 和Bitter 创立的阿德勒学派短程疗法、Nystul 建立的问题解决咨询模式(problem-solving counseling)以 及Slavik、Sperry 和Carlson 提 出 的 阿 德 勒 学派 高 效 疗 法(efficient Adlerian therapy)[7]163。此 外,Kottman等[9]还将阿德勒理论和游戏疗法进行有效整合,发展出阿德勒学派游戏疗法(Adlerian play therapy)。
阿德勒心理治疗最初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后来发展到预防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现今已扩展到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品行障碍、饮食障碍、人格障碍等。在阿德勒学派看来,个体患有心理障碍是无力应对生活问题的表现,这些个体面对生活困难时犹豫不决,常常体验到失败和挫折感,由此而出现的心理应激症状都是个体在避免失败或者避免做出糟糕决定时出现的内部需要。在临床治疗中,治疗师鼓励患者,使其意识到自己被扭转的知觉,以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改变原有的错误信念和不良行为。阿德勒心理治疗虽然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心理障碍方面取得很多成果;但同时它也是心理预防与心理保健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功能在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该疗法指出,所谓的心理疾病只是个人在成长中体会到失败和挫折,心理治疗应该帮助个人清除掉成长中的各种障碍,朝着正常的水平发展。该疗法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它注重引导和教育个体克服自卑感,改变错误的行为动机,修正他们的错误目标和观点,发展出有效应对现实问题的生活模式。
与阿德勒心理治疗范围同步发展的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在这一阶段,阿德勒心理治疗被应用到学校教育、特殊教育、教牧咨询(pastoral counseling)、生涯发展咨询等领域。在学校教育中,阿德勒学派通过指导教师与儿童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加儿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提高他们的自我觉察能力,帮助其识别错误的行为目标,来消除不良行为[10]。在特殊教育领域中,阿德勒学派通过关注家庭的动力系统,挖掘个体的早期生活经验,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家庭成员交流沟通,指导父母发展有效的教养方式,帮助儿童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11]。教牧咨询基于宗教真理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来治疗信仰障碍和心理障碍。教牧咨询吸收阿德勒学派的整体意识观和能动意识观,认为宗教信徒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鼓励宗教信徒挖掘自我价值和内在潜能,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修复破碎的心灵[12]。生涯发展领域的著名学者Savickas[13]将阿德勒心理治疗应用于生涯发展咨询中。他通过使用生活风格访谈技术,收集个体关于家庭结构、早期经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来了解和分析个体的职业目标、职业偏好和职业调适能力。
准确的心理诊断和心理评估是科学、高效地进行心理治疗的基石。由于阿德勒心理治疗在这方面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治疗师们通过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估方法或者使用已有诊断工具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Powers 等[14]认为,阿德勒心理治疗既要使用和其他治疗模式相同的一般诊断方法,还需要发展出符合该疗法的特殊诊断方法,即生活风格访谈技术。指出要完成一个全面的一般诊断必须涵盖鉴别信息、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当前技能、治疗期待以及临床观点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在一般诊断结束之后,治疗师才与来访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危机管理、医学干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辅助服务等内容。特殊诊断也被称为“生活风格访谈”,作为阿德勒学派特有的诊断技术,是一个半结构化的过程。在生活风格访谈中,咨询师搜集关于来访者十个方面的信息:身体状况、出生顺序、童年记忆、对性的认识、角色榜样、生活的意义、父母的影响、社会交往、学校经历以及邻居的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者使用各种诊断工具对心理症状进行有效鉴别。Maniacci 等[15]将精神病诊断标准引入治疗中,发展出基于阿德勒学派理论的五轴诊断系统:轴Ⅰ为防御倾向或者保护机制,轴Ⅱ为生活风格,轴Ⅲ为器官自卑,轴Ⅳ为负面生活事件,轴Ⅴ为生活任务。治疗师借助此系统可有效鉴别和诊断心理障碍患者关于器官自卑和生活风格方面的信息。Maniacci 等[15]提出将心理测验应用到阿德勒心理治疗中的两条原则:(1)符合心理测验的设计和目的;(2)符合阿德勒学派理论。在此原则之下,治疗师们使用自编的量表,如《生活风格量表》(life-style inventory)、《早 期 记 忆 测 验》(early memory test)、《社 会 兴 趣 量 表》(social interest scale)等,收集关于个体家庭结构、早年经历等方面的信息;或者使用已有心理测验工具,如《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和《罗夏墨迹测验》,来考察个体运用生活常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分析个体的自卑情结和补偿方式。这些评估工具适用于不同的治疗对象和不同的治疗模式。评估工具的产生和使用是心理治疗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阿德勒心理治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阿德勒心理治疗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包括期刊杂志的创办、协会的成立以及伦理道德标准的颁布等。《个体心理学杂志》的创办为阿德勒心理治疗的研究提供平台。关于治疗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界定阿德勒学派,确定治疗师的角色,限定治疗时间、怎样看待治疗过程,如何评估治疗效果等,均通过这一平台展开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这极大地推动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阿德勒学派协会的成立为阿德勒心理治疗的实践工作制定更为严格的实践标准。现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地都已成立阿德勒学派协会。协会的职能包括宣传、指导、监督与培训。各地协会向公众传播有关阿德勒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治疗师提供培训和督导服务。监督工作涉及治疗师的培训、资质认定以及执业监管。为加强治疗师的执业监管,各地协会还颁布相关伦理准则、治疗师担负的责任、保密原则、评估手段的运用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事宜提出明确的规定。协会的成立及其发挥的功能促使阿德勒心理治疗在欧美各国发展成为一项专业性的心理服务项目。当 前,芝 加 哥 职 业 心 理 学 阿 德 勒 学 院(The Adler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Chicago)成 为 培 训 阿 德 勒 学 派 治 疗师的主要阵营。一年一度的夏威夷夏季阿德勒短期训练班,为各地阿德勒学派治疗师提供个人成长指导服务。
进入21 世纪以来,心理治疗界呈现出多元发展与整合发展的趋势。阿德勒心理治疗形成两条主要发展路线,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治疗效果的研究。
当前,心理治疗界正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治疗师个人背景、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应用领域的不同,阿德勒心理治疗在当代临床实践上亦表现出多取向发展的趋势。在围绕阿德勒学派发展路线的问题上,特别是针对是否要继续遵循阿德勒基本原理这一基本问题上,学派内部出现激烈的争论,形成两大主要发展路线。以旧金山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研究所的负责人Stein[16]为首的少数学者,提出“回归阿德勒、重读阿德勒”的口号。斯特恩领导的经典阿德勒翻译项目(classical adlerian translation project)团队,历时15 年时间,将阿德勒的著作重新翻译、整理并编辑为12 卷《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的临床著作选集》(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他们坚持阿德勒学派基本原理和治疗原则,形成经典阿德勒学派路线(classical Adlerian)。而以Bitter[17]为首的更多学者则认为,只要符合阿德勒学派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假设,就可将之归入阿德勒学派范畴。他们坚持走理论整合与技术折衷的发展路线,形成广义上的阿德勒学派路线。他们强调,面对心理学界的整合发展趋势,阿德勒学派唯有表现出强大的整合性和包容性,充分吸收其他流派的理念和技术,以此获得新的发展和突破,才能在心理治疗界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尽管学派内部针对发展路线问题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然而临床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都很好地遵循阿德勒学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原则。
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尊重不同文化与个体差异,这是当前心理治疗界关注的主要问题。阿德勒学派主张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强调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在其生活的特殊背景中理解每个人才有意义。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该学派治疗师注重情境的差异性,参照个体的文化背景理解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治疗方法。有研究者指出,阿德勒学派心理学的特点和假设与许多少数族裔团体的价值观相一致,该学派尊重不同人群在语言、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强调家庭内部成员的平等性,重视家庭结构的积极作用[18]。La Guardia 等[19]就发现,阿德勒学派所提倡的平等观、家庭气氛、合作意识、社会兴趣意识、生活风格等观点,以及在治疗中所运用的灵活策略和多样方法,都有助于少数族裔美国家庭成员增进相互理解、凝聚家庭共识、处理家庭矛盾、融入当地文化。
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治疗发展还涉及到本土化问题。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虽然根植于西方个体文化背景,但将社会性作为其理论发展的起点,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帮助个体发展合作意识和社会兴趣,以此实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种关心他人与社会的潜能,也是一种目标实现的动力,能够引导个体完善自身和追求更美好的社会[20]。Croake 等[21]认为,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学与东方文化最明显、最重要的共同点,社会兴趣所提倡的“积极关注他人、为社会做出奉献”的理念与东方文化相契合。然而该疗法是否能够应用到我国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其治疗效果又如何,这需要进一步探索。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看到,我国有研究者尝试应用阿德勒疗法治疗个体的不良行为。如赵漪蓉[22]和胡娜[23]研究发现,使用阿德勒学派游戏疗法,儿童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得到改善,情绪控制能力显著加强,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社会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李银春[24]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控制组(不使用阿德勒取向团体辅导技术)和试验组(使用阿德勒取向团体辅导技术)的社会兴趣得分具有显著差异,发展社会兴趣能够有效干预网络成瘾行为。
阿德勒心理治疗注重治疗的过程研究,而缺乏结果研究。该疗法使用大量的心理治疗共同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共同因素对心理治疗结果的贡献比专有成分更大。阿德勒心理治疗与治疗结果的共同要素存在许多共同点,如强调治疗关系、采用多样的治疗模式和灵活的治疗技术、关注治疗之外的因素和来访者因素(如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强化个体的积极信念及其主观体验。阿德勒心理治疗与理性-情绪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建构主义治疗等流派存在较多的重叠。例如,Sperry[25]认为,阿德勒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至少存在三个共同点:(1)注重个体的认知因素,阿德勒学派称为生活风格,认知治疗称为认知图式;(2)强调形成平等合作的治疗关系;(3)认为治疗是重新教育与认知改变的过程。这些因素使人们难以明确指出研究结果中阿德勒心理治疗究竟做出哪些贡献,以致对它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无怪乎Watkins 等会评论说:“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文献支持阿德勒学派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理念,但关注阿德勒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文献却很罕见且难以找到。”[7]32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阿德勒学派可采用个别研究、案例研究或者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而有效地探讨治疗的结果,更好地促进该疗法的发展。
相对于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看作为病态的生物体,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低等的动物,阿德勒学派主张恢复和弘扬人的整体性、独特性、社会性和创造性。该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都试图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主观经验出发认识世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理解每个人如何应对生活问题。阿德勒心理治疗摒弃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开启人文治疗模式的大门,扭转心理治疗的发展方向。阿德勒心理治疗对以人为中心治疗、存在主义治疗、理性-情绪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叙事治疗等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不管后来提出新的心理治疗方法的学者是否提及自己受惠于阿德勒心理治疗,但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心理治疗方法与阿德勒学派的观点和方法之间具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尽管今天明确声称属于“阿德勒学派”的治疗师人数并不多,但阿德勒的观点和技术已经微妙而又悄无声息地渗入当今许多治疗取向中,以至于我们“不应问某人是否是阿德勒学派,而应说某人隶属阿德勒学派的程度如何”[26]。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近百年的发展,阿德勒心理治疗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体系和相对成熟的操作流程。该疗法在理论上具有某种发展的活力,也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在技术上表现出折衷灵活性[27],既可以在多种环境,如学校、私人诊所、住院和门诊环境中,也可以在多种模式,如一对一、家庭、团体中发挥作用[28]。面对当前心理治疗界出现的整合发展趋势以及阿德勒学派内部呈现出的多元化局面,阿德勒学派研究者们依然清醒地看到,该学派不能停滞不前,它必须向新的方向发展。研究者们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努力将阿德勒心理治疗和当前盛行的其他流派理论、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如叙事治疗、建构主义治疗、焦点短程治疗等。励骅等[29]指出,“阿德勒学派的方法为整合不同的治疗形态和形式提供了一种稳固的基础。”这个稳固的基础即为“在一个有组织的、连贯的理论框架内,将所有关于人格理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主要知识构成内在地整合起来,在这样一种统一模式的指导下,治疗师可以更好地探求心理治疗原理、程序与方法的综合模式”[30]。阿德勒心理治疗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提供了一个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综合理论,并为当代许多心理治疗模式奠定了基础。